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一一0集) 2011/12/30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11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三百八十二面,倒数第五行,从「七、无上士」这里看起。
世尊第七个通号,『无上士』。「士者人也」,称人士,中国习惯称男士、女士,这种称呼。「人中最胜」,什么样的人称士?现在讲知识分子,在古时候是读圣贤书的人才称为士,通书达礼,称为士人。换句话说,士一定是有很高的德行,很高的文化,为社会大众所尊敬、所仰慕的,这个称士。士当中的无上士,人中最胜,无比殊胜,德行殊胜,学问殊胜,这称之为无上士。「《涅槃经》曰:如来者,名无上士。譬如人身,头为最上」,不是其它四肢手足所能够相等的。「佛亦如是,最为尊上」,佛法僧三宝,法跟僧都比不上佛,佛在最上。
下面「又曰」,这也是《涅槃经》上说的,「有所断者,名有上士。无所断者,名无上士」。这个标准比前面明显,有所断的,还有烦恼、还有习气要断的,这是上士。无所断的,换句话说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包括习气统统断尽了,这叫无上士。等觉菩萨还是有上士,等觉菩萨还有所断,最后一品无明习气,无始无明的习气,这一品习气断掉了。这品习气叫生相无明,生相是什么?惠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能生万法什么原因?就是生相无明,有这一点生相无明它就变现出万法。生相无明我们就知道,大乘经里佛常说的「一念不觉」,那就是生相无明。到等觉菩萨见到最后一品生相无明,见不到你没法子断它,见到之后才能断它,等觉才见到。这一品无明断了,相就没有了,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,这才真正是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。这个有相包括实报庄严土。那就回归到常寂光,常寂光是无所断,无所断者名无上士。常寂光里面是无所断,实报土里面都还有所断,这个标准就特别高,无上士只是对妙觉如来所说的。
「《会疏》同上二说」,我们就知道,《会疏》一定是引用《涅槃经》的意思。「疏曰:业惑净尽,更无所断,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,第一最上无等,故号无上士」。这个说法跟《涅槃经》确实是相同的。「又《智度论》曰:涅槃法无上。佛自知是涅槃,不从他闻,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。如诸法中,涅槃无上,众生中佛亦无上」。这是究竟涅槃,如来果地上的大般涅槃。涅槃就是回归自性,现在科学的名词叫回归零点能量场,一切都归零。这个说法、这个意思跟大乘涅槃是非常接近,好像是一桩事情。佛自知是涅槃,不从他闻,契入这个境界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晓得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连起心动念的习气都断尽,这才入常寂光,哲学里面讲契入本体。所以不从他闻,没有这个必要。他闻就起心动念,不从他闻。
妙觉如来他不是不起作用,他没有形相,但是起作用,这个作用就是应众生之感,众生有感自然有应。应不是起心动念,这我们很难理解,自然的应。为什么自然应?因为万法是从心现的,所以他自然就有感应,万法跟体是一不是二。像我们平常举的例子,我们现在面对着屏幕,这个屏幕就好比是常寂光净土,真如自性。屏幕里面所有的画面,这我们都知道,画面全是波动现象。实在讲电视屏幕是个小宇宙,我们感官上是个大宇宙,大宇宙跟小宇宙完全相同,一个道理,连形相都相同。小宇宙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,大宇宙也就明白。众生有感,起心动念他知道,不起心动念他也知道。起心动念是心法,色法就是物质现象,物质现象还是个波动现象,没有波动物质就没有了,包括自然现象,所有现象全是波动现象。既是波动,他没有一样不知道,这信息立刻就传达。《还源观》上所说的「周遍法界,出生无尽」,出生无尽,波动就产生变化,变化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这叫整个大宇宙。包括各种不同维次的空间,全包括在里头。
众生既然有感,佛就有应,哪一块的众生跟他有缘,他就在那个方块里头起应。就像《法华经.普门品》里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应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,现身说法是不定的。这个要记住,佛法没有定法可说,佛法是恒顺众生,众生不定,所以佛的法就不定。恒顺众生这就契机,如如不动这是契理,为什么?性体是不动的,如如不动。就像我们看这屏幕,电视屏幕是不动的,画面是动的;法性是不动的,法相是动的,以及法相起作用,这都是动的。佛的应,示现教化众生,目的是引导众生到达涅槃,跟他一样,这问题就彻底解决。如诸法中,涅槃无上,这是自体,这是能生能现,没有比它更高的。在众生中佛亦无上,因为佛是证得究竟,所以佛也无上。「复次,持戒、禅定、智慧教化众生,一切无有与等者,何况能过,故云无上」。菩萨、法身大士也有感应道交的能力,所以他们也现身说法,众生有感他们也有应,他们依持戒、禅定、般若教化众生。这没有佛那么究竟,没有佛那么圆满,所以菩萨没有办法跟佛相等。相等都做不到,怎么能超过,故称无上,所以称佛为无上士。
第八个德号,『调御丈夫』。「《净影疏》曰:能善调伏众生,名调御丈夫」。调是调和,御是驾御、统御,佛有这个能力以真实智慧、善巧方便来调伏众生,调和,伏是降伏,降伏众生的烦恼习气,所以称他为调御丈夫。这下面再跟我们解释,《合赞》里面说,「自既丈夫,复调丈夫。故号佛为调御丈夫」。底下跟我们解释什么是丈夫。在佛法里「若具四法,则名丈夫」,这里头有四个条件,这四个条件都具足则称为丈夫。第一个「近善知识」,亲近善知识;第二个,「能听法」;第三个,不但能够听法,他还真正懂得里头的道理,就是真听懂,不是随便听的,听完之后他觉悟了;第四不但觉悟,他能够「如说修行」,他依教奉行。这在大乘法里头,菩萨!具足什么?闻思修。听法是闻,思惟是思,如说修行是修,闻思修三慧就超过三学,三学是戒定慧。戒定慧是对初学,可以分开来学,先学戒,戒成就了得定,定成就了开慧,它有阶段的。而三慧不然,三慧是ㄧ念圆满成就的。所以丈夫这里第一个条件非常重要,亲近善知识。亲近善知识,他不是普通人,他是菩萨。因为三慧是菩萨修的,三学是二乘修的,权教菩萨是三学,只有法身菩萨才是修三慧。他亲近善知识,这个善知识不是诸佛如来,就是等觉菩萨,不是别人。听法是闻,一听他就明了,明了就叫做思,明了什么?明了就破障、破迷。迷障破了,这就是修行,所以它是一次完成,它不是有三个阶段。三慧跟三学的意思一定要知道。
「又《会疏》曰: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,调伏制御一切众生,令离垢染,得大涅槃」。《会疏》里面所讲的,也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德大能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具大丈夫力用,如来果地上像前面讲的十力,大力、大用。手段还是用教学,说种种法。教化众生手段,确实只是教学,所以一切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没有一个不教学的。只有教学才能调伏,才能制御。这些调伏制御都是自然的,没有加丝毫勉强,为什么?众生听经听多了,慢慢觉悟,第一个阶段,他所获得的真实利益是断疑生信。我们今天要做的,就是把这个目标树立起来。
现在的社会对宗教不接触,认为宗教是迷信,所以对宗教不认识、不了解。宗教教学当中来讲最重要的头一关,就是让大家认识宗教,才不至于产生误会。佛教更应该如是,如何让大家正确的认识佛教。中国古圣先贤他们有智慧,他们头脑清醒,他一点都不迷惑。如果佛教是迷信,他怎么会请他到中国来?怎么可能允许他在中国传教?这是当时帝王大臣听到西方有佛,西方的大圣人,我们历史上这样记载的,西方有大圣人在那边教化众生。对这桩事情,我们中国人非常向往,因为中国人尊敬圣人。汉朝,中国到欧洲这个路通了,叫丝绸之路,这是商业,为了便利商业贸易,这个道路开了,从中国通到欧洲。随着贸易也把文化相互的交流,印度这些高僧从帕米尔高原,那边是伊朗、阿富汗这些地方,越过丛林就到中国现在的新强。印度这些高僧大德,向四面八方传承释迦牟尼佛的教诲,就有不少人到达西域,那时候西域很多小国家。中国特使到西域的时候就遇到了,遇到摩腾、竺法兰,这跟中国很有缘分遇到,把这两位大德迎请到中国。这就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来,他们带的有佛像,带的有经书,三宝正式到中国。
到中国,当然跟中国朝野这就开始接触,互相交流。佛所说的,跟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,没有冲突,相同的地方非常之多。扎根相同,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扎在孝道,佛法的根也在孝道。我们看净业三福,第一句「孝养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师长」,第一句是根,第二句也是根,第一句是根之根。中国人非常重视孝道,佛法是师道,它是教育,是师道,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不知道孝顺父母,怎么可能去尊敬老师?不可能。所以佛教在全世界传播,唯有在中国这一支真正开花结果,而且成就超过印度,什么原因?根好。根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,孝亲尊师。古人懂,现在人不懂。为什么不懂?没人教他。
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,就是老祖宗的东西疏忽了两百年,时间不算短。前面一百年疏忽了,有人讲,没人真干,就是古大德所说的末法时期。最近的一百年,满清亡国之后中国社会动乱,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定下来,没人讲,也没人听了。照古大德讲的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灭亡,是灭法不是末法。古大德说法运的标准,是有讲经的、有听经的、有认真学习的、有证果的,这叫正法,证果的,像儒家真的有贤人、有圣人出现,这正法;有讲的、有听的、有真干的,没有证果的,这叫像法,有真干的;有讲经的,有听经的,没有真干的,这叫末法;讲的人都没有了,叫灭法。以古大德这个标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