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一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一一集)  2011/12/30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11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三百八十四页,倒数第四行,「住世度众」。请看经文:

  【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。】

  这句经文非常重要。前面讲到此地,这堂课我们还是从这个地方开始。『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』,这说明那个时候众生的福报很大,寿命很长,这就说明福报大,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接受圣贤教诲。在我们这个世间,释迦牟尼佛降生的那个时候,地球上人寿百岁,他老人家降生的时候。这在一个小劫里面是属于减劫,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现在,现在人寿平均差不多寿命七十岁。三千年了,减掉三十岁,七十岁。时间愈来愈短,我们学习就难了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。所以诸位想想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教学四十九年,学生学了四十多年,开悟的不少,有相当可观的成绩,一直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习。诸位想想,现在哪一种教育有四十九年的教学?释迦牟尼佛办这个学,像私塾一样,老师就一个人。往后助教很多,因为前面学会了的,对于初学的同学就由他们去教。像鹿野苑五比丘,佛最初是教他们五个人,这五个人以后在小乘里面都是老师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助教。

  所以往后这个僧团扩展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是常随众。我们知道,临时来学的,不是常随众,学几天的、学几个月的,学个二、三年的肯定很多!一辈子跟释迦牟尼佛的,这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一生追随老师的,从来不离开的。我们了解僧团的状况,反过来我们也了解世间自在王佛他老人家教学状况,他四十二劫,这么长,你说他教多少东西!『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』,四十二劫每天讲,我们就晓得,比释迦牟尼佛的分量就大太多了!佛的寿命长,居住在世间人民寿命也长,有足够的时间,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肯定、认识佛法是教育。「时为」,时则不断的「说经讲道」。

  我们看念老的批注,从倒数第一行最后一句。「又《华严大疏》曰」,从这里看起,「通至佛果,故名道」,这个教学是直通佛果的。「道法者,至涅槃正道之法」,就是方法,这个方法无过于信愿持名,保证到达涅槃正道。「道要者」,方法里头最重要的,「佛道之枢要」,枢要就是这部经,我们一定要非常肯定。方法我们明白了,最重要的,这个经典是佛道的枢要,我们也知道了。「如《赞阿弥陀佛偈》曰:究畅道要无障碍」。我们用这句话来印证本经,本经与这句话契不契合、相不相应我们就明白了。确确实实究竟、畅通道要,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。

  我们看下面经文,这是第三个小段,「闻法发心」。

  【有大国主名世饶王。闻佛说法。欢喜开解。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。】

  念老的批注注得好。「世饶王见《汉译》。经曰:世饶王,闻经修道,欢喜开解。便弃王位,行作比丘。」义寂法师说:「准彼经文,世饶王者」,亦为法藏在俗时候的名字。「盖《汉译》之文甚为明确」,作国王的时候名叫世饶王,出家之后就是法藏比丘。这三行会集的时候,字字句句都有根据,都是原译本的经文。「当时有一大国王,名为世饶王,闻世间自在王佛说法,顿然心开,了解实义,故曰开解。由于开解,自然欢喜。如各经末咸云: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。于是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。」我们先看这段批注。

  国王的名称叫世饶王,我们就知道这个国王是好国王,也可能这个名号是大众给他的,未必是他自己的名号。因为他政治设施好,能够叫人民真正得到幸福美满,才有这么好的一个美名。饶是丰饶,这两个字范围非常广大,从政治、从社会、从文化,从真的是国家富裕、安定、和平,所以这两个字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。说明他治国治理得好,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太平盛世之帝王,国民对于这个国家领导人赞叹、欢喜、拥戴。这么大的福报,当然有佛出世,显示出这个福报就更大,佛出现在世间。佛是天天讲经教学,所以国王也来听。佛教传到中国之后,历代的帝王大多数都礼请儒释道这三家的学者,在宫廷里面说经讲道,皇帝带着嫔妃、带着文武大臣听经。用接受大觉世尊的教诲,达到这个国家各阶层领导人的共识,我们今天讲「见和同解」,这六和里的第一条。有了共识,这个国家焉能不好吗?肯定治得好。所以,国家有这么好的一位老师。

  听世间自在王佛说法,佛的德号也好,佛号就能看到佛应化在那个时代的状况,这个世间自在。世尊出现在我们地球上,他的德号叫释迦牟尼,释迦意思是仁慈,牟尼的意思是清净,他用这个名号做为教学的宗旨。换句话说,这个世间五浊恶世,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说这个世间五浊恶世。所以教学的宗旨就是仁慈、清净,提出这么一个教学目标。人与人之间、人与天地万物之间,要用什么心态来相处?能仁,释迦是能仁,能够仁慈。所以佛法,古德常说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对自己,对自己要清净,寂灭就是清净的意思,牟尼。像我们的经题,「清净平等觉」这是对自己,这是菩提心里头的核心。菩提心的本体是真诚,菩提心对自己,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,他受用,对别的人,大慈大悲,就是慈悲。这是世尊在此时、此处,此处是地球,此时就是这一万二千年,他教学的宗旨是什么?就是名号,释迦牟尼,能仁寂默。这个讲法不太好懂,我们就说仁慈、清净,这大家好懂。细说的就用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对自己、对别人的全部都说到了。所以,佛的德号多半从果上讲的,菩萨的名号是从因上说的,就是修学的宗旨。这名号含义很深。

  世饶王听佛说法,顿然心开。当然这个人这么大的福报,做大国王,当然不是普通人,过去生中福慧双修。我们可以说,世间这些大富大贵之人,他的福报在哪里修的?现在我们知道,几乎都是在佛门修的。佛门修福容易,供养三宝,护持三宝,全心全力帮助佛菩萨弘法利生,那个福报都是帝王。世饶王肯定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护持佛法、学习佛法,他真修!所以他听经能开悟,顿然心开这是开悟。了解实义,实义是诸法实相,他一听就懂,故曰『开解』。由于开解,自然『欢喜』,叫法喜充满。佛讲经,每一次讲经法会圆满,最后结集经的人都会有这句话,「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」,或者「闻佛所说,信受奉行」,都有这些字样。于是『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』,这就是我们讲的发菩提心,寻是「随即」,发是「发心」。「无上真正道,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佛所得之道。更无能过之者」,所以称为「无上」。听经之后他就发心,这是太难得了!

  「真者,真实。正者,圣智,如法相而知故。道者,无碍道也。意者,能求之心。即此求菩提道之心,名意。故知发无上真正道意,即是发无上大菩提心也。」发大菩提心,这个人就是大菩萨,无论是在家出家。在本经里面,证信序第二品,第二品还是属于证信序,第三品是发起序,一开端我们就看到十六位正士,「贤护等十六正士」。这十六个人统统是在家菩萨,什么地位?是等觉菩萨;换句话说,他们跟文殊普贤、跟观音势至是平等的,只是身分,一个是示现出家,一个示现在家,一点差别都没有。成佛,在家能示现成佛,佛法平等。释迦牟尼佛在世,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,还有个在家佛可不要忘记,维摩居士是在家佛。佛都讲经,不管在家出家,维摩居士也讲经教学,释迦牟尼佛常常派遣他的弟子去听经,目犍连、舍利弗也常常听维摩居士讲经。去听经的礼节跟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完全相同,见到维摩居士,你看这是出家人,证得阿罗汉,向维摩居士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。居士身,接受出家人礼拜,而且已经证得阿罗汉了,不是凡夫。这是示现什么?礼不能少,一定要遵守。说明佛法是师道,师道老师第一大,你来听课是学生,不能没有礼貌。现在学校,老师跟学生这个礼没有了,就是师道没有了,那能学到什么东西?

  今天所学的,真是科学技术,这个行。如果是心性之学、圣贤之学,这个不可以,因为圣道要靠诚敬心。印祖说得非常好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没有诚敬心、没有礼貌,你什么都得不到。所以学校里一些好的老师在学校教书,对于懂礼貌的、认真学习的都会特别照顾,为什么?他真能学到东西。对于傲慢的、嫉妒的,老师都随缘,也不会去责怪他,把他看作一个旁听生。这些事情我们在抗战当中就看得很清楚。那个时候的学生,我们做小学生、中学生的时代,这是七十年之前,七、八十年,那个时候家里还有家训,父母还管教儿女,也管得很严,没有不懂礼的。更早的年代,八十年前,我六岁的时候,上私塾,父亲送我们到学校,私塾在祠堂里头。拜老师,是父亲在前面,我们在后头,父亲带我们拜,带着拜,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这是古礼。这个好!小孩懂得尊师重道,看到自己的父亲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,你说你能不听话吗?你能不尊敬老师吗?我们对老师会尊重,就是那一次学的,你说这个印象多深,一辈子不会忘记。

  这个事情看,我们看很多次,为什么?我们去拜老师是这样拜的,还有比我们后来的,后来的我们就看到了。后来的我们就站在两旁,同学们站两旁,老师在上座,初进来的学生,我们就看得很多,都是这样的。哪有像现在!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。我们所经历的两年的时间,不长,那大概是我们中国古时候拜老师,我们是最后的一批,我们以后就没有了。以后就是抗战,抗战爆发之后大家都逃难,我正好碰到这个年龄。抗战爆发那年我十一岁,打了八年,结束的时候我十九岁。八年我们走了十个省,两条腿走,没有交通工具。我很少运动,这个身体底子就是走了十个省,走了几万里路。是小时候练起来的,二十岁之前练的,很会走路,很会爬山。

  对父母不知道孝,对老师不知道敬,这人难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