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一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蕴蓄佛法,故曰法藏」,蕴蓄是藏,收藏的意思。「又以能开佛法藏故,名为法藏」,这个人他有能力打开佛的法藏,他能得受用。打开佛的法藏得要有工具,用什么方法把它打开?佛法里面讲的戒定慧三学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这个方法传到中国来之后,儒跟道都学到了,儒也讲这个方法,道也接受这个方法。这就是汤恩比博士所说的,中国古人心量很大,能够包容异族文化。这是赞叹!异族文化就指的佛教,印度来的,中国人认真学习。而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,把本土文化提升了。中国老祖宗的东西说得都很含蓄、很简单,便于记忆。以后虽然是有文字,最早的文字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,这是甲骨文,铸在钟鼎上的,都非常不容易。所以,文字希望是愈简单愈好,发明了文言文。

  现在典籍在,佛家的三藏经典在,道家的道藏也在,儒家则是《四库全书》,典籍都在,怎么读法?现在人都不学文言文了,如果把这些东西都翻成白话文,行不行?翻出来不是味道。你们看看古籍白话翻译的本子,这市面上流通的不少,很多人翻,你都把它搜集来去看一看,翻得都不一样。哪个对?都对,都没有说错。这个跟翻译的人他的智慧、常识、修养统统有关系。所以,最好还是学文言文,我直接去读它,原味。别人翻译的,好像他吃了,吃完之后吐出来再喂你,不是味道。不是原味,那是他的味道,每个人的味道都不一样。由此可知,文言文重要!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好的一个宝贝,就是文言文。我们后代的子孙要认识、要珍惜、要爱护它,要好好的把它接受过来。

  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麻烦,我们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老师重视文言文,因为你不懂文言文你没有办法直接去读经文。佛经也是文言文写的,但是翻译经的这些法师已经非常慈悲了,用最浅显的文言文,换句话说,当时的白话文。我们看佛经的文字,你跟《古文观止》一对比你就晓得,古文难懂,佛经的文字好懂。这是祖师便于广泛流通,尽量用浅显的。所以,文言文不能不读。老师告诉我们,熟读五十篇,能够背,能够讲得清楚,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;如果能够读一百篇,能够背诵、能够讲解,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,这个不难。如果是在三十岁之前,记忆力还很不错,用一年的时间,一个星期背一篇,就五十篇,两年的时间就一百篇,这把钥匙你就拿到了,你去读《四库》就没有障碍。

  《四库》从哪里入门?那么大的分量,七万多卷书,现在浓缩装订成一千五百册,你怎么念法?这是真的问题,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!所以唐太宗当年做皇帝,他做皇帝的时候好像是二十八岁,他知道治国不容易,要智慧、要方法、要经验。到哪里去找?那只有找古人,在古籍里面去找。他下令给魏征,让魏征成立一个小组,好像是六个人,搜集这些古籍。他所要的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,要这些资料,你们到古籍里面去搜集。所以他们有了这个方向、目标,就从经、史、子里面去找,集是文学,集就不用它了,在这三种里面。一万多册的书,最后把它挑到八百多种,再从八百多种再挑选,选了六十五种;从六十五种里面,去摘要、节要唐太宗要的这三样东西,修身的、齐家的、治国的。平天下就是今天讲和谐世界,就这个意思,平是平等、平是和平。这样子花了三年多时间,编了一部叫《群书治要》,六十五种书里头讲的治国最重要的这些文字。唐朝在中国历史上,非常辉煌的一个朝代,唐太宗自己承认,贞观之治有那么好的政绩,全靠这部书。所以他对于魏征这几个人非常感谢,他们对于国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。

  这个书,唐朝亡了之后,这个书就失传了。当时有很多外国的留学生在中国,以日本人数最多,他们把它带回去了,在中国找不到了。所以中国从唐以后,历史上连这个书的名字都没有,我们看唐书、宋史、元史、明史、清史,里头都没有提到这个书。一直到清代,嘉庆皇帝登基,他父亲是乾隆,把皇位让给他,自己做太上皇。嘉庆登基做皇帝,日本对中国送了些礼物,送给嘉庆皇帝的,里头有这部书,中国人才知道。这套书从日本传到中国来的大概不超过十部,所以很多人没有听说过,也没有见到过。我是在早年看过一部世界书局出版的一个小册子,叫《诸子治要》,前面的序言它写得很清楚,这是出自于《群书治要》的,所以我才晓得有这么一套书,《群书治要》。《群书治要》一共五十卷,最后的二十卷是《诸子治要》,我看过这个,知道这本书,但是没有见过这个书,找也找不到。这也是在今年年初,我讲经的时候偶然提到有这么一套书,没有想到就有同学他们听到了,到处给我去找,找到了两部送给我。一部是日本的原版,在中国翻印的,民国初年;另外一部是商务印书馆,国学丛书里面编的,小册子,十本,那是重新排版的。所以我就有两套。我把日本的原版交给世界书局印一万套,这个书再不会失传了,我们的用意在此地。对于今天的社会,怎样能化解社会问题,能恢复安定和平,确实有非常大的帮助。

  这桩事情,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告诉马哈迪长老,他听了非常欢喜,他说能不能有英文本?急着要看。他年岁大了,马哈迪大我一岁,怕看不到。他这一提,提这么个问题,要赶快把它翻成英文本。所以我就动了个念头,我们再节录,《群书治要》是六十五种节录的,我们从《群书治要》再节录,把它节成三百六十条,一天一条,三百六十条,从这书里节录出来。第一本诸位同学你们都看到了,《群书治要360》。我让蔡老师他们做这个工作,这批老师,一年做一册,十年圆满,十年就是全部都出来,每一年是三百六十节。把这个翻译出来,现在英文的稿子已经做完了,蔡老师打电话告诉我,两个月之后就可以印出书出来,好!他们翻译的这个英文的原稿,都送给马哈迪看,送给现在的纳吉首相,他们两个先看,非常欢喜!相信将来这个英文本会流通全世界。希望它能够翻成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字、语言在全世界流通,这是中国对于整个世界和平做出最大的贡献。我想应该在农历年的时候,差不多英文本就出来了,这是好事情。

  至于《四库》,我早年就想这个方法,在《四库》里头撷取菁华,也编一套像《治要》这个方式,找不到人。也就是说,没有这种国学修养的人,你要找他去摘录,他撷不出来。我想了好多年,没有想到民国初年有这些专家学者真的把这个书做好了,他们那个灵感也从《群书治要》得来的。所以它是《四库》。《群书治要》的治是政治,《国学治要》是治学,目标不一样,目的不相同,一个是治国,一个是治学,就是怎么做学问。我看到序文,民国前,序文,写序文那天这个书已经完成了,但是还没有印出来。他们做了八年,也做了八册,八年。写序文是丁卯,是我出生的那年,写的序文;换句话说,在我出生前八年,他们就把这部书作好了。我想要,多少年都想要这本书。这是我不知道的,同学们也把它找出来寄给我,我看到是太高兴了,我说祖宗有德,中国文化有后人了。为什么?这是《四库》的一把钥匙,拿到这个东西,你有儒释道的三个根,这是什么?这是你的德行,这是根本。再能够去读一百篇古文,就在《国学治要》里面去选一百篇,把它背熟,你就有能力读《四库全书》,你也知道《四库全书》用什么方法去读,你都晓得了。

  真的太好了,我是如获至宝,我也把它印了一万套,分送给世界各地图书馆,东西就不会丢失了。希望有心人把这两种《治要》注音、批注、翻成白话文来流通,然后再从翻译白话文当中去翻成外国文字。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纪里面帮助了全世界,让全世界能够恢复到安定和平、幸福美满。所以过去有人说,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,今天我遇到外国人,要谈到这些话的时候,我说是中国《群书治要》的世纪、《国学治国》的世纪。我说你们放心,中国人不会发动战争,不会侵略别人,这是这两部书的世纪。好极了!这个东西出来,我再也没心事了,就专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老祖宗已经早就安排好了,我们用不着着急、用不着操心,好好的回到本行。我们的本行就是说经讲道,这是我们的本行。

 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。『修菩萨道』,这是从《吴译》里面的文字,修菩萨道,「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,不落权小」。世饶王出家了,做了比丘,他直接就学菩萨道。学的是什么?一乘法,没有从权教、从小乘学起。一乘在佛经里头,只有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是一乘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在佛教里面是研究所的课程,不是小学、中学、大学课程。我们一般讲,阿含是佛教小学课程,方等是中学课程,般若是大学课程,《华严》《法华》是研究所的课程,叫一乘法。他直接就学一乘。「《宋译》曰:大乘第一,故知菩萨所修,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。」法藏的确了不起,我们再看下一段就知道了,这是老师对他的赞叹。这个学生:

  【高才勇哲。与世超异。信解明记。悉皆第一。】

  他有这样的禀赋,这就不是普通人。「本段」,这一段,「盛赞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」,赞叹他跟一般人不一样的。『高才勇哲』,「才」是才能、是智慧,「哲」是明知,叫明哲,人非常聪明,「勇」是精进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称逸群之能,故曰高才」。群是群众,也就是同学,逸是超越,在群众里面他的智慧、他的才能第一,所以称他为高才。「能自胜胜他」,这个里头最重要是自胜,自胜是能克服自己的艰难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他真能放下。要想学习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一乘法,不但要放下分别执着,还要放下妄想,你才能真正契入华严境界。如果只放下了分别执着,还入不了华严境界,他可以入般若。入华严境界就不在十法界,超越了,他是什么人?法身菩萨。决定不是一世、两世修行人,多生多劫他就在学佛、在修行。累积这样厚的根基,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三样具足,所以这叫勇。「坏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