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蘊蓄佛法,故曰法藏」,蘊蓄是藏,收藏的意思。「又以能開佛法藏故,名爲法藏」,這個人他有能力打開佛的法藏,他能得受用。打開佛的法藏得要有工具,用什麼方法把它打開?佛法裏面講的戒定慧叁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儒跟道都學到了,儒也講這個方法,道也接受這個方法。這就是湯恩比博士所說的,中國古人心量很大,能夠包容異族文化。這是贊歎!異族文化就指的佛教,印度來的,中國人認真學習。而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,把本土文化提升了。中國老祖宗的東西說得都很含蓄、很簡單,便于記憶。以後雖然是有文字,最早的文字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,這是甲骨文,鑄在鍾鼎上的,都非常不容易。所以,文字希望是愈簡單愈好,發明了文言文。

  現在典籍在,佛家的叁藏經典在,道家的道藏也在,儒家則是《四庫全書》,典籍都在,怎麼讀法?現在人都不學文言文了,如果把這些東西都翻成白話文,行不行?翻出來不是味道。你們看看古籍白話翻譯的本子,這市面上流通的不少,很多人翻,你都把它搜集來去看一看,翻得都不一樣。哪個對?都對,都沒有說錯。這個跟翻譯的人他的智慧、常識、修養統統有關系。所以,最好還是學文言文,我直接去讀它,原味。別人翻譯的,好像他吃了,吃完之後吐出來再喂你,不是味道。不是原味,那是他的味道,每個人的味道都不一樣。由此可知,文言文重要!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好的一個寶貝,就是文言文。我們後代的子孫要認識、要珍惜、要愛護它,要好好的把它接受過來。

  文言文的學習並不麻煩,我們早年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老師重視文言文,因爲你不懂文言文你沒有辦法直接去讀經文。佛經也是文言文寫的,但是翻譯經的這些法師已經非常慈悲了,用最淺顯的文言文,換句話說,當時的白話文。我們看佛經的文字,你跟《古文觀止》一對比你就曉得,古文難懂,佛經的文字好懂。這是祖師便于廣泛流通,盡量用淺顯的。所以,文言文不能不讀。老師告訴我們,熟讀五十篇,能夠背,能夠講得清楚,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;如果能夠讀一百篇,能夠背誦、能夠講解,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,這個不難。如果是在叁十歲之前,記憶力還很不錯,用一年的時間,一個星期背一篇,就五十篇,兩年的時間就一百篇,這把鑰匙你就拿到了,你去讀《四庫》就沒有障礙。

  《四庫》從哪裏入門?那麼大的分量,七萬多卷書,現在濃縮裝訂成一千五百冊,你怎麼念法?這是真的問題,我們哪有那麼多的時間!所以唐太宗當年做皇帝,他做皇帝的時候好像是二十八歲,他知道治國不容易,要智慧、要方法、要經驗。到哪裏去找?那只有找古人,在古籍裏面去找。他下令給魏征,讓魏征成立一個小組,好像是六個人,搜集這些古籍。他所要的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,要這些資料,你們到古籍裏面去搜集。所以他們有了這個方向、目標,就從經、史、子裏面去找,集是文學,集就不用它了,在這叁種裏面。一萬多冊的書,最後把它挑到八百多種,再從八百多種再挑選,選了六十五種;從六十五種裏面,去摘要、節要唐太宗要的這叁樣東西,修身的、齊家的、治國的。平天下就是今天講和諧世界,就這個意思,平是平等、平是和平。這樣子花了叁年多時間,編了一部叫《群書治要》,六十五種書裏頭講的治國最重要的這些文字。唐朝在中國曆史上,非常輝煌的一個朝代,唐太宗自己承認,貞觀之治有那麼好的政績,全靠這部書。所以他對于魏征這幾個人非常感謝,他們對于國家做出了最大的貢獻。

  這個書,唐朝亡了之後,這個書就失傳了。當時有很多外國的留學生在中國,以日本人數最多,他們把它帶回去了,在中國找不到了。所以中國從唐以後,曆史上連這個書的名字都沒有,我們看唐書、宋史、元史、明史、清史,裏頭都沒有提到這個書。一直到清代,嘉慶皇帝登基,他父親是乾隆,把皇位讓給他,自己做太上皇。嘉慶登基做皇帝,日本對中國送了些禮物,送給嘉慶皇帝的,裏頭有這部書,中國人才知道。這套書從日本傳到中國來的大概不超過十部,所以很多人沒有聽說過,也沒有見到過。我是在早年看過一部世界書局出版的一個小冊子,叫《諸子治要》,前面的序言它寫得很清楚,這是出自于《群書治要》的,所以我才曉得有這麼一套書,《群書治要》。《群書治要》一共五十卷,最後的二十卷是《諸子治要》,我看過這個,知道這本書,但是沒有見過這個書,找也找不到。這也是在今年年初,我講經的時候偶然提到有這麼一套書,沒有想到就有同學他們聽到了,到處給我去找,找到了兩部送給我。一部是日本的原版,在中國翻印的,民國初年;另外一部是商務印書館,國學叢書裏面編的,小冊子,十本,那是重新排版的。所以我就有兩套。我把日本的原版交給世界書局印一萬套,這個書再不會失傳了,我們的用意在此地。對于今天的社會,怎樣能化解社會問題,能恢複安定和平,確實有非常大的幫助。

  這樁事情,我在馬來西亞的時候告訴馬哈迪長老,他聽了非常歡喜,他說能不能有英文本?急著要看。他年歲大了,馬哈迪大我一歲,怕看不到。他這一提,提這麼個問題,要趕快把它翻成英文本。所以我就動了個念頭,我們再節錄,《群書治要》是六十五種節錄的,我們從《群書治要》再節錄,把它節成叁百六十條,一天一條,叁百六十條,從這書裏節錄出來。第一本諸位同學你們都看到了,《群書治要360》。我讓蔡老師他們做這個工作,這批老師,一年做一冊,十年圓滿,十年就是全部都出來,每一年是叁百六十節。把這個翻譯出來,現在英文的稿子已經做完了,蔡老師打電話告訴我,兩個月之後就可以印出書出來,好!他們翻譯的這個英文的原稿,都送給馬哈迪看,送給現在的納吉首相,他們兩個先看,非常歡喜!相信將來這個英文本會流通全世界。希望它能夠翻成各種不同國家的文字、語言在全世界流通,這是中國對于整個世界和平做出最大的貢獻。我想應該在農曆年的時候,差不多英文本就出來了,這是好事情。

  至于《四庫》,我早年就想這個方法,在《四庫》裏頭撷取菁華,也編一套像《治要》這個方式,找不到人。也就是說,沒有這種國學修養的人,你要找他去摘錄,他撷不出來。我想了好多年,沒有想到民國初年有這些專家學者真的把這個書做好了,他們那個靈感也從《群書治要》得來的。所以它是《四庫》。《群書治要》的治是政治,《國學治要》是治學,目標不一樣,目的不相同,一個是治國,一個是治學,就是怎麼做學問。我看到序文,民國前,序文,寫序文那天這個書已經完成了,但是還沒有印出來。他們做了八年,也做了八冊,八年。寫序文是丁卯,是我出生的那年,寫的序文;換句話說,在我出生前八年,他們就把這部書作好了。我想要,多少年都想要這本書。這是我不知道的,同學們也把它找出來寄給我,我看到是太高興了,我說祖宗有德,中國文化有後人了。爲什麼?這是《四庫》的一把鑰匙,拿到這個東西,你有儒釋道的叁個根,這是什麼?這是你的德行,這是根本。再能夠去讀一百篇古文,就在《國學治要》裏面去選一百篇,把它背熟,你就有能力讀《四庫全書》,你也知道《四庫全書》用什麼方法去讀,你都曉得了。

  真的太好了,我是如獲至寶,我也把它印了一萬套,分送給世界各地圖書館,東西就不會丟失了。希望有心人把這兩種《治要》注音、批注、翻成白話文來流通,然後再從翻譯白話文當中去翻成外國文字。中國文化在這個世紀裏面幫助了全世界,讓全世界能夠恢複到安定和平、幸福美滿。所以過去有人說,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,今天我遇到外國人,要談到這些話的時候,我說是中國《群書治要》的世紀、《國學治國》的世紀。我說你們放心,中國人不會發動戰爭,不會侵略別人,這是這兩部書的世紀。好極了!這個東西出來,我再也沒心事了,就專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老祖宗已經早就安排好了,我們用不著著急、用不著操心,好好的回到本行。我們的本行就是說經講道,這是我們的本行。

 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。『修菩薩道』,這是從《吳譯》裏面的文字,修菩薩道,「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,不落權小」。世饒王出家了,做了比丘,他直接就學菩薩道。學的是什麼?一乘法,沒有從權教、從小乘學起。一乘在佛經裏頭,只有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一乘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在佛教裏面是研究所的課程,不是小學、中學、大學課程。我們一般講,阿含是佛教小學課程,方等是中學課程,般若是大學課程,《華嚴》《法華》是研究所的課程,叫一乘法。他直接就學一乘。「《宋譯》曰:大乘第一,故知菩薩所修,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。」法藏的確了不起,我們再看下一段就知道了,這是老師對他的贊歎。這個學生:

  【高才勇哲。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】

  他有這樣的禀賦,這就不是普通人。「本段」,這一段,「盛贊法藏比丘出家後修行之德」,贊歎他跟一般人不一樣的。『高才勇哲』,「才」是才能、是智慧,「哲」是明知,叫明哲,人非常聰明,「勇」是精進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稱逸群之能,故曰高才」。群是群衆,也就是同學,逸是超越,在群衆裏面他的智慧、他的才能第一,所以稱他爲高才。「能自勝勝他」,這個裏頭最重要是自勝,自勝是能克服自己的艱難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他真能放下。要想學習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一乘法,不但要放下分別執著,還要放下妄想,你才能真正契入華嚴境界。如果只放下了分別執著,還入不了華嚴境界,他可以入般若。入華嚴境界就不在十法界,超越了,他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。決定不是一世、兩世修行人,多生多劫他就在學佛、在修行。累積這樣厚的根基,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叁樣具足,所以這叫勇。「壞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