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一一一集)  2011/12/30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1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叁百八十四頁,倒數第四行,「住世度衆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時爲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。】

  這句經文非常重要。前面講到此地,這堂課我們還是從這個地方開始。『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』,這說明那個時候衆生的福報很大,壽命很長,這就說明福報大,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接受聖賢教誨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釋迦牟尼佛降生的那個時候,地球上人壽百歲,他老人家降生的時候。這在一個小劫裏面是屬于減劫,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現在,現在人壽平均差不多壽命七十歲。叁千年了,減掉叁十歲,七十歲。時間愈來愈短,我們學習就難了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。所以諸位想想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教學四十九年,學生學了四十多年,開悟的不少,有相當可觀的成績,一直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。諸位想想,現在哪一種教育有四十九年的教學?釋迦牟尼佛辦這個學,像私塾一樣,老師就一個人。往後助教很多,因爲前面學會了的,對于初學的同學就由他們去教。像鹿野苑五比丘,佛最初是教他們五個人,這五個人以後在小乘裏面都是老師,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助教。

  所以往後這個僧團擴展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是常隨衆。我們知道,臨時來學的,不是常隨衆,學幾天的、學幾個月的,學個二、叁年的肯定很多!一輩子跟釋迦牟尼佛的,這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一生追隨老師的,從來不離開的。我們了解僧團的狀況,反過來我們也了解世間自在王佛他老人家教學狀況,他四十二劫,這麼長,你說他教多少東西!『時爲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』,四十二劫每天講,我們就曉得,比釋迦牟尼佛的分量就大太多了!佛的壽命長,居住在世間人民壽命也長,有足夠的時間,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肯定、認識佛法是教育。「時爲」,時則不斷的「說經講道」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從倒數第一行最後一句。「又《華嚴大疏》曰」,從這裏看起,「通至佛果,故名道」,這個教學是直通佛果的。「道法者,至涅槃正道之法」,就是方法,這個方法無過于信願持名,保證到達涅槃正道。「道要者」,方法裏頭最重要的,「佛道之樞要」,樞要就是這部經,我們一定要非常肯定。方法我們明白了,最重要的,這個經典是佛道的樞要,我們也知道了。「如《贊阿彌陀佛偈》曰:究暢道要無障礙」。我們用這句話來印證本經,本經與這句話契不契合、相不相應我們就明白了。確確實實究竟、暢通道要,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。

  我們看下面經文,這是第叁個小段,「聞法發心」。

  【有大國主名世饒王。聞佛說法。歡喜開解。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】

  念老的批注注得好。「世饒王見《漢譯》。經曰:世饒王,聞經修道,歡喜開解。便棄王位,行作比丘。」義寂法師說:「准彼經文,世饒王者」,亦爲法藏在俗時候的名字。「蓋《漢譯》之文甚爲明確」,作國王的時候名叫世饒王,出家之後就是法藏比丘。這叁行會集的時候,字字句句都有根據,都是原譯本的經文。「當時有一大國王,名爲世饒王,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,頓然心開,了解實義,故曰開解。由于開解,自然歡喜。如各經末鹹雲: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。于是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」我們先看這段批注。

  國王的名稱叫世饒王,我們就知道這個國王是好國王,也可能這個名號是大衆給他的,未必是他自己的名號。因爲他政治設施好,能夠叫人民真正得到幸福美滿,才有這麼好的一個美名。饒是豐饒,這兩個字範圍非常廣大,從政治、從社會、從文化,從真的是國家富裕、安定、和平,所以這兩個字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。說明他治國治理得好,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太平盛世之帝王,國民對于這個國家領導人贊歎、歡喜、擁戴。這麼大的福報,當然有佛出世,顯示出這個福報就更大,佛出現在世間。佛是天天講經教學,所以國王也來聽。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曆代的帝王大多數都禮請儒釋道這叁家的學者,在宮廷裏面說經講道,皇帝帶著嫔妃、帶著文武大臣聽經。用接受大覺世尊的教誨,達到這個國家各階層領導人的共識,我們今天講「見和同解」,這六和裏的第一條。有了共識,這個國家焉能不好嗎?肯定治得好。所以,國家有這麼好的一位老師。

  聽世間自在王佛說法,佛的德號也好,佛號就能看到佛應化在那個時代的狀況,這個世間自在。世尊出現在我們地球上,他的德號叫釋迦牟尼,釋迦意思是仁慈,牟尼的意思是清淨,他用這個名號做爲教學的宗旨。換句話說,這個世間五濁惡世,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說這個世間五濁惡世。所以教學的宗旨就是仁慈、清淨,提出這麼一個教學目標。人與人之間、人與天地萬物之間,要用什麼心態來相處?能仁,釋迦是能仁,能夠仁慈。所以佛法,古德常說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。對自己,對自己要清淨,寂滅就是清淨的意思,牟尼。像我們的經題,「清淨平等覺」這是對自己,這是菩提心裏頭的核心。菩提心的本體是真誠,菩提心對自己,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覺,他受用,對別的人,大慈大悲,就是慈悲。這是世尊在此時、此處,此處是地球,此時就是這一萬二千年,他教學的宗旨是什麼?就是名號,釋迦牟尼,能仁寂默。這個講法不太好懂,我們就說仁慈、清淨,這大家好懂。細說的就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對自己、對別人的全部都說到了。所以,佛的德號多半從果上講的,菩薩的名號是從因上說的,就是修學的宗旨。這名號含義很深。

  世饒王聽佛說法,頓然心開。當然這個人這麼大的福報,做大國王,當然不是普通人,過去生中福慧雙修。我們可以說,世間這些大富大貴之人,他的福報在哪裏修的?現在我們知道,幾乎都是在佛門修的。佛門修福容易,供養叁寶,護持叁寶,全心全力幫助佛菩薩弘法利生,那個福報都是帝王。世饒王肯定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護持佛法、學習佛法,他真修!所以他聽經能開悟,頓然心開這是開悟。了解實義,實義是諸法實相,他一聽就懂,故曰『開解』。由于開解,自然『歡喜』,叫法喜充滿。佛講經,每一次講經法會圓滿,最後結集經的人都會有這句話,「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」,或者「聞佛所說,信受奉行」,都有這些字樣。于是『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』,這就是我們講的發菩提心,尋是「隨即」,發是「發心」。「無上真正道,梵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即佛所得之道。更無能過之者」,所以稱爲「無上」。聽經之後他就發心,這是太難得了!

  「真者,真實。正者,聖智,如法相而知故。道者,無礙道也。意者,能求之心。即此求菩提道之心,名意。故知發無上真正道意,即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也。」發大菩提心,這個人就是大菩薩,無論是在家出家。在本經裏面,證信序第二品,第二品還是屬于證信序,第叁品是發起序,一開端我們就看到十六位正士,「賢護等十六正士」。這十六個人統統是在家菩薩,什麼地位?是等覺菩薩;換句話說,他們跟文殊普賢、跟觀音勢至是平等的,只是身分,一個是示現出家,一個示現在家,一點差別都沒有。成佛,在家能示現成佛,佛法平等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,還有個在家佛可不要忘記,維摩居士是在家佛。佛都講經,不管在家出家,維摩居士也講經教學,釋迦牟尼佛常常派遣他的弟子去聽經,目犍連、舍利弗也常常聽維摩居士講經。去聽經的禮節跟聽釋迦牟尼佛講經完全相同,見到維摩居士,你看這是出家人,證得阿羅漢,向維摩居士頂禮叁拜,右繞叁匝。居士身,接受出家人禮拜,而且已經證得阿羅漢了,不是凡夫。這是示現什麼?禮不能少,一定要遵守。說明佛法是師道,師道老師第一大,你來聽課是學生,不能沒有禮貌。現在學校,老師跟學生這個禮沒有了,就是師道沒有了,那能學到什麼東西?

  今天所學的,真是科學技術,這個行。如果是心性之學、聖賢之學,這個不可以,因爲聖道要靠誠敬心。印祖說得非常好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沒有誠敬心、沒有禮貌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所以學校裏一些好的老師在學校教書,對于懂禮貌的、認真學習的都會特別照顧,爲什麼?他真能學到東西。對于傲慢的、嫉妒的,老師都隨緣,也不會去責怪他,把他看作一個旁聽生。這些事情我們在抗戰當中就看得很清楚。那個時候的學生,我們做小學生、中學生的時代,這是七十年之前,七、八十年,那個時候家裏還有家訓,父母還管教兒女,也管得很嚴,沒有不懂禮的。更早的年代,八十年前,我六歲的時候,上私塾,父親送我們到學校,私塾在祠堂裏頭。拜老師,是父親在前面,我們在後頭,父親帶我們拜,帶著拜,向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,這是古禮。這個好!小孩懂得尊師重道,看到自己的父親向老師行叁跪九叩首,你說你能不聽話嗎?你能不尊敬老師嗎?我們對老師會尊重,就是那一次學的,你說這個印象多深,一輩子不會忘記。

  這個事情看,我們看很多次,爲什麼?我們去拜老師是這樣拜的,還有比我們後來的,後來的我們就看到了。後來的我們就站在兩旁,同學們站兩旁,老師在上座,初進來的學生,我們就看得很多,都是這樣的。哪有像現在!所以現在師道沒有了。我們所經曆的兩年的時間,不長,那大概是我們中國古時候拜老師,我們是最後的一批,我們以後就沒有了。以後就是抗戰,抗戰爆發之後大家都逃難,我正好碰到這個年齡。抗戰爆發那年我十一歲,打了八年,結束的時候我十九歲。八年我們走了十個省,兩條腿走,沒有交通工具。我很少運動,這個身體底子就是走了十個省,走了幾萬裏路。是小時候練起來的,二十歲之前練的,很會走路,很會爬山。

  對父母不知道孝,對老師不知道敬,這人難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