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,你教他就太困難了。這個時候我們碰上了,不是不肯教,是沒法子教。老師怎麼好意思開口:你要尊重我,尊師重道。這個話說不出口的,老師哪有那麼傲慢的!所以,尊師重道是父母教的,孝順父母是老師教的。小孩在家裏頭慢慢長大了,父母也不好意思說「我是你的父母,你要孝順我」,這個話也講不出口。所以第叁者,老師教孝,父母教敬,這個小孩能成就,兩個人教出來的。所以中國古人把老師看作自己的父母是相同的。佛法重視,父母的恩是生我們身,老師的恩是生我們的慧命,父母生我們的身命,老師生我們的慧命。所以把老師看得跟父母一樣,這跟中國古時候傳統完全相同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人要沒有孝,師道就沒有了。
今天我們幫助別人從哪裏幫助起?從《弟子規》,「首孝悌」,從這裏下手。教學生下手,自己要做榜樣給他看,我們自己孝做不出來的話,學生學不會,只會念,他做不到,必須自己帶頭做。在家裏面,父母也要帶著做,他才真的能學會。小孩的榜樣就是父母,所以紮根教育是父母。繼續的那就是老師的,父母教兒女大概叁年到五年,老師接著教。老師教也要給學生做榜樣,如果老師所教的不能做到,學生不會相信。所以老師就值得人尊重,好老師才能教出好學生,就這麼個道理。這個裏頭就說明,榜樣比什麼都重要。
在今天這個世界,大家相信科學,科學就要拿證據來,所以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榜樣做出來。過去這個十幾年,我們有緣,這是隨緣不是攀緣,去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這是有緣。學校找我去的,讓我們真的是大開眼界,走出我們的小道場,看到了全世界。跟這些與會會友們交流的時間、機會都長了,了解一般人的想法、看法。會議的主題是消弭沖突,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,這個我想在過去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所産生的社會問題。這個問題愈演愈烈,現在還在演,沒有法子化解。我們有機會參與,把佛法裏面化解的方法、道理,中國傳統化解沖突的理論與方法,向大家報告。我們做報告,確實大家以前沒聽說過,聞所未聞,聽了之後很歡喜。可是會後我們在一起吃飯、聊天就有人問到,不止一個人,說我說得很好,這是理論,做不到。我們聽到這個話非常吃驚,這是什麼?這真的叫信心危機,對于古聖先賢不相信,這個問題嚴重了。如何才能讓他相信?只有做出榜樣來,你做出來我們看看。
所以二00六年、0七年、0八年我們在湯池做了叁年,落實《弟子規》,將《弟子規》在一個小鎮裏面推動,全民教育。這個小鎮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一起學,我們老師帶頭幹,我們老師把《弟子規》做出來,表演給大家看,收到非常好的效果。我們最初開辦這個教學活動,預計的是要教兩年到叁年才能看到成果,沒想到不到四個月成績卓著。我們的老師個個都感到驚訝,它太快了,超出我們想象。我告訴老師,我說我們決定不能夠居功,這是我們做出來的,我說不是的。這是祖宗之德、叁寶加持,不是人做出來的,千萬不可以傲慢,不可以自以爲是。人怎麼能做得出來?所以在同年,二00六年,0六年的叁月成績出現,我們就有機會,0六年的十月,我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做報告。這個時候報告我們的聲音就大了,爲什麼?我們做出來了,你不能不相信,你要不相信你去看看。我們做了八個小時報告,做了叁天的展覽,成績展覽,這個小鎮的風氣真的改變過來了。感動了當時駐聯合國各國的大使代表,一百九十二個國家,這些人都想到湯池去看看。
所以,你做不出來不行,做出來大家看到了心服口服,對中國傳統、對宗教教學不再輕視。原來怕宗教,我們辦這個活動,把宗教帶到聯合國,在聯合國大會堂做世界和平祈禱。這是讓與會的這些代表們大開眼界,沒有看到那麼多宗教手牽著手能和睦一處,他們不打架。而且叁天,有的上臺去講演,有的在下面聽,都非常守規矩。我把宗教代表擺在第一排,宗教和諧。所以,不做出來沒人相信你。現在圖文巴這個小城,裏面有十幾個宗教,我們在這個地方住了十年,最近兩年我們開始團結宗教,有專人負責聯系,做得很成功。如果有機會能像上次一樣,在教科文總部去表演一次,讓全世界人真有信心。宗教可以團結,宗教教育能化解危機,宗教教育能消弭沖突,能促進世界安定和平,甚至于能化解地球的災難。這些,當然我們要努力,還是要靠祖宗加持,靠叁寶的護佑。
我們接著看底下一段,「出家修行」,這個文很長,「丙二」這一段,這一小段是出家修道。
【棄國捐王。行作沙門。號曰法藏。修菩薩道。】
我們看批注,「世饒王聞法開解,隨即發無上大菩提心」,舍棄國土、王位他出家了,「成爲沙門」。「沙門原爲出家人之通稱,包括外道」,沙門是梵語,在古印度,一切宗教出家人都稱沙門,所以它是通稱。這個稱呼傳到中國來之後,在中國變成出家人的一種稱呼,其它宗教不叫沙門,只有出家的佛弟子稱沙門,稱沙門是個很謙虛的稱呼。「後始作爲佛教僧侶之專稱」,這在中國。「義爲勤息」,沙門翻成中國什麼意思?有勤息這個意思。在佛門裏面解釋,叫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這稱你爲沙門,沙門就是學生。「《會疏》曰:此人勤修善法,息諸惡故」。佛門的通稱意思比這個更清楚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;意思跟這個是一樣,但是一般通稱意思清楚。
「至于《四十二章經》雲:辭親出家,識心達本,解無爲法,名爲沙門」。這個沙門的意思就深了,比前面講的深得多了。辭親出家,離開世俗之家。識心達本,這不是普通人,識心達本是明心見性。不是解有爲法,是解無爲法。什麼是有爲?什麼是無爲?《百法明門論》講得很清楚。《百法明門論》是天親菩薩作的,他是根據彌勒菩薩《瑜伽師地論》。彌勒菩薩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頭,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彌勒菩薩造的,他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爲六百六十法,好教。天親菩薩看六百六十法不適合于初學,初學的人就太多了,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,歸納爲一百法。你就曉得,這一百法真的是精要,這一百法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,六百六十法展開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那麼百法就是一切法。確實《百法》在總綱領上寫,一句話,它就提出,一切法,下頭說無我。這個百法講什麼?講「一切法無我」,把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法,你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裏頭沒有我;我有兩種,無人我,也無法我。大乘從這裏入門,《百法》是法相入門的,你一定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
有爲法裏面分爲四大類,心法是講八識;心所法這是講心理起作用,我們講心理作用,有五十一法,心所法。有色法,色法就是物質現象,色法有十一個,五根六塵,五根眼耳鼻舌身,這是物質現象。第六個意識,意識是屬于心,它沒有物質現象;眼耳鼻舌身是物質現象,第六、第七、第八都沒有物質現象,所以它屬于心法。這是色法,五根是色法。第六根意識屬于心法,它不屬于色法。六塵,六塵是色聲香觸味法,法塵裏面有心法也有物質,也有色法,所以色法十一種。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,不相應是什麼?是我們現在講抽象概念,它不屬于心,也不屬于心所,也不是色法。譬如我們講空間、時間,你不能說它沒有,它這個就包括在不相應行法裏頭。是個抽象概念,也不是真的,有二十四個。再剩下來六個,那六個是無法爲。所以有爲法九十四個。有爲是什麼?有生有滅,只要有生滅的現象都稱作有爲法。沒有生滅現象就不能說有爲,把它並在無爲法,像虛空,虛空沒有看到它生滅,所以虛空屬于無爲。無爲法六個,其實真正無爲只有一個,真如無爲。其它這五個無爲法,因爲它有爲裏頭沒有有爲的現象,所以稱之爲無爲。我們可以說它是相似無爲,它不是真的無爲,真的無爲只有真如,真如就是本性、就是諸法實相。所以體上是無爲,相、用是有爲。《百法》首先把這個概念教給我們,這是學大乘基本的概念。一切法都是從這一百法擴展而變成,變成了遍法界虛空界,百法是總綱領,說明一切法的真相。
識心達本,這不是小乘,這不是權教,這個沙門,他的標准是圓教初住以上。解無爲法,名曰沙門,所以這個沙門的意思深了。摩诃薩也稱沙門,沙門是很謙虛的稱呼。
『號曰法藏』,法藏就是世饒王出家做比丘時候的法名,稱他爲法藏比丘。《漢譯》稱爲法寶藏;《吳譯》稱爲昙摩迦;《唐譯》稱爲法處;《宋譯》稱爲作法;《大論》是《大智度論》,稱他作法積。「唯《魏譯》爲法藏,今經沿之」。所以這個名稱翻成中國,你看各個翻譯本都不一樣。因爲魏譯本在中國流通最廣,這五種原譯本,學《無量壽經》的人都學魏譯,康僧铠的本子。因爲康僧铠的本子譯得好,讀起來比較順暢,我們在早年學《無量壽經》也學這個本子,這個本子裏稱法藏。知道世饒王出家爲法藏比丘,知道這個事情的人比較多,所以會集就用法藏,用魏譯的這個稱呼。「諸本不同,祗是譯者用辭之異而已。」
又「藏」者,《探玄記》有四個意思,稱之爲藏。因爲《漢譯》稱爲法寶藏,這裏順便把這個藏的意思略帶著。第一個是「含攝」,就是包含的意思。第二個意思「蘊積」,好像我們中國人講的倉庫,或者說庫藏。中國古時候把這些經典分類稱爲四庫,經史子集,稱爲四庫。庫跟佛法裏面講的藏意思非常接近,所以以後結集佛經,把佛經分類就叫叁藏,分爲叁大類,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藏跟四庫的庫是同一個意思,含攝、蘊積。但是佛法裏面藏還有「出生」的意思、有「無盡」的意思。這個意思也很好,你說叁藏經典含攝、蘊藏,你搜集、蘊積在裏面,這些經典能夠出生智慧,能夠出生果德,而且確實它起的作用是無盡、無量、無邊。中國四庫也有這些意思,出生智慧。「一切法爲所藏故,名法藏」,一切法都含藏在其中,這叫法藏。
「如《嘉祥疏》曰:在能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