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一0七集) 2011/12/28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107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三百七十四面,倒数第四行:
「第五重,世尊深知此实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,故晓喻众生曰:如来觉智难量,神通无碍,定慧究畅,于法自在。世尊所说,真实不虚,万勿轻疑,但当仰信。是乃喻示我等,佛是果觉,我是凡夫,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别心,妄测如来圣智,但当信受,必满所愿。」这是发起序中,深入证信,一共有五重,前面我们学到第四,是「佛告阿难,如来所以出兴于世,只为拯救群萌,惠以真实之利」。这个最后一重,世尊深知,净宗持名念佛实实在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,没有人相信凡夫成佛这么容易、这么简单,所以许多人不敢相信、不敢修学。因此之故,这才晓喻众生,说如来觉智难量,神通无碍。佛修行时间长,无量劫才修成功,大家相信。证得究竟圆满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全都说了,《华严经》讲得最完备、最详细,所以在大乘称之为根本*轮。
凡夫证果要经历五十一个阶级,从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五十一个位次,每一个位次都不容易。你说初信位,这是最低的,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才能够证得。哪有烦恼不断、业障不消就能证得阿惟越致,谁肯相信!这里头的理太深了,经上常讲,这桩事情是「唯佛与佛,方能究竟」,才彻底明了。等觉菩萨对这桩事情犹如隔罗望月,隔一层罗纱看月亮,这些话都是古人说的。可是这个法门在汉朝时候就传到中国来了,汉明帝的时候,正式派上特使到西域去请法,请回两位法师,摩腾、竺法兰。这两个都是印度人,他们弘法到了中国西域,中国的使节在西域跟他们见面,请他们到中国来。这是国家正式迎请,永平十年,汉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。快满两千年了,二0六七年就是两千年。到中国来之后,在中国就生根了,这是我们能意识到的,因为佛法是师道,师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
世尊宣讲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《观经》是讲净土法门的理论与修学方法,《无量寿经》是净土概论,方方面面全讲到了,《观经》是两个重点,就是理论跟方法。理论核心就两句话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;方法说了十六种,叫十六观,任何一观成就都能往生,持名念佛是最后的第十六观。不是没有根据,有理论、有方法,只是它太深、它太奥妙了,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,前面说了,「唯佛与佛,方能究竟」。遇到这个法门就能相信,我们看到很多,多半是哪些人?老太婆,阿公阿婆。真有效,念了几年走的时候很多预知时至,走的时候瑞相稀有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在历代祖师当中,像昙鸾、善导、永明延寿,这些人通宗通教,显密圆融,他专修净土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是普通人!他们做这个示现,我们知道也是做样子给大家看。永明延寿大师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回过头来专修净土,弘扬净土,净土宗第六代祖师。
到明朝末年,莲池、蕅益也是大通家。莲池大师注《阿弥陀经》,就是《疏钞》,用《华严经》来注净土,告诉人《华严》跟净土是一部经,《华严》十门开启,《疏钞》也是十门开启,《弥陀经疏钞》,《华严》讲十玄,他也用十玄来解释。把小本《阿弥陀经》提到《华严》的地位,让大家重视这个法门,是这么个道理。《疏钞演义》我记得我讲过一遍,那个时候是用录音机录的,我们还没有摄像。用卡式带子,一个带子九十分钟,好像我们讲了三百多集,也就是三百多个卡带。我到美国去弘法,把这套东西带到美国,摆在我讲台面前,三百多个卡带摆在这里,人家来看稀奇,什么东西?《阿弥陀经》。这个有起作用。大家都瞧不起净土宗,认为净土是老太婆教,《阿弥陀经》薄薄的那一点,不重视!看到这么多带子,一算的时候讲了一年,一天讲九十分钟,讲一年,三百多个。看到之后,不敢批评净宗。问我怎么讲的?我说照莲池大师批注讲的。所以我们到美国把净土宗弘扬起来了。黄念老跟我开玩笑,他说「净空法师,你将来是美国净宗初祖」。
初祖有好多个!遍法界虚空界净宗初祖是谁,你们知不知道?给诸位说,大势至菩萨。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专念阿弥陀佛的,《楞严经》上「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」。娑婆世界的初祖是谁?普贤菩萨,你看世尊讲《华严经》的时候,《华严》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在极乐世界,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都是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所以净宗修什么?普贤法门,那不是跟《华严经》一样的吗?所以我说,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。我们中国净宗初祖是慧远大师,那时候所根据的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观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还没有翻译出来。
难信能信,在概要里面说到本经契机的,古大德有说,这个法门是契上上根机,不是普通根机。所以才说,遇到这个法门真信、真愿、真念佛,虽然不认识字、没有学过东西,古德都说,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。他今天有这个缘分遇到了,无量诸佛如来加持他,他的善根福德现前。善根就是能信能解,他未必能解,他能信;福德是他真肯发愿、真肯念佛,他一生真成就了,讲得通!通宗通教成就往生的时候未必能跟他相比,这些都是事实。我们看《往生传》、看《净土圣贤录》,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所以,念老在此地为我们引经据典,我们在此地看到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劝导我们。
如来果地上的觉智真是不可思议!我们虽然都有,但是烦恼、习气、业障障碍住了,不能现前。「神通无碍,定慧究畅,于法自在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。从他在世教学四十九年,讲这么多的经论,这几句话我们相信,如果不是觉智、神通、定慧他说不出来。「世尊所说,真实不虚」,这我们要相信,决定不能够疑惑。我们今天修净土,成就这么艰难,问题在哪里?我们是半信半疑,不能不信,又不敢相信,这是我们的障碍。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了,契入境界不费功夫。佛说的是一点都不错,难信之法,所以我们「但当仰信」。后面这几句是念老劝我们,「佛是果觉」,证得究竟圆满,「我是凡夫」,这个自己要承认。什么叫凡夫?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全有,这就是凡夫。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,没有执着,这个人就叫做阿罗汉,不叫凡夫;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这个人是菩萨;不起心不动念,这个人就是佛陀。这是标准。我们拿这个标准回过头来看自己,我是凡夫,佛有智慧,我没有智慧。决定不能用凡夫心去批评如来、去测度如来,这都是错误的,我们只有信受,应当信受,依教修行,必满所愿。
「由上可见,经之序分,全为证信」。序分里头有通序、有别序,都是为了证信。「本经小本之宗」,小本就是《阿弥陀经》,「蕅益大师指为信愿持名」。《弥陀经要解》也是把经分成三分,序分、正宗、流通,蕅益大师在这三分里面,都用信愿行来解释,序分里面也讲信愿持名。「此三资粮,缺一不可,而信居首,其要可知」。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《大智度论》也是这么说的,佛对这个信看得重。佛教没传到中国来,先秦之前,我们老祖宗,我相信至少也在一万年以前,中国没有文字,不能说没有文化。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我相信久远之前老祖宗就在传了。孔子是集大成,他说的话值得我们反省、值得我们思考。夫子说他一生没有发明、没有创造,换句话说,他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,全是古圣先贤的东西,他把这些传说用文字写下来,流传给后世。所以,《论语》里面「子曰」,那说的东西很多都是古圣先贤的。
老祖宗也把信放在道德的最底限,你看五常,仁义礼智信,最后是信。信如果没有了,前面四个全都没有,信是五层楼最底下的一层,称为信德。仁义礼智信,五种基本的道德,这是做人的基础,叫常道,常就是不能失掉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不能违背。《左传》上有句话说,这个五常如果要失掉了,文字是这么说的,「人弃常则妖兴」,意思就是说,人要把五常仁义礼智信丢掉,这个人就不是人了,是什么?妖怪出来了,这是妖魔鬼怪出来了。人来生还能得人身,这五常太重要了,我们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能守住这五德,来生不失人身,这没错。它跟佛法上五戒相同,仁,不杀生;义,不偷盗;礼,不邪淫;智,不饮酒;信,不妄语。你看跟佛家五戒完全相同,佛家称五戒,中国称五常。常比戒的意思更严,永恒的真理,决定不能够失掉。
「序分中先说此经之本」,这个经从哪里来的?也就是说,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,他所根据的是什么?依据什么说的?这个原理原则没搞清楚我们就不能相信。在这个经里头说出来了,他所依的是「真实之际」,真实之际前面解释得很清楚。真实就是诸法实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。际是什么?际是到根源了;广,它到了边;深,它到了底。这就是真实达到它的边缘、达到它的底,真实之际是这么个意思。真实讲到彻底,透彻了。其它有些经讲到真实,但是没有讲到底、没有讲到边缘,有真实不能说个际,说个际就是讲到了边、讲到了底。真是什么?自性,《般若经》上讲的诸法实相,这是这个经的本体。「故可信」,不是随便讲的,没有证得真实之际,这个经讲不出来。「本经之用,乃广惠众生以真实之利,故应信」。真实的利益,你学了真管用,利益没有边际,跟真实之体相应,利益没有底。
「何谓真实之际」,什么是真实之际?「正如莲池大师《疏钞》中所开口便道者:灵明洞彻,湛寂常恒;非浊非清,无背无向,大哉真体,不可得而思议者,其唯自性欤!」这个真实之际,「故知真实之际,即当人之自性也」。明心见性,达到究竟圆满,这个人叫成佛,《华严经》称之为妙觉如来。等觉菩萨虽然证得,没有妙觉位那么清楚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