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七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着又被外面境界转了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立刻就现五欲七情,这烦恼起来了,阿弥陀佛不见了,问题出在这里。所以对理要清楚、要真信,不被外面环境所转,我们要转环境。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好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我们学着转境界。就用一句佛号转境界,不要害怕,眼见色,起心动念了,马上回到阿弥陀佛,不管起的善念、恶念都不要理会,用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,这办法好!古人都说过,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你的念头起来,你觉悟太迟了,你第一念迷了,第二念也迷,第三念也迷,念念都迷,那就没法子了。第一念迷,我第二念就不迷,第二念就阿弥陀佛,这个办法真管用、真有效。

  一九九八年,我在新加坡提出的「十念法」。一念十声阿弥陀佛,念六个字可以,念四个字也可以,十句叫十念。四个字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这样十声,叫一念。一天念九次,可不要忘记。早晨起床,洗了脸、漱了口,有佛像在佛像面前,没有佛像面向西方,念十句;晚上睡觉之前念十句,这两次。三餐饭,人家念供养咒,我们念阿弥陀佛十句,就五次。你上下班工作,上班之前、工作之前念一次,工作完毕念一次,所以上午两次下午两次,总共九次。一点时间都不耽误,要养成这个习惯。我们提出来之后,学习的人很多,我收到很多信、很多电话,说非常有效果。这个好!时时刻刻提醒你,工作开始,念十声佛号才开始工作,工作完毕,念十声佛号再放下。一天九次,一次就是十声佛号,两分钟就念完了,符合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它能产生效果。

  「越三祇于一念」,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。越是什么?超越,超过三大阿僧祇劫,就在一念。三大阿僧祇劫是什么?圆教初住菩萨到等觉圆满,三个阿僧祇劫。你看他要修这么长,你就这一念佛号就超越了,你就证妙觉位,超过他们了。「齐诸圣于片言」,诸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片言也是一声佛号,一句弥陀四个字,真的齐诸圣于片言。你跟他们平等,跟等觉菩萨平等,跟十地菩萨平等,就这一句名号,不需要麻烦了。谁相信?莲池大师相信,蕅益大师相信,永明、智者相信。「至哉妙用」,至哉是达到了极处,妙用达到极处。「亦不可得而思议者」,就是不可思议,「其唯佛说《阿弥陀经》欤」。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,净宗,它的核心、它的精华就是四十八愿,本经第六品。如果没有时间,很忙、很繁忙,没有办法受持这部大经,你就读第六品。你把那一品真的读明白、读懂了,你对于净土就全盘都了解,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四十八愿功德之所成就。

  下面说,「《阿弥陀经》乃本经之小本,故知至哉妙用,其唯本经欤」。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是一部,同部,一个细说、一个略说,内容完全相同,只有详略不一样。「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发菩提心圆摄信愿」,圆满的包括信愿,「一向专念即是持名」。小本主张的是信愿持名,这个本子说得详细,信愿是发菩提心,持名是一向专念。「大小两本,同一纲宗」,纲是纲领,宗是宗旨,他们的总纲领、宗旨完全相同。宗是最重要的,主要的理论与方法。「如是妙法,三辈齐收」,如是妙法是讲净宗这两部经,三辈上中下根全收了。「遂令凡夫,顿同补处」,所以它确确实实有能力让博地凡夫顿同补处。这个顿是顿超,没有阶级,就跟补处菩萨同一个等级。补处是等觉菩萨,实报土四十一个阶级里头最高的。「大哉妙用,不可思议」,真的是难信,一个人修到等觉谈何容易!在实报土,是三个阿僧祇劫满了,等觉菩萨,等觉之前不止三大阿僧祇劫,你就想到修行多艰难。但是在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叫横超,它没有阶级,它能够跟一切阶级平等,所以不可思议!

  「即是本经之发心念佛,此即真实之利也」,讲得这么多,都是属于真实利益。「如是真实妙用,于一念顷,顿越三祇」,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。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?我们这个念佛,于经上讲的理论、讲的方法,我们没有做到;如果做到了,如理如法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理论是什么?大势至菩萨讲得最好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我们没做到。我们念佛,六根收摄不住,夹杂妄想,这个念佛不能有妄想的。我们念佛的时候要万缘放下,你看念佛堂的堂主,老僧常谈,常常拿这句话去劝勉别人,我们就是万缘没放下。我们没有发菩提心,专念,我们不是一向,我们没有方向。所以专念就变成杂念,许许多多妄想、杂念渗透进去,所以它不专。你要把这个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才晓得经上讲的一点没错,错在我们自己。我们的心收不住,六根往外头境界跑,起的是烦恼不是智慧,向外跑统统起贪瞋痴慢,统统生的是七情五欲。尤其是现代人,我们自己当然受影响,心确确实实是贪瞋痴慢疑,情绪确确实实是怨恨恼怒烦,所以生在这个世间苦不堪言。遇到佛法有善根,没有善根遇不到。遇到能生欢喜心,功夫不得力,原因是理论、方法、境界还是没有搞清楚。不如理、不如法,所以功夫才不得力,如理如法哪有不得力的道理!

  「一声称名,位齐诸圣。我等幸闻」,这个法门我们的确非常庆幸,能够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,听到这部经。「此真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」,这句话是乾隆时候彭际清居士说的,跟武则天的开经偈有异曲同工之妙,武则天开经偈里面说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稀有难逢,我们遇到了,不能不庆幸。所以,机会一定要抓住,不抓住这真可惜。序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我们继续看下面,念老的批注有四卷,第一卷就是到第三品,向下是他的第二卷。我们科判里面是正宗分,序分讲完了,现在学习正宗。我们用他的批注,他批注里有一些交代的话,我们也念念。「第二卷,从经中第四品至第十品」,这是第二卷。「本卷」,这是说这一卷的大意,也就是从第四到第十这个七品,七品经的大意。「详陈弥陀因地,见佛闻法,初发大心,五劫精勤,结得大愿」,这个我们都会看到的。首先说明阿弥陀佛的因地,这是历史。阿弥陀佛最初见佛,听佛讲经说法才发菩提心,这个大心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就是大菩提心,这细说。发愿之后他认真修行,要把四十八愿兑现,不是发了就完了,那个没有用处,一定要做到。如果做不到,这个愿是空愿,不是真的。他真的做到了,做到的结果是什么?就是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成就。别人要问,极乐世界从哪来的?从四十八愿来的,所以四十八愿就太重要了!四十八愿,人家是五劫精勤,那个愿才圆满,愿愿都落实了,不是假的。

  「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」,这是他的方法。一乘愿海是阿弥陀佛的用心,他的法是一乘法,一乘法是成佛。无论什么根性的人接触这个方法,一生决定成佛,不是像其它的法门一步一步往上提升。你看小乘,从声闻到缘觉,再到菩萨、再到佛,它是有阶层的,慢慢向上提升的,这个法门没有。《法华经》上佛说,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。一切诸佛的大愿,都希望众生赶快成佛,可是众生根性不一样,所以要开方便法门。像释迦牟尼佛,当年在世教化众生,他有阶层的,佛开悟之后等于是先办小学,讲阿含,小乘经,讲了十二年,这是基础。有十二年基础,可以提升了,讲方等,方等讲了八年,这是大乘的初阶,预备班,合前面二十年。二十年的基础才讲大乘,大乘是般若,般若讲了二十二年。世尊讲学总共四十九年,二十二年加前面二十年,四十二年。后面的八年讲《法华》,《法华》等于是研究所一样。《法华》是一乘法,一乘愿海,前头有四十二年的基础才能学一乘法。

  净宗不是的,净宗前头不需要那些基础,直接就给你一乘。所以,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那就是一乘愿海。什么方法?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,你就念这六个字,你就能够契入一乘愿海。这个法门真难信,哪有这么容易,哪有这么简单?「三根普被」,上中下三根。「万类齐收」,你看上面从等觉菩萨,下面到阿鼻地狱,所有众生之类它统统都齐收,你修学这个法门都有成就。「积功累德,住真实慧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」,这都是经上的话。三根普被,万类齐收,积功累德,住真实慧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,这是阿弥陀佛五劫精勤里头所做的。

  「于无量劫,积植德行,所发誓愿圆满成就」。这个无量劫,实际上我们在经文上看到的五劫,五劫精勤,结得大愿,他成就了,成就之后那真的是无量劫。但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成就到现在才十劫,换句话说,无量劫要看十劫,极乐世界刚刚建立不久。我们现在能够往生,将来在极乐世界都是老前辈,这个很难得很难得,真的是老前辈,你第十劫就来了。「积植德行,所发誓愿圆满成就」,底下的经文要给我们说这些事情。「如是内容,净土三经,唯此独备」,这样详细的介绍,净土三经里头只有《无量寿经》。《弥陀经》上没讲,它很简略,《观经》里面只讲理论与方法,也没有细说这些事情。所以,唯独这部经,这是净宗概论,这里头有详细说明。「故称本经为净土第一经也」。

  下面,「二、正宗分(四品至四十二品)」,从第四品到四十二品都是属于正宗分。我们看批注。「经之正宗分,如人之身躯,心肺各脏皆备于是。本经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为正宗分。」「弥陀因行」,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。因地,我们现在都是在因地,成佛叫果地,因地的时间很长。「法藏大愿」,因为阿弥陀佛在修学的时候,有一段时期他的法名叫法藏,法藏比丘。因为他学的是大乘,大愿、大行,所以也尊称他为法藏菩萨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这都是净宗非常重要的知识,我们应该要学习的。「三辈往生正因」,上中下三辈,什么原因他能得到三辈?得到上辈、得到中辈,怎么往生的?「极乐菩萨修持」,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在那个地方学习的环境、生活的环境,我们也应该要知道,让我们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的心。

  还有「边地疑城生因」,这是极乐世界附带的,也必须要知道,它有边地,也叫疑城。这些人对西方净土相信,但是有疑惑,他用功很勤,所以他真的要往生了,往生他没有入品。你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入品了,他有品位。他们这些人往生没有入品位,到极乐世界他见不到佛,他在莲花当中,花没有开,他在莲花里面。这就是什么?他有过失,他有疑,什么时候这个疑断掉了,他莲花就开了,就入品。但是有时间的,最长不超过五百年,五百年是人间的五百年;换句话说,在极乐世界他也很快就花开。有这一类的情形,也必须要讲清楚、讲明白。再就是,「娑婆秽土恶苦」,对于我们现前这个世界,也提到这个世界有严重的染污,造恶的人很多,所以这个世界很苦。「极乐显现证信等」,两个一比较,就知道极乐世界好在哪里,我们这个世界错在什么地方。这些问题统统都在这一分里头,正宗分里头要介绍的。「故不但为全经之主体,实亦为一部净宗妙法之纲宗。」所以正宗分不但是全经的主体,也是这部净宗妙法的纲要、宗旨。

  「本经于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之因地修行、殊胜誓愿」,就是四十八愿,「等等无边妙法行,陈述详尽,广于余经」。这部经对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介绍很详细,其它经里头都没有说过,这个经说得特别详细,让我们认识阿弥陀佛。「本卷内容」,念老将批注分为四卷,这是第二卷,第二卷的内容是从第四品到第十品,就是「弥陀因地发愿」,第六品,「与大愿圆满之经过」,都有详细的说明。「经中首云」,一开端就说,「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之劫」,这句话是说明过去时间非常非常长,不止三大阿僧祇劫。「此时」,就是那个时候、那个当时,「弥陀为世饶王」,这是阿弥陀佛的前世,他做国王。这个国王这个名号应该是大家人民送给他的,这是个德号。世饶王是在这个世间非常丰饶,也就是说是个好国王,福报非常大,人民非常幸福,社会安定和谐,物产丰富,人民安乐。饶就是饶益,最丰饶的利益,在世间。这个国王有德行,把人民教得好。

  我们中国古时候对于领导人,认为他们有天赋的职责,就是君亲师。君,他领导这个国家,他是领导人;亲,他是人民的父母,有养育人民的责任,要让人民过好日子,安定、繁荣、兴旺,人人都能过到幸福的生活;第三个是师,他要把人民教好。实在讲,德行、领导、丰饶如何能做好?全靠教育,所以说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这在中国,教育确实产生了无比的效果。中国的社会,每一个朝代建立,都有一百五十年到两百年的太平盛世,这在全世界历史里面找不到的,只有中国有。动乱只是改朝换代那个时期,时间不长,大概十几年到四、五十年社会就安定了。你说什么原因?完全靠教育。教育的核心是伦理、道德,它的纲宗就是伦理,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。我们看中国的古籍,无论是经典、无论是文学,你看《四库全书》,没有一本书是越轨的,就是说与伦理、道德不相应的,《四库》里头不收。包括诗词歌赋,里面都有伦常、四维八德,这样的篇章一定会收进《四库》。《四库》是经过审察的,帝王颁布的。所以,中国过去长治久安,全靠教学。

  而中国的家庭,中国注重家教,家庭对于社会安定和谐是做出了最大的贡献。非常可惜,中日八年战争,我们中国最大的损失就是把家丢掉了。抗战之前有,中国是大家庭制度,抗战之后,大家庭没有了。大家庭它有社会行为,因为它人口众多,普通家庭,人口有两百人以上,三百人左右的这是普通家庭,人丁兴旺的六七百人、八九百人,有!大家族。那么多人在一起生活,要没有制度、没有规矩那不就乱了。所以,中国人他有家道、有家规,像《弟子规》就是家规,有家学、有家业,它是个社会组织。祠堂就是他的家庙,纪念祖先的,起很大很大的作用。中国几千年长治久安靠什么?靠家,家太好了,把每个人都教好了,真的是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古时候中国教育是家庭肩负起来,国家只举行考试。考取了,这个及格考取,国家办一个学校,国家的学校是培养各级干部的,像现在的党校一样,受专门的训练,将来担负起各级干部的责任。基本的教育全是家庭完成的,家学就是私塾。从前私塾规模都很大,老师真是有德行、有学问的学者,非常受人尊敬的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