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告訴我們,我這一生沒有別的希求,就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。他做到了,他成功了。「若定根增長,則能破諸亂想」,這非常非常明顯。我們今天亂想多,一聲佛號裏頭都有好多個亂想。這是什麼?沒定。如果我們念佛得念佛叁昧了,就沒有這個現象,心決定是定在阿彌陀佛佛號上。心裏面有阿彌陀佛,沒有雜念,口裏面有阿彌陀佛,沒有雜語,身禮阿彌陀佛,身口意都在修阿彌陀佛。「發諸事理禅定」,淺的是事的禅定,深的是理的禅定。理是什麼?通了,從定開智慧了。「是爲定力。事理禅定者,事即色界、無色界禅定,理即聲聞等依理修習所發禅定」。這就是事的禅定沒能超越六道,果報在四禅天、四空天。理定就出六道輪回,爲什麼?知道六道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是理。所以對于六道不再起心動念,他就超越了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超越了。

  定決定生智慧。「慧力,謂四念處之慧,照了一切諸法,若慧根增長,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,破一切偏小之慧,故名慧力」,這是大乘法,從定開慧。慧有力量,能破除一切凡夫、小乘、權教菩薩的邪執、妄執,執是執著,能除。能破一切,偏是權教,小是小乘,對于權教菩薩、聲聞、緣覺的智慧,慧力能夠超越他們,對于他們那些智慧不起貪戀,這叫慧力。五力我們介紹到此地。

  我們再繼續看下面這段文,我們接著下面看下去。「念力者,念根增長,能破諸邪念。慧力者」,這是在叁百九十頁倒數第七行,最後一句。「慧力者,慧根增長,能破叁界諸惑」,就是叁界六道裏面這些七情五欲的迷惑。「又靈峰大師曰」,這是蕅益大師,「念根增長,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,名念力。慧根增長,能遮通別諸惑,發真無漏,名慧力」。這個比法界次第裏面說得詳細。能遮,遮就是止,止住通教、別教裏面一些疑惑,發真無漏,這是慧力。「見思惑爲通惑」,一切衆生全都有,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是見惑,想法是思惑。看法,教下把它歸納爲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這五大類,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都歸在這五大類裏頭。思惑也有五則,貪瞋癡慢疑,這五個是思惑。貪瞋癡叫叁毒,後面傲慢、懷疑,這合起來是五毒,這個想錯了。

  我們看現在人起心動念,他起什麼心動什麼念?都是落在這五樁事上。念頭一起,起心動念貪心、瞋恚、愚癡、傲慢、懷疑,這很可怕!這五種對應在我們的身體不是好事情,我們中國中醫說,悲惱傷肺,怒火傷肝,煩恐傷腎,恨傷心,怨也傷脾胃。所以,貪瞋癡慢疑是一切病的因、是一切病根。你常常有這些念頭你身體怎麼會健康?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的緣,裏頭有根,外頭有緣,你就得病了,這是對我們身心的傷害。對我們居住的環境更是不利,大乘經裏面佛告訴我們,貪感應的是水災,海水上升,江河泛濫,這是貪心造成的。今天地球的災難不是沒有原因。瞋恨帶來的是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,帶來這個災難;愚癡帶來的是飓風、龍卷風;傲慢感得的是地震;懷疑所感得的是山崩地陷,高山會倒下來,大地會沈到海底去,懷疑,沒有信心。佛在經上講的這些,我們居住的山河大地,跟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密切關系。所以我們懂得,我們地球跟極樂世界有什麼兩樣?一個道理,一樣的。只是他們的居民跟我們的居民起心動念不一樣。極樂世界的居民可以說是純淨純善,身口意叁業,那個地方是極樂世界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五毒、十惡,身口意都不離五毒十惡,感得是我們現前社會動亂、地球的災變,感得這些。

  美國布萊登說得不錯,只要我們能覺悟,「棄惡揚善」,就是佛經上講的斷惡修善,一個意思,「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」,災難不但可以化解,而且會把地球帶向更美好的走向。說得一點都不錯,但是問題誰能做到?真能照這叁句話去做,二0一二的災難肯定可以化解。極樂世界爲什麼那麼美好?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沒中斷,個個都明理,人人都了解。所以,起心動念跟性德不但相應,圓滿的相應。那個世界是聖賢世界,于是它那個地方的國土是聖賢的國土。我們如果真的相信、真的懂得,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地球上的居民都變成聖賢。聖賢所居住的地方,中國古人講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,我們大家都有福了,這個地就不會出災難。都在一念之間,我們要能肯定極樂跟我們沒有差別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「見思惑爲通惑,叁乘所同斷」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叫叁乘,統統要斷。「塵沙惑、無明惑爲別惑,別屬菩薩所斷」,聲聞、緣覺沒有。所以聲聞、緣覺成不了菩薩,他必須把塵沙、無明斷了,他才能成爲菩薩。「慧光止惑,顯發無漏真智,名爲慧力」,這說得比前面講的深。慧起作用它能夠破迷,惑是迷惑,能破迷。顯發無漏真智,無漏真智是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,不是從外來的。從外面學來的,不是真智慧,自性裏頭本有的真智慧,這叫慧力。「如是諸力」,這五種力,「悉皆殊勝」,這是法藏菩薩他所修、他所證的。

  「增上者,有強力勢」,有一股很強的力量,「能使它法增長上進,曰增上」。加持到其它,幫助別人,當然也幫助自己,這叫增上。「今經中增上,至極殊勝」,本經裏面所說的增上達到極處了,殊勝至極。「因所增上者,非是余法,而是其心。其心者,當人之自心也」,這是真智慧,幫助你增上。增上無比的殊勝是增上其心,爲什麼?心是一切法的主宰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心清淨,一切法都清淨,心要是美好,一切法都美好,當人自心。「《金剛經》曰: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其心,跟這個經上所講的其心,正是一心,全是講的自己的自心。《金剛經》上這兩句話非常有名,六祖惠能大師就在這句話上開悟的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無所住是什麼?徹底放下了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。而生其心,這個心是什麼心?這個心是純淨純善的慈悲心,或者是大乘經上所常講的大菩提心,菩提是覺悟。到應無所住的時候,生起這個心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自性般若圓滿的現前。所以,他能知、他能行,對于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他清楚、他明白,他能夠幫助一切衆生。幫助衆生裏頭最重要的是幫助他斷疑生信,第一個目標;第一個目標完成之後,再進一步幫助他破迷開悟,這是第二階段的目標;第叁個階段是幫助他成佛,轉凡成聖。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明白,世上人講慈悲,真正的慈悲是佛菩薩;世上人講奉獻,奉獻最究竟、最圓滿的也是佛菩薩。他什麼都不要,因爲他無所住,只有付出,不求回報,這個道理要懂、要明了。

  下面有比喻說,「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,無明惑盡,自心朗現,故雲增上其心」。磨鏡現在人聽不懂,諸位要到故宮去參觀,你看古時候用的鏡子是銅的,銅鏡。銅鏡要常常磨,不磨它就照不見,就看不見了。不能有灰塵,不能有肮髒,要常常磨,愈磨愈亮,鏡子要磨。不像現在,現在鏡子比以前進步,不需要磨。所以鏡子裏面有髒的東西要把它磨淨,磨幹淨,光明就現了,比喻無明惑盡。我們現在心是要像一面鏡子一樣,有無明,無明就是垢穢、就是肮髒東西,無明是煩惱,煩惱的根。無明斷盡了,我們自心朗現,放光,就現前,這叫增上其心。換句話說,放下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煩惱。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你用的心就是真心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你能夠照見一切萬法,對于一切事理決定沒有看錯,慧光普照。

  『堅固不動』,這是說的定功。「其心如金剛,能破一切,而不爲一切所破,故雲堅固。其心如如,《金剛經》曰:如如不動」,你才能有成就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小成就就有小的障礙,你要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,要爲外面境界動了那就完了。我這一生遭遇這些事情很多,可以說是從來沒有停止過,四面八方來的壓力。什麼原因?我們現在跟人家學的不一樣。佛教到今天,已經沒有人走釋迦牟尼佛這個路子,佛教在現前的社會有六種不同的形式,我們都要清楚。第一種佛教,這是宗教的佛教。佛教不是宗教,它現在變成宗教了,一般人稱爲它迷信。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,也不能不承認,變質了。第二種,學術的佛教。很多大學哲學系裏面開的有佛經的課程,我還在大學裏頭教了五年書,變成學術了,這第二種。第叁種是現在新興的,以前沒有,企業的佛教。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店,規模做得很大,用企業方法來管理,他真的是搞企業,他也以此爲自豪,變質了。近代的還有什麼?旅遊的佛教。建立大道場,常常辦法會,目的是什麼?接待觀光旅遊。第五種,邪教的佛教。打著佛教的招牌,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別有企圖,用心不善。第六種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教,沒人學。釋迦牟尼佛佛教是什麼?講經教學。你看經典上所記載的,不但釋迦佛,任何一尊佛,哪有不講經說法的?天天講經說法,沒中斷的。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無論提到哪一尊佛,都是在講經教學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佛教是教育,這要搞清楚。我們從一般習慣上,這些痕迹都還在,非常明顯。你看佛門弟子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,稱本師,本師是根本的老師,這個教育最初的創辦人,稱他爲本師。自稱爲弟子,我跟釋迦牟尼什麼關系?師生關系,師生關系學校才有。在中國,社會大衆看到出家人稱和尚,和尚什麼意思他不知道,他要知道他決定不會稱他和尚。爲什麼?太尊重他了,跟他沒有這個關系。和尚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是親教師。這個佛門裏,他親自教我的,我跟他學的,這個關系才稱和尚,沒有這個關系不稱和尚。像現在學校裏,指導教授稱和尚,校長稱和尚,不是隨便稱的。一個寺院叢林只有一個和尚,和尚是什麼?校長是和尚,這個寺廟住持是和尚,別人不能稱。和尚是主持教育的,他不講經教學沒有關系,別人代他教,他像校長一樣,他可以不上課。課程是他安排的,老師是他請的,他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