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?能,因爲我們本來就不生不滅。

  佛是一步一步的把人帶起來,帶到最後回歸自性,在極樂世界就回歸到常寂光,常寂光是真正究竟、真正的圓滿。在那個境界裏面身的形狀沒有了,心的形狀也沒有了,都跟虛空變成一體,真是廣大沒有邊際。我們這個地方,前面講的法身遍一切處,身遍一切處,心遍一切處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不起心、不動念,遍一切處,身心都遍一切處。雖然什麼現象都沒有,但是能現一切現象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。現身自在,來去自如,雖現身也沒有起心動念,這點我們要知道。佛跟一切衆生不一樣地方,他現身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菩薩如果也到這個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他住實報土。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實際上也是自己自性本具的實報土,不是外頭。自他不二,生佛是一,一體,衆生跟佛是一體。佛法教的我們這些,這些是佛的行德,他教導我們,我們相信,我們接受。不是說接受就完事,不是的,佛要求我們自己親自證得,你才能得受用。你自己不能證得,曉得有這樁事情,不能把它變成生活,你沒有得到它真實利益。真實利益一定是變成生活,我們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,那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,那就叫善巧示現。

  願得如來清淨聲,這聲音是什麼?聲音是弘法,要跟別人說清楚、說明白,還得要演出來做出一個示範,沒有惡行的過失,離煩惱的垢染,這清淨。「願我如佛」,跟佛一樣能夠宣揚無有過失,離一切染汙的這些法音,我們講言論。「普及無邊各各之界」,這是講活動的範圍、教化的範圍,是遍法界虛空界,用現在人的說法就是遍宇宙,宇宙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自在往來。到那裏去幹什麼?去教化衆生,衆生有感,你就去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佛法特別重視緣,一個事物的發生一定有因,因要結成果當中少不了緣,沒有緣不會結果。因是一切衆生統統具足,誰也不缺,你阿賴耶識裏頭有成佛的種子,有菩薩的種子,六道十法界種子全具足,乃至于諸佛法界種子,你也全具足。種子統統具足,我想哪個種子成就開花結果,你得要去培植它,那就是緣。我想作佛,我今天把作佛的緣抓住,你就成佛,你想作菩薩有菩薩的緣,你想生天有生天的緣,想來生得大富大貴有富貴的緣。

  佛,剛才說過了,他沒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所以他是完全隨順衆生。佛菩薩不給你做主,是你自己做主,你自己怎麼想他都會隨順你。你想善,他隨順你善;你想惡,他也隨順你惡,他永遠隨順你。隨順你善他幫助你,隨順你惡他不幫助你,他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這個法則是自然法則,不是有心有意的,沒有分別執著,經上常常有一句話叫「法爾如是」,這法性起作用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但是作惡,佛雖然不管你,隨你的緣,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,有人幫助你。誰幫助你?魔王幫助你,妖魔鬼怪幫助你,成就你的惡;佛菩薩幫助你成就你的善,都有人幫助,佛菩薩不成就人的惡。我們不能不懂,不能不搞清楚,範圍之大是遍法界虛空界。

  「《大乘義章》曰:界別」,就是分別、就是差別,這是界的意思。「諸法性別,故名爲界」,法是一切萬法,一切萬法的性質不一樣,譬如水的性是濕,火的性是熱,不一樣,一切法的性質不一樣,這稱爲界。下面念老有個解釋,「蓋謂界者,以差別爲義。事物彼此能持自相,差別而無混,是曰界。俗語中,各界人士,此界字亦具上義。由是可知,普及無邊界即是遍于一切」。遍一切法,就這個意思,我們普通社會從前常這樣說,現在好像很少聽到。我們小時候念書,學校裏每個星期一,還做一個總理紀念周,老師們上去講演,也有的時候請外面人來講演,這各界同胞、各界人士,這個話我們聽得很習慣,好像現在沒有這種講法。六、七十年前這種術語我們常常聽到,抗戰期間就非常普遍。

  第叁句『宣揚戒定精進門』,這是把教學說法的,我們現在講課程綱目具體說出來,佛教導一切衆生教什麼?教戒、教定、教精進。其實這裏頭六波羅蜜說了叁個,叁個就是代表完全的。這一句是《宋譯》的原文。「在《唐譯》」,唐譯的本子是「演說施戒諸法門,忍辱精勤及定慧」。《唐譯》的這句六度全說出來了,《宋譯》的只是說叁個,叁個當然包括六度,所以「《唐譯》文詳,表宣說六度」。這是佛菩薩教學六個大綱,六門課程,每一門課程的內容都無量無邊。第一個是「布施」,第二個「持戒」,第叁個「忍辱」,第四個「精進」,第五個「禅定」,第六個「般若」,般若就是智慧。這是大乘菩薩教學裏頭的六大科目,有理、有事、有因、有果。頭一個是布施,布施是什麼?是放下、是施舍。因爲衆生有煩惱、有習氣,所以迷失在六道輪回,可憐可憫!用什麼方法來救他們?就這六個方法。六道衆生最嚴重的,就是情執,貪名、貪財、貪色,這是其中最不容易放下的。所以佛第一個就教你布施,把你放不下的勸你放下,告訴你,你爲什麼淪落到輪回出不去,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了你,你出不去,必須放下。

  教學不能沒有智慧,有智慧就有善巧方便,你看這個人他的性質,他如果是貪財,對財看得很重,就教他先舍財。他對財看得不重,對名看得很重,你就先教他舍掉假名。還有的人名跟財都不重要,色很重要,他喜歡的情人離不開,皇帝位子可以讓掉,這不愛江山愛美人,有,真有這種事情,就得把他這個情舍掉,他哪個嚴重就先舍哪個。五欲七情,財色名食睡,大概普遍來說最多的是貪財,沒有一個不貪財。財能貪得到嗎?真能貪得到,釋迦牟尼佛、孔子都領導我們去貪財,貪不到,貪不到你要去貪這就錯了。人發大財的不是他貪得的,他怎麼得的?他命裏有!看相算命不全是迷信,迷信有,江湖術士用這種手段去騙取一點錢財來過日子,他造業。命相真有,你要遇到真正的高人,他給你看就非常准確。這些高人給你看,他不要你錢的,那是真的;給你談價碼的,假的。告訴你命裏大富大貴,你要我給你批流年,你要拿多少錢,那假的不是真的,騙人。

  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,沒要錢,還給他批終身流年,從生到死,一年一年的狀況都給他寫清楚,看得真靈。了凡先生是十五歲遇到這個算命的,他說二十年,那十五、二十五、叁十五,二十年每年都被他算得准確,一點都不錯。二十年了,沒有一點點差錯,他就曉得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他變成什麼?變成消極,意冷心灰,因爲他自己一生前途他都知道,他已經很清楚。換句話就是等死,他壽命五十叁歲,就等五十叁歲那年。五十叁歲那年他正做官,在四川一個很小的縣分裏頭的縣長,知縣,還在任。這算命先生告訴他,你要辭職回到老家去壽終正寢,你的壽命到了。所以他什麼都不想,真的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什麼都不想,可是他「我」沒有放下,還是凡夫。他是個做官的命,本來他媽媽勸他學醫,他自己也有意思,這孔先生告訴他,你沒有那個命,你這個命是做官的,好好讀書去參加考試。你看人命是定的,哪一行哪一業,就是你是哪一界的人統統命裏注定的,這個注定是前世所修的;這個人有財運,那個財也是前世修的。這講到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你過去生中布施的財多、布施的法多,你這一生既聰明又有大富。你做官爲衆生服務,是你過去生中發過的願,你有這個志,而且你還真幹。做到一個國家領導人,不是一生積的,在佛法裏面講,至少是五世到十世。

  沒有那個命這個地位得不到。我早年沒學佛之前,朋友當中有一個軍官少將,我認識他,不熟。那一年他升官升中將,命令還沒發布,總統批准了,大概有些人把這個事情告訴他,命令還沒發下來。很高興,請朋友到家裏來慶賀,就在桌上,喝酒的時候就死在桌上,高興死了。高興也能死人,氣會氣死人,高興也能死人。所以別的朋友說,他沒有那兩顆星的命,你看看兩顆星來了就把他壓死,真的一點都不假。他要是沒有升官,他不就沒有這個事情!他情緒一切都正常,一高興你看看命就送掉,真的是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。命裏頭沒有財,你得到財災禍就來了,不是害病,就是橫禍,我們今天講意外的災難,你預想不到的。不正當手段得來財富,你還能平安的享受,說明什麼?你命裏有,你命裏頭沒有,決定得不到。那命裏有,何必用非法手段去取得?你不用非法手段,到時候就來了,一樣來,何必!所以人要懂得這些道理,不會爲非作歹,規規矩矩的做人,你的財愈積愈厚。如果真的想發財,布施,有多少,除留一點家用之外全拿去布施,愈施愈多。

  中國大陸人供財神供誰?供範蠡。我在南方,在臺灣這個時間比較多,他們供財神供關公,我們感覺得納悶,關公與發財有什麼關系?關公代表忠義,你看他對劉備的忠,那個義氣,曹操對他那麼好他都沒有動心,跟劉備同甘苦共患難,這個不容易,名利財色完全不動心,他表這個。真正發財範蠡是正確的。這是在春秋時代,吳國跟越國,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,越王投降了,不甘心,範蠡跟文種幫助他,二十年之後複國,滅了吳國。範蠡知道勾踐這個人,這個人可以共患難,不能共富貴。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文種,文種不相信,文種被賜自殺。他帶著西施走了,改名換姓去做生意,改名叫陶朱公,陶朱公就是範蠡。從小買賣做起,做了幾年發大財,發財怎麼樣?散財救濟這些苦難。統統散光了,再從小生意做起,做了兩年又發,叁聚叁散。真的,你命裏有財,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這個是財神很有道理,他真的教你發財。這個人真聰明、真有智慧,幫助越王,知道越王之爲人,你看功成之後也不告假,偷偷就溜掉,找都找不到他,這聰明到極處,明哲保身。發財之道是這麼來的。財布施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無畏布施什麼?義務照顧一些老弱殘廢,這些人非常可憐,你以愛心去照顧他、去安慰他、去幫助他們,這個果報是得健康長壽。人想要得到這叁種要懂得道理,要懂得方法,要明了其中的因果,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、去修,你准得到。不必求,努力去做,只問耕耘不問收獲,到時候自然來了。

  這是佛菩薩教我們的,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。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四攝法,四攝法是佛門的交際法、公共關系法。我用這個方法來團結宗教,一九九八年、一九九九年,我在新加坡做得非常成功。當時新加坡有個部長曾士生先生,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,他就問過我,你用什麼方法把九個宗教都團結起來?我說,我這個方法是佛教給我的。佛還有這個方法?我說有。他說在哪裏?我就告訴他四攝法。四攝法用在家裏家和,用在哪裏都好,這就講人與人的關系。今天這個世界上就不懂這個關系法,懂這個關系法世界天下太平,用不著戰爭。戰爭是結怨,結冤仇,那是沒完沒了的事情。一定要懂得四攝法。

  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,那個布施跟這個布施意思不一樣。菩薩的布施是什麼?是對治貪心的。貪瞋癡是叁毒煩惱,用什麼方法來對治貪瞋癡?布施就是對治貪心,持戒是對治惡業,忍辱是對治瞋恚,智慧是對治愚癡,這用方法來對治它的。實際上誰得利益?自己得利益,不是別人,別人得利益太少了,自己能在這個地方把貪心斷掉。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布施這個方法好!所以四攝法裏頭的布施就是多請客、多送禮,這人際關系不就好了嗎?不要求別人回報,這是第一個方法,人與人當中感情建立,中國人講究禮,禮尚往來。第二個叫愛語,愛語不是甜言蜜語,不是的,是真正對他愛護:換句話說,要跟他講真話,不能欺騙他。給他講的對他一定有好處的,絕對不會有傷害的,他對你信任。第叁個是利行,我們自己所作所爲對他有利益,決定沒有傷害,他就歡喜。第四個叫同事,這一條是最難,這條是證了果的菩薩才可以做,我們一般人不能學,學不到。譬如你想跟這個人結關系,這個人是個賭博的賭徒,你敢跟他到賭場去嗎?這個人是酒鬼,他有很多惡習氣,你沒有辦法。菩薩行,菩薩,你賭博他陪你去賭,你看菩薩每次都贏錢,你一定會向他學習。我怎麼會贏?我有智慧,般若波羅蜜,你學了之後你就會了。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。所以菩薩有這個能力,能真正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我們就不敢,我們跟大家同事,我們要跟佛同事,要跟菩薩同事。引導他來入佛門,知道學佛的好處,學佛真正的利益,確實你能看到的是健康、快樂、幸福美滿,這大家都希望的,四攝法。

  所以怎麼團結宗教?到每個宗教去拜訪,我們帶著禮物跟大家結緣,禮貌上去訪問,聽聽他們的教義做交流。一般宗教都做了一些慈善事業,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蘭教,他們都有學校、有醫院、有養老院、有育幼院,還有職業的培訓班幫助人就業,辦這些學校。那我們去了,也捐助一點幫助他做慈善事業,這個他歡喜。所有慈善事業的經費靠捐助,我們幫助他,熱心的幫助他,這個關系就建立起來了。最好的活動,我們辦旅遊、辦訪問。新加坡宗教訪問團訪問印度尼西亞、訪問中國。訪問,因爲出去訪問總得有十幾天、半個多月,每天在一起,從早到晚什麼話都談,這是最好團結的時候,真的變成朋友,界限完全沒有了,所以宗教變成兄弟姐妹一樣。旅遊多歡喜,旅遊需要費用,費用我們佛教自己拿,我們全部負擔他們的費用,機票統統我們來負責,就是邀請他一塊去玩去。所以常常辦旅遊,到國外去參觀訪問,也帶動了其它國家看到宗教團結有必要,你看我們的團結,這些都是方法,都産生了很好的效果。我們這一次在圖文巴,把這個小城十幾個宗教團結成一家,一年的時間做得很有成就。圖文巴的居民跟我們的關系非常好,那是十年的關系。我們就用一個方法,每個星期六免費供應晚餐,叫溫馨晚宴,什麼人都可以來。所以圖文巴的市民大概都到我們那裏去吃過飯,參觀我們的道場,沒有一個不歡喜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