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一七集) 2012/1/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1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叁百九十六頁,倒數第四行第二句看起:
「《唐譯》文詳,表宣說六度:一布施,二持戒,叁忍辱,四精進,五禅定,六般若」。這個地方還是解釋偈誦裏頭『宣揚戒定精進門』這一句。六度是菩薩行。在十法界,經教裏面告訴我們一個標准,十法界的因緣非常複雜,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無量因緣。大宇宙是無量因緣,小宇宙我們一個人的身體,一個人的思惟、一個人的業障習氣,也是無量因緣造成的,沒有那麼單純的。無量因緣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?這我們不能不知道,這也蒙佛慈悲,把我們點出來了。說成佛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平等,平等心就是佛。不但說生佛平等,與衆生平等,我們與諸佛平等,與十法界每個衆生都平等,包括無間地獄,與樹木花草平等,與山河大地平等。什麼叫真平等?給諸位說,不起心不動念就平等,起心動念就不平等。所以成佛,平等兩個字很重要,我們這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」。
平等心是佛心,那菩薩的心,菩薩心就是六度,菩薩起心動念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他起什麼心、動什麼念?就是六波羅蜜,就是常念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常念這些。他都能夠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,都能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,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我們的念念行行都不離六度,你說誰不歡喜!再下去,緣覺,緣覺是什麼心?十二因緣。阿羅漢是什麼心?四谛,苦集滅道。天人是什麼心?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,四無量是慈悲喜舍。我們想想生天,很多人希望生天,生天的標准就是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,這生天的標准。得人身的標准,我們這個人身失掉了,來生還要能得人身,那具備什麼標准?五戒、中品十善,這個得人道,不失人身。下品十善是阿修羅;餓鬼道是貪心;地獄道是瞋恚,瞋恚、嫉妒都是地獄道;畜生道是愚癡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,這是畜生道。這是講十法界第一個業因。
佛法裏面教給我們的,最低階層的教學佛是教他不墮叁惡道,來生還能保住人身,希望來生的日子過得比今生更好。那就什麼?那就修叁種布施,叁種布施你命裏頭就具足了,具足富貴、具足長壽。所以雖然世俗說「萬般皆是命」,命是自己造的,沒有掌握在別人手上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在大乘佛法裏面,沒有一法不是說自作自受,不控在別人手上,與佛菩薩不相幹。中國人講與玉皇大帝也不相幹,與鬼神都不相幹,但是你一定要相信,天是慈悲的,爲什麼?天人第一個條件上品十善、慈悲喜舍。所以諺語常說上天愛人,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世間許多宗教最後的目標都是生天,到天堂、到天國,目標都在那個地方。所以,天沒有不愛人的,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。我們能有上帝那種愛心,關懷、愛護一切衆生,這個人決定生天。這些都沒有脫離六道輪回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沒有脫離十法界,佛把十法界的第一個因告訴我們了。
我們這一生是非常幸運,也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,我們才得人身,遇到佛法。最難的是遇到善知識,如果沒有善友,我們怎麼知道佛法有這樣的殊勝,不知道。這是《華嚴》、《大智度論》都說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世間聰明智慧,佛法看不懂,他不會理解。要誰說?一定要真正修行的人說。修行,真修行,嘗到法味,他真的能夠理解,修學的心得。他把佛法介紹給我們,我們能夠理解、能夠相信,這是善根。這個善根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我們學過佛,我們跟這些善知識有緣,沒有緣不可能。我跟方先生學哲學這個緣也很特殊,我想不到,我相信方老師他也想不到,不可能的事情。彼此不認識,素昧生平,只是知道我們是同鄉,同鄉不認識。想聽他的課,給他老人家寫了一封信,請求准許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。沒有想到這個緣分,宿世的緣分,方老師沒有讓我到學校,而讓我到他家裏,大概從來沒有過的事情。每個星期兩個小時,課是在他家裏小客廳小圓桌,我們一個老師一個學生,是這麼上的。你要跟別人講,這不可能的事情,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,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緣分!
學習課程當中是分了幾個單元,他是從西方康德哲學跟我講起。從西方就講到東方,東方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東西,我比較熟悉一點,最後講到印度。印度也有二、叁個單元,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,講到這裏來了。我當時很好奇,因爲我們一般的觀念,佛教總是宗教,宗教都是迷信的,這個觀念很深,我怎麼會接受?老師非常善巧,告訴我,你年輕,我那年二十六歲,方老師大概五十左右,我這張照片就是那時候的照片。他說釋迦牟尼,他沒有說釋迦牟尼佛,他說釋迦牟尼,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他不說他作佛,他說他是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最高峰,他這樣介紹給我的。我在外面很少這樣說法,我說佛經是高等哲學,沒有說最高峰。但是方老師介紹我,他是說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那老師你學佛嗎?他真學佛,他每天讀佛經,沒有一天不讀經的,他不是佛教徒,他跟佛教從來沒有往來。但是從我認識那時候開始,晚年,大概有二十多年,他七十九歲往生的,我跟他二十多年。一九七七年,那年我到香港來講經,他那年往生的。跟寺廟沒有往來,跟出家人也沒有往來,但是他天天讀經。我問他,你的佛學從哪裏學來的?在佛法講他是獨覺,他沒有老師。他告訴我,抗戰時期他在中央大學教書,方老師確實是個天才,他二十幾歲就是名教授,就出名了。有一個時期他生病,別人就建議他到峨嵋山去養病,那個地方離峨嵋山不算太遠,在峨嵋山療養了一、二個月,二個多月。他說山上除了佛經之外什麼都看不到,沒有報紙、沒有雜志,只有佛經。所以拿佛經來消遣,愈看愈有興趣,從此之後他天天看佛經。
臺灣那時候出版《卍續藏》,他知道,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他,第二天他就去訂了一套。《卍續藏》的內容所收的多半都是古大德經論的注疏,經不多,批注特多。所以學講經的人,那套書是非常管用。我在臺中學《楞嚴經》,那時候我也買了一套,《楞嚴經》批注有二十多種,非常豐富的參考數據。我這套書現在放在澳洲,將來我們這裏房子定居下來了,我這套書要帶回來。我們學佛是從這兒開始的。可是我的緣也很殊勝,好像是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,那時候我們的宿舍在北投,陽明山下,是日本式的花園洋房。離我們不遠,走路大概叁分鍾,是個蒙古親王的住宅,現在是平民,在清朝的時候是親王。他是新疆人,敏親王,清朝封的。他有個女兒八歲,常常跑到我們院子裏面來玩。看到我桌上擺的佛經,她回去告訴她爸爸,帶她爸爸來拜訪我,他是虔誠的佛教徒。我說我剛剛學,剛剛開始。他說你需不需要有個人指導指導你?我說很需要,我說誰?叫章嘉大師,他跟章嘉大師非常熟悉,這樣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。跟大師很有緣分,一見如故。以後老師也就定了這個時間,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,一般都是兩個小時,也跟方東美先生一樣,每個星期一次。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,跟章嘉大師叁年。
方老師是用哲學的角度來看佛法,章嘉大師這是個佛門大德,他的看法就不一樣。這個老人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。第一部介紹給我看的書,方老師第一部介紹我看的是《百法明門論》、《唯識叁十頌》,這些都是大乘入門基礎的經典。以後是具體把《華嚴》介紹給我,而且特別關照,一定去看清涼大師的注疏。所以我對《華嚴》也特別愛好,因爲一看它的目錄,就是一個人從初發心到成佛整個過程,按部就班,成佛之道。老師把這個大意講給我聽,所以我一出家第一部就買了一套《華嚴經疏鈔》。那時有信徒想供養,我錢不要,你替我買書給我,從香港買的。我那時候買了兩套,送了一套給李老師,請李老師講《華嚴經》,我供養他一套《疏鈔》,線裝版,一套四十冊,很莊嚴。
這個緣分真的是稀有難逢,我作夢也沒有想到。這是什麼?佛家講的宿世的緣分,不是這一生的。老師對我照顧,非常關心,指導學習。沒有跟學校同學見過面,學校門也沒有去過。不過以後他在臺灣大學上課,我去參觀,去過一次,到他課堂裏參觀他教學。從臺大退休之後,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「華嚴哲學」。所以他的晚年真是講大單元,講魏晉佛學、隋唐佛學、大乘佛學,講這些大單元。最後二十年幾乎全部講佛法,觀念變了,教我的時候哲學味道很濃厚,十年之後他已經逐漸契入了。所以,很可惜的就是走得太早了,他要是多活十年,他對臺灣的佛教就會起很大的作用,正在他契入境界的時候走了。所以佛經上講四魔,裏頭有個死魔,你還沒有完全成就,壽命到了。再一轉生,就算再到人間來,也得要二十多年,這個當中就耽誤了。二十多年如果再遇到的時候,還得從頭來起,當然進度會快一點,你阿賴耶識裏頭有種子,依舊要從頭來起。
那壽命就會非常重要了,壽命現在我們知道可以延長,不需要求。什麼方法最容易延長壽命?就是弘法利生,這是李老師告訴我的。他看到我們同學,那時候二十多位同學,裏頭有叁、四個短命的,他看得出來,面相很薄,不是長壽的樣子,也沒有福報。這樣的學生,老師就特別鼓勵他發心出來講經,不管講得好不好,發心出來講、出來學習。真的,這個壽命延長不是自己的,佛菩薩加持的。爲什麼?現在這個時代講經的人太少了,你要是在隋唐,不稀奇,講經的人太多了。現在沒有了,你這一個發心,那就是諸佛菩薩的寶貝,他能不照顧嗎?我那時候就有這麼個概念,沒有人肯發心,真發心就得佛加持。
老師當年教這個經典,讓我們生起很大的信心。他教的都是很短的經,文字不長,頂多二、叁千字這樣一部經。像《阿彌陀經》不長,這大家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