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一七集)  2012/1/2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1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三百九十六页,倒数第四行第二句看起:

  「《唐译》文详,表宣说六度:一布施,二持戒,三忍辱,四精进,五禅定,六般若」。这个地方还是解释偈诵里头『宣扬戒定精进门』这一句。六度是菩萨行。在十法界,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标准,十法界的因缘非常复杂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无量因缘。大宇宙是无量因缘,小宇宙我们一个人的身体,一个人的思惟、一个人的业障习气,也是无量因缘造成的,没有那么单纯的。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?这我们不能不知道,这也蒙佛慈悲,把我们点出来了。说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平等,平等心就是佛。不但说生佛平等,与众生平等,我们与诸佛平等,与十法界每个众生都平等,包括无间地狱,与树木花草平等,与山河大地平等。什么叫真平等?给诸位说,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,起心动念就不平等。所以成佛,平等两个字很重要,我们这个经题上「清净平等」。

  平等心是佛心,那菩萨的心,菩萨心就是六度,菩萨起心动念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他起什么心、动什么念?就是六波罗蜜,就是常念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常念这些。他都能够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,都能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,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。我们的念念行行都不离六度,你说谁不欢喜!再下去,缘觉,缘觉是什么心?十二因缘。阿罗汉是什么心?四谛,苦集灭道。天人是什么心?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,四无量是慈悲喜舍。我们想想生天,很多人希望生天,生天的标准就是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,这生天的标准。得人身的标准,我们这个人身失掉了,来生还要能得人身,那具备什么标准?五戒、中品十善,这个得人道,不失人身。下品十善是阿修罗;饿鬼道是贪心;地狱道是瞋恚,瞋恚、嫉妒都是地狱道;畜生道是愚痴,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,这是畜生道。这是讲十法界第一个业因。

  佛法里面教给我们的,最低阶层的教学佛是教他不堕三恶道,来生还能保住人身,希望来生的日子过得比今生更好。那就什么?那就修三种布施,三种布施你命里头就具足了,具足富贵、具足长寿。所以虽然世俗说「万般皆是命」,命是自己造的,没有掌握在别人手上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在大乘佛法里面,没有一法不是说自作自受,不控在别人手上,与佛菩萨不相干。中国人讲与玉皇大帝也不相干,与鬼神都不相干,但是你一定要相信,天是慈悲的,为什么?天人第一个条件上品十善、慈悲喜舍。所以谚语常说上天爱人,这个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世间许多宗教最后的目标都是生天,到天堂、到天国,目标都在那个地方。所以,天没有不爱人的,神爱世人,上帝爱世人。我们能有上帝那种爱心,关怀、爱护一切众生,这个人决定生天。这些都没有脱离六道轮回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没有脱离十法界,佛把十法界的第一个因告诉我们了。

  我们这一生是非常幸运,也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,我们才得人身,遇到佛法。最难的是遇到善知识,如果没有善友,我们怎么知道佛法有这样的殊胜,不知道。这是《华严》、《大智度论》都说,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,世间聪明智慧,佛法看不懂,他不会理解。要谁说?一定要真正修行的人说。修行,真修行,尝到法味,他真的能够理解,修学的心得。他把佛法介绍给我们,我们能够理解、能够相信,这是善根。这个善根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我们学过佛,我们跟这些善知识有缘,没有缘不可能。我跟方先生学哲学这个缘也很特殊,我想不到,我相信方老师他也想不到,不可能的事情。彼此不认识,素昧生平,只是知道我们是同乡,同乡不认识。想听他的课,给他老人家写了一封信,请求准许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。没有想到这个缘分,宿世的缘分,方老师没有让我到学校,而让我到他家里,大概从来没有过的事情。每个星期两个小时,课是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,我们一个老师一个学生,是这么上的。你要跟别人讲,这不可能的事情,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,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缘分!

  学习课程当中是分了几个单元,他是从西方康德哲学跟我讲起。从西方就讲到东方,东方是我们中国古老的东西,我比较熟悉一点,最后讲到印度。印度也有二、三个单元,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,讲到这里来了。我当时很好奇,因为我们一般的观念,佛教总是宗教,宗教都是迷信的,这个观念很深,我怎么会接受?老师非常善巧,告诉我,你年轻,我那年二十六岁,方老师大概五十左右,我这张照片就是那时候的照片。他说释迦牟尼,他没有说释迦牟尼佛,他说释迦牟尼,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,他不说他作佛,他说他是哲学家,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最高峰,他这样介绍给我的。我在外面很少这样说法,我说佛经是高等哲学,没有说最高峰。但是方老师介绍我,他是说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那老师你学佛吗?他真学佛,他每天读佛经,没有一天不读经的,他不是佛教徒,他跟佛教从来没有往来。但是从我认识那时候开始,晚年,大概有二十多年,他七十九岁往生的,我跟他二十多年。一九七七年,那年我到香港来讲经,他那年往生的。跟寺庙没有往来,跟出家人也没有往来,但是他天天读经。我问他,你的佛学从哪里学来的?在佛法讲他是独觉,他没有老师。他告诉我,抗战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书,方老师确实是个天才,他二十几岁就是名教授,就出名了。有一个时期他生病,别人就建议他到峨嵋山去养病,那个地方离峨嵋山不算太远,在峨嵋山疗养了一、二个月,二个多月。他说山上除了佛经之外什么都看不到,没有报纸、没有杂志,只有佛经。所以拿佛经来消遣,愈看愈有兴趣,从此之后他天天看佛经。

  台湾那时候出版《卍续藏》,他知道,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,第二天他就去订了一套。《卍续藏》的内容所收的多半都是古大德经论的注疏,经不多,批注特多。所以学讲经的人,那套书是非常管用。我在台中学《楞严经》,那时候我也买了一套,《楞严经》批注有二十多种,非常丰富的参考数据。我这套书现在放在澳洲,将来我们这里房子定居下来了,我这套书要带回来。我们学佛是从这儿开始的。可是我的缘也很殊胜,好像是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,那时候我们的宿舍在北投,阳明山下,是日本式的花园洋房。离我们不远,走路大概三分钟,是个蒙古亲王的住宅,现在是平民,在清朝的时候是亲王。他是新疆人,敏亲王,清朝封的。他有个女儿八岁,常常跑到我们院子里面来玩。看到我桌上摆的佛经,她回去告诉她爸爸,带她爸爸来拜访我,他是虔诚的佛教徒。我说我刚刚学,刚刚开始。他说你需不需要有个人指导指导你?我说很需要,我说谁?叫章嘉大师,他跟章嘉大师非常熟悉,这样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。跟大师很有缘分,一见如故。以后老师也就定了这个时间,每个星期给我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,一般都是两个小时,也跟方东美先生一样,每个星期一次。我的佛学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,跟章嘉大师三年。

  方老师是用哲学的角度来看佛法,章嘉大师这是个佛门大德,他的看法就不一样。这个老人劝我出家,劝我学释迦牟尼佛。第一部介绍给我看的书,方老师第一部介绍我看的是《百法明门论》、《唯识三十颂》,这些都是大乘入门基础的经典。以后是具体把《华严》介绍给我,而且特别关照,一定去看清凉大师的注疏。所以我对《华严》也特别爱好,因为一看它的目录,就是一个人从初发心到成佛整个过程,按部就班,成佛之道。老师把这个大意讲给我听,所以我一出家第一部就买了一套《华严经疏钞》。那时有信徒想供养,我钱不要,你替我买书给我,从香港买的。我那时候买了两套,送了一套给李老师,请李老师讲《华严经》,我供养他一套《疏钞》,线装版,一套四十册,很庄严。

  这个缘分真的是稀有难逢,我作梦也没有想到。这是什么?佛家讲的宿世的缘分,不是这一生的。老师对我照顾,非常关心,指导学习。没有跟学校同学见过面,学校门也没有去过。不过以后他在台湾大学上课,我去参观,去过一次,到他课堂里参观他教学。从台大退休之后,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「华严哲学」。所以他的晚年真是讲大单元,讲魏晋佛学、隋唐佛学、大乘佛学,讲这些大单元。最后二十年几乎全部讲佛法,观念变了,教我的时候哲学味道很浓厚,十年之后他已经逐渐契入了。所以,很可惜的就是走得太早了,他要是多活十年,他对台湾的佛教就会起很大的作用,正在他契入境界的时候走了。所以佛经上讲四魔,里头有个死魔,你还没有完全成就,寿命到了。再一转生,就算再到人间来,也得要二十多年,这个当中就耽误了。二十多年如果再遇到的时候,还得从头来起,当然进度会快一点,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,依旧要从头来起。

  那寿命就会非常重要了,寿命现在我们知道可以延长,不需要求。什么方法最容易延长寿命?就是弘法利生,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。他看到我们同学,那时候二十多位同学,里头有三、四个短命的,他看得出来,面相很薄,不是长寿的样子,也没有福报。这样的学生,老师就特别鼓励他发心出来讲经,不管讲得好不好,发心出来讲、出来学习。真的,这个寿命延长不是自己的,佛菩萨加持的。为什么?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人太少了,你要是在隋唐,不稀奇,讲经的人太多了。现在没有了,你这一个发心,那就是诸佛菩萨的宝贝,他能不照顾吗?我那时候就有这么个概念,没有人肯发心,真发心就得佛加持。

  老师当年教这个经典,让我们生起很大的信心。他教的都是很短的经,文字不长,顶多二、三千字这样一部经。像《阿弥陀经》不长,这大家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