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变,别人马上就会指责我,净空法师背师叛道,这个罪名马上加到我头上来了。我有承传的,老师传给我的,不是你传给我的,你不是我的老师,我是老师传给我的。传错了老师负责任,也用不着你负责任。

  这本子好!五种原译本我看过,王龙舒的会集本,魏默深的会集本,彭际清的节校本,我统统都看过。仔细去比较,这个本子最好,我最喜欢这个本子。这个批注黄念祖老居士的,这是个菩萨,高智慧,没有自己的意思来批注,以经注经,你看这个办法多高明,以祖师大德的开示来注经。这个批注的本子,实在讲文字并不很多,里面居然包容了一百九十三种典籍,八十三种经论,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批注,集注!你看到这部批注就等于看了一百九十三种法宝,真的是稀有难逢。他在身体有病的时候,六年当中完成的,他做这个事情我知道。我去访问过他,他有个小房间,大概跟我住的差不多大,一张床铺,旁边一张桌子,旁边堆满了这些书。我那时候想送他一套《大藏经》,没地方放。我看到他搜集这些书,我感到惊讶,我说你从哪里来的,这么多好的参考资料怎么都被你看到了?三宝加持,不是人力之所为,感应。感应什么?佛菩萨叫他注的,佛菩萨促成他这部批注。这个批注是《无量寿经》里头的第一注,会集是最完善的会集本,批注真的是第一注。

  念老当时把慈舟法师的科判给我,我以慈舟法师科判做底本,慈舟法师这个科判现在我印在这个本子里头。这个本子前面就是慈舟法师的科判,我是依据这个本子做一个更详细的科判,就是现在用在我们这个会集本里面。我这个科判做成之后,印出来了,送给赵朴老,朴老看到欢喜。那时候朴老住在医院,他非常庆幸,你看经,会集本,黄念老的批注,我的科判,全了,非常欢喜、赞叹。现在这一次我们把经、科跟批注会合在一起,《净土大经科注》,主要的目的,是希望修学净土的同学认识净土、认识阿弥陀佛。就像我当年初学佛,第一次见章嘉大师,大师告诉我,你想学佛,你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,你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一定会走错路。这个话说得好,从来没人给我讲过,叫我看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。

  所以学佛,先要从认识佛教开始,认识佛教特别要认识释迦牟尼佛,你了解他到底怎么回事情。释迦牟尼佛不是神、不是天使,他是人。他是个什么样的人?印度人称他为佛陀,佛陀翻译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人,跟中国圣的意思是一样的。中国称圣人,圣的意思是明白人,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他明白,这叫圣人,印度人称为佛陀。菩萨明白,没有究竟,还没有达到圆满,是个明白人,不是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称佛陀。所以你得懂它的意思。但是现在许多信佛的这些佛教徒,把佛当作神明看待,把菩萨都当神明,这错了,这就是章嘉大师讲的,你走错路了。章嘉大师当年跟我说这个话,以后我慢慢体会到了。为什么?看到许许多多人迷信,不了解事实真相,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供奉、去膜拜。不知道佛门里面这些佛像是表法的,不是叫你放在那里去烧香拜拜的,不是的。寺庙就好像现在的博物馆一样,它是教学的,佛法是教室、课堂跟博物馆融合在一起,没有分开,用现在的话说是艺术的教学。所以佛的造像一定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那是什么?那是因果。相好是果报,果是怎么修来的?一定有因,你要想相好你就得修好因,就这么回事情。所以它是教育。佛代表我们的性德,菩萨代表我们的修因,修因证果。菩萨的名号是修德,佛的名号是果德,果德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我们要恢复性德。是这么个意思,不能搞错。

  佛教导我们,经典里面讲的范围非常广泛,你看看古印度的宗教讲到六道,佛比他讲得更广,六道之外还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比他多出四个,这是其它宗教里没说的。这些是什么?这些全是凡夫。佛法里面讲的圣凡的标准是用心不同,圣人用真心,凡夫用妄心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、佛还是用的妄心,他不是用真心。所以天台大师称十法界里面佛叫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,相似,他很像。也就是他用的虽然是妄心,但是他学佛,佛所讲的他统统都学会了,所以你看起来很像。什么是真心?佛经上说得很清楚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就是真心,起心动念就是妄心。十法界里面的佛他还起心动念,他分别执着都没有了,所以他得清净心。六道凡夫是染污,严重的染污,什么东西染污?贪瞋痴慢疑是染污,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闻利养是染污,五欲六尘是染污,天天在染污环境里头打滚,定慧全没有了。我们不把这些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学佛,会成佛,成一个胡涂佛,不是这样的吗?

  所以我们感念老师,不是老师,那时候刚刚接触,先入为主,老师要不是这样正确的教导我们,我们也会迷了。不迷,不迷我们就不学了。真难得,到哪里去找这个老师,一接触就把你讲得这么清楚、讲得这么明白,你愈听愈有兴趣,愈听愈想听,想向里面去学习。这些大道理全在经典里头,经典太多,从哪里入门?这要人指导,没有人指导的话那就很冤枉,那就非常非常不容易。指导的这个人可遇不可求,到哪里去找?这些老师想找一个人来教也找不到,李老师告诉我,闲聊的时候他谈过,他很感慨,学生找老师不容易,可遇不可求,老师找学生更难,到哪里去找!我早年在美国、加拿大,国外弘法,一个人,感到很辛苦,每次回到台中,我都劝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。老师听了不吭气,我问了大概应该有十遍,最后老师说,「你替我找学生来!」我以后再不敢说了,我到哪里去找?找不到!找到像我这样一个听话的学生,找不到,现在学生都不老实、不听话。才晓得这个事情真难,老师的话讲得一点都不错。所以是可遇不可求,统统是宿世、前生的缘分,在这个时候遇到了。

  好,今天我们在这里把六度简单的介绍了,时间到了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