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知道的。我学的第一部经是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你们很多人看过,我跟李老师学的第一部经。这部经多少时间讲完?给诸位说七个小时,你上台去讲,一部经从头到尾七个小时讲完。讲经上台是两个小时,但是两个人同样学一部,一个讲普通话,一个讲台语,好像是翻译,其实用的是一样的稿子。稿子完全相同,两个人上台,一个人讲一段,这样讲法。但是给我们学习的人士气很高,你看一个星期讲一次,七个星期就圆满,就学到一部经,再七个星期就学两部了。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个月,十五个月我学十三部经,佛学院学不到!十三部统统能上台讲。所以,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,一个学期才教一部,佛学院三年毕业,六个学期,我学了十三部,才用六部,还有七部没用上。

  所以在台中,差不多就是一个月,一个多月的样子学一部经,一门深入,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。进度很快,学得很踏实,真有成就感。我自己的经验,学会一部至少要讲十遍。为什么?把它讲熟,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。一部讲了,你要是不再去复习它,几个月就忘掉了。到哪里去讲?信徒当中,同学,到他家里去讲。星期一在张三家里讲,星期二在李四家里讲,反正老师不讲经、不教学的时候我们都出去讲,不要让时间空过。老师讲经一个星期一次,教古文也是一个星期一次,这两天,一个星期三,一个星期五,我们听老师的,其它的时间我们统统可以去练习讲经。要主动去学习,你要不主动的话,不是人家来请你讲,学习讲经,练习讲经。所以老师非常重视跟人结缘,也就是说在任何地方,第一桩大事就是把人事关系处好。大家都欢喜你,大家都照顾你、都帮助你,肯来听你讲,这很重要。听完之后,请大家批评,我们自己改进,这个进步就很快。

  台中的莲友非常多,把六种菩萨行的纲目都在生活当中落实了。布施明白了,讲经是法布施。以后我们经读多了,看到《般若经》上说的佛他老人家的法运,我们恍然大悟。什么叫正法久住?很多人都会讲。这个话古大德说的,这个世间有讲经的人、有听经的人、有认真依照经典修行的人、有证果的人,这叫正法。佛当年在世讲经,天天讲经,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不但听经,有认真修行的、有证果的。在家居士当中听经的人很多,我相信不会少过一千二百五十人,也就是说,佛陀当年在世讲经,听众应该有二、三千人。讲得要不好,谁听?所以释迦牟尼佛很快就出名了,大家都知道他,迎请他去讲经。他没有道场,一生没有建一个寺庙,行云流水。哪个地方请就到哪里去,这些弟子多半都是跟着一起去。不麻烦别人,吃饭托钵,住在树林里头,不麻烦人。国王大臣、大富长者这些人他们有别墅、有花园,场地宽爽,请佛去住几天,佛也答应,也不拒绝,一切随缘。像竹林精舍、祇树给孤独园,在那里也讲了不少经典,讲完就走了,等于说借住。我常常说,佛要的是使用权,不要所有权,一切都随缘。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记住,要学习。

  自己成就之后,一定要成就别人,佛当年弟子亦如是。所以弟子到外面讲经全都是复讲,把佛讲给他们听的他讲给别人听。不是从阿难结集经藏开始,当时就是这样的。我们在台中就是学释迦牟尼佛这个方法,听老师讲经完了之后,我们就在人家里,听众三个五个、十个八个都行。讲完之后发问,彼此发问,他们问我,我也问他们,教学相长。这里产生法喜,真正欢喜了,锲而不舍。这是修法布施,修法布施智能增长。修财布施,慢慢福报就增加了,本来福报没有,修财布施,内财布施,服务,做义工。做义工是内财布施,比外财布施还要殊胜,得福报。以后懂得,布施医药、布施病苦的人,这无畏布施,果报是健康长寿。布施就是断贪心的,把贪心舍掉,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。布施怎么个圆满法?贪心没有了就圆满了。

  所以,六度是度自己的,布施度我们的贪心,持戒度我们的恶念、恶行,忍辱度我们的瞋恚,精进度我们的懈怠、懒散,禅定度我们的散乱,般若度我们的愚痴。我们有六个病,这是六服药,你要会用确实对我们身心帮助太大了,所以你要善于运用。在哪里运用?在日常生活、在工作、在待人接物,统统要把它用上。持戒从哪里做起?所以现在持戒做不到,布施还有,持戒以下几乎就没有了。什么原因?根本戒我们没学过,疏忽了,不知道了。给诸位说,根本戒就是《弟子规》。中国在唐朝中叶就不学小乘,要知道,学佛是要从小乘学起。《佛藏经》里头,是一部经的名字,不是《大藏经》,叫《佛藏经》,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说过,「佛子」,就是佛弟子,「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认你。你一定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上提升。小乘就是小学,一定从小学一年级学起。

  所以中国在隋唐的初年,佛法非常兴盛,小乘有两个宗,成实宗、俱舍宗,确实遵守佛的教诫,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。可是唐朝中叶之后,祖师大德就改了办法,不学小乘。小乘不但衰了,没有了,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,中国只有大乘八个宗,小乘没有了。那怎么办?用儒、用道代替。所以学佛的出家人没有不读四书五经的,没有不学老庄的,用儒跟道代替。这个效果好,比学小乘的效果还要好,因为儒、道是中国本土的东西,我们对它有感情,很容易接受。用这个代替小乘,再进入大乘。

  有没有问题?没有问题,你看成果就晓得。无论是哪个宗派,在这一千多年当中,修学成就的,这些祖师大德很多,说明祖师用儒、道代替小乘是有智慧的,没有用错。到我们这个时代,就是满清亡国民国成立以来到现在,一百年,这一百年当中麻烦大了。儒、道不学了,小乘也不学了,我们学佛的人没有根。所以成就,除了念佛往生之外,好像都没有看到成就的,教下没有看到大开圆解的,禅宗没有看到明心见性的,根多重要!我学佛之后,多半时间都在海外,海外的缘非常殊胜,走了很多地方,看到大家学佛这个样子,只是学一点皮毛、常识,不得受用。所以思考原因到底在哪里?这样才看到我们把根丢掉了。在家学佛,《十善业道》做不到,出家学佛,《沙弥律仪》做不到,做不到那就不是的了,不是真干,那干假的。这个恢复至少得二、三代,我们有生之年决定看不到。要真正有心人努力去续佛慧命,怎么办?从自己本身做起,你自己做不到,你就不能教别人。我提出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儒释道三个根,真正落实这三个根才管用,你才有根。有根是活的,你会发芽、会成长、茁壮、开花、结果。没有根,那像什么?花瓶里面插的植物,几天就枯死了,它结不出果出来。

  疏忽了整整一百年,今天提起这个,大家觉得很陌生,我学佛,学这个东西干什么?我说持戒重要。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,阿难很悲伤,阿难情执没断。阿[少/兔]楼驮提醒他,这是什么时候,赶紧去问世尊。他说问什么?世尊在世,我们以他为老师,他老人家不在了,我们依谁为师?提醒他四桩事情,赶快去问。阿难这才觉悟过来,向佛请教。问,佛不在了,我们以谁为师?佛说了两句话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换句话说,不能持戒、不能吃苦,他很难成就。释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的,你看他表演持戒、表演吃苦,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,他说的话我们不能不相信。

  七十九岁圆寂的,那么大的年岁,还是日中一食,还是托钵,还是树下一宿。走的时候在树林里头,不在房子里头。所以我们要不做出好的榜样来,谁相信?当然这个事情要有缘,没有缘,我们想做做不成。最重要的得有个场所,教几个学生总得有个讲堂、有教室,有几间宿舍,这才能带几个人带出来。你要没有这个缘,现在有人想跟你学,我不能收你,没地方住,没时间教你,这佛学院就很重要了。有有福报的法师,福报很大,我遇到了也很想合作来教几个学生,他不以为然,我就没法子了。一生过着流浪生活。韩馆长当年护持,很难得,正准备教学,我们的教室、宿舍都准备好了,她走了。走了就没人护持,我们还得去过流浪生活。所以护法比什么都重要,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!佛法能不能传承下去,不是在修行的人,是在护法,护法的功等于佛没有两样。

  看看我们香港这个地方有没有缘分?这个小地方将来有缘分,我们收的人多不行,可以收五个。能成就五个人,十年之后这五个都是讲经的法师,就成功了。他们将来一个人再教五个人,有三代,佛法慢慢就兴起来了。教学,老方法,就是复讲。我们现在讲这么多年,光盘很多,你自己拿一套,多听,听个二十遍、三十遍你就能复讲了。但是学只能学一样,不可以学多,一遍一遍的复讲,会有成就。讲得不错,行,老师同意了,外面请你讲也可以去讲,就讲那一样,讲完了就回来。人家邀请,这学生,不要摆架子,三、五个人要想找你去讲经可以,行。三、五个人,我们那时候一、二个人都讲,三、五个就不少了,锲而不舍他就能成功。所以,持戒很重要,非常非常重要!

  第三个,忍辱。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,善根福德是从布施、持戒来的,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在忍辱。你要不能忍,遇到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就退心了,不干了,那怎么会能成就!成就的人,遇到什么样的打击都不灰心。古时候,那个好老师选学生,选中了,想尽方法去侮辱他,就是看他退不退心。《禅林宝训》里有个公案,我年轻时候学的,现在名字忘掉了,有这么个故事。老和尚看中一个年轻的法师,这个人是个人才,对他一点好颜色没有,也就是看他能不能忍。他能忍,再重一点。有一天老和尚洗脚,不高兴了,洗脚水泼了他一身。他也不生气,他还不走。以后怎么?驱逐出境。当然一般同学都打抱不平,老和尚怎么这样对待人?老和尚讲经说法,他不能进来,被驱逐了,他在外面听,在窗外听,没离开,老和尚晓得。有一天老和尚传法,举行仪式传法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