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七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道的。我學的第一部經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你們很多人看過,我跟李老師學的第一部經。這部經多少時間講完?給諸位說七個小時,你上臺去講,一部經從頭到尾七個小時講完。講經上臺是兩個小時,但是兩個人同樣學一部,一個講普通話,一個講臺語,好像是翻譯,其實用的是一樣的稿子。稿子完全相同,兩個人上臺,一個人講一段,這樣講法。但是給我們學習的人士氣很高,你看一個星期講一次,七個星期就圓滿,就學到一部經,再七個星期就學兩部了。我在臺中住了一年叁個月,十五個月我學十叁部經,佛學院學不到!十叁部統統能上臺講。所以,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,一個學期才教一部,佛學院叁年畢業,六個學期,我學了十叁部,才用六部,還有七部沒用上。

  所以在臺中,差不多就是一個月,一個多月的樣子學一部經,一門深入,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。進度很快,學得很踏實,真有成就感。我自己的經驗,學會一部至少要講十遍。爲什麼?把它講熟,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。一部講了,你要是不再去複習它,幾個月就忘掉了。到哪裏去講?信徒當中,同學,到他家裏去講。星期一在張叁家裏講,星期二在李四家裏講,反正老師不講經、不教學的時候我們都出去講,不要讓時間空過。老師講經一個星期一次,教古文也是一個星期一次,這兩天,一個星期叁,一個星期五,我們聽老師的,其它的時間我們統統可以去練習講經。要主動去學習,你要不主動的話,不是人家來請你講,學習講經,練習講經。所以老師非常重視跟人結緣,也就是說在任何地方,第一樁大事就是把人事關系處好。大家都歡喜你,大家都照顧你、都幫助你,肯來聽你講,這很重要。聽完之後,請大家批評,我們自己改進,這個進步就很快。

  臺中的蓮友非常多,把六種菩薩行的綱目都在生活當中落實了。布施明白了,講經是法布施。以後我們經讀多了,看到《般若經》上說的佛他老人家的法運,我們恍然大悟。什麼叫正法久住?很多人都會講。這個話古大德說的,這個世間有講經的人、有聽經的人、有認真依照經典修行的人、有證果的人,這叫正法。佛當年在世講經,天天講經,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不但聽經,有認真修行的、有證果的。在家居士當中聽經的人很多,我相信不會少過一千二百五十人,也就是說,佛陀當年在世講經,聽衆應該有二、叁千人。講得要不好,誰聽?所以釋迦牟尼佛很快就出名了,大家都知道他,迎請他去講經。他沒有道場,一生沒有建一個寺廟,行雲流水。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裏去,這些弟子多半都是跟著一起去。不麻煩別人,吃飯托缽,住在樹林裏頭,不麻煩人。國王大臣、大富長者這些人他們有別墅、有花園,場地寬爽,請佛去住幾天,佛也答應,也不拒絕,一切隨緣。像竹林精舍、祇樹給孤獨園,在那裏也講了不少經典,講完就走了,等于說借住。我常常說,佛要的是使用權,不要所有權,一切都隨緣。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記住,要學習。

  自己成就之後,一定要成就別人,佛當年弟子亦如是。所以弟子到外面講經全都是複講,把佛講給他們聽的他講給別人聽。不是從阿難結集經藏開始,當時就是這樣的。我們在臺中就是學釋迦牟尼佛這個方法,聽老師講經完了之後,我們就在人家裏,聽衆叁個五個、十個八個都行。講完之後發問,彼此發問,他們問我,我也問他們,教學相長。這裏産生法喜,真正歡喜了,锲而不舍。這是修法布施,修法布施智能增長。修財布施,慢慢福報就增加了,本來福報沒有,修財布施,內財布施,服務,做義工。做義工是內財布施,比外財布施還要殊勝,得福報。以後懂得,布施醫藥、布施病苦的人,這無畏布施,果報是健康長壽。布施就是斷貪心的,把貪心舍掉,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。布施怎麼個圓滿法?貪心沒有了就圓滿了。

  所以,六度是度自己的,布施度我們的貪心,持戒度我們的惡念、惡行,忍辱度我們的瞋恚,精進度我們的懈怠、懶散,禅定度我們的散亂,般若度我們的愚癡。我們有六個病,這是六服藥,你要會用確實對我們身心幫助太大了,所以你要善于運用。在哪裏運用?在日常生活、在工作、在待人接物,統統要把它用上。持戒從哪裏做起?所以現在持戒做不到,布施還有,持戒以下幾乎就沒有了。什麼原因?根本戒我們沒學過,疏忽了,不知道了。給諸位說,根本戒就是《弟子規》。中國在唐朝中葉就不學小乘,要知道,學佛是要從小乘學起。《佛藏經》裏頭,是一部經的名字,不是《大藏經》,叫《佛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說過,「佛子」,就是佛弟子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你。你一定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上提升。小乘就是小學,一定從小學一年級學起。

  所以中國在隋唐的初年,佛法非常興盛,小乘有兩個宗,成實宗、俱舍宗,確實遵守佛的教誡,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。可是唐朝中葉之後,祖師大德就改了辦法,不學小乘。小乘不但衰了,沒有了,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,中國只有大乘八個宗,小乘沒有了。那怎麼辦?用儒、用道代替。所以學佛的出家人沒有不讀四書五經的,沒有不學老莊的,用儒跟道代替。這個效果好,比學小乘的效果還要好,因爲儒、道是中國本土的東西,我們對它有感情,很容易接受。用這個代替小乘,再進入大乘。

  有沒有問題?沒有問題,你看成果就曉得。無論是哪個宗派,在這一千多年當中,修學成就的,這些祖師大德很多,說明祖師用儒、道代替小乘是有智慧的,沒有用錯。到我們這個時代,就是滿清亡國民國成立以來到現在,一百年,這一百年當中麻煩大了。儒、道不學了,小乘也不學了,我們學佛的人沒有根。所以成就,除了念佛往生之外,好像都沒有看到成就的,教下沒有看到大開圓解的,禅宗沒有看到明心見性的,根多重要!我學佛之後,多半時間都在海外,海外的緣非常殊勝,走了很多地方,看到大家學佛這個樣子,只是學一點皮毛、常識,不得受用。所以思考原因到底在哪裏?這樣才看到我們把根丟掉了。在家學佛,《十善業道》做不到,出家學佛,《沙彌律儀》做不到,做不到那就不是的了,不是真幹,那幹假的。這個恢複至少得二、叁代,我們有生之年決定看不到。要真正有心人努力去續佛慧命,怎麼辦?從自己本身做起,你自己做不到,你就不能教別人。我提出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儒釋道叁個根,真正落實這叁個根才管用,你才有根。有根是活的,你會發芽、會成長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。沒有根,那像什麼?花瓶裏面插的植物,幾天就枯死了,它結不出果出來。

  疏忽了整整一百年,今天提起這個,大家覺得很陌生,我學佛,學這個東西幹什麼?我說持戒重要。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,阿難很悲傷,阿難情執沒斷。阿[少/兔]樓馱提醒他,這是什麼時候,趕緊去問世尊。他說問什麼?世尊在世,我們以他爲老師,他老人家不在了,我們依誰爲師?提醒他四樁事情,趕快去問。阿難這才覺悟過來,向佛請教。問,佛不在了,我們以誰爲師?佛說了兩句話,「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」。換句話說,不能持戒、不能吃苦,他很難成就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的,你看他表演持戒、表演吃苦,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他說的話我們不能不相信。

  七十九歲圓寂的,那麼大的年歲,還是日中一食,還是托缽,還是樹下一宿。走的時候在樹林裏頭,不在房子裏頭。所以我們要不做出好的榜樣來,誰相信?當然這個事情要有緣,沒有緣,我們想做做不成。最重要的得有個場所,教幾個學生總得有個講堂、有教室,有幾間宿舍,這才能帶幾個人帶出來。你要沒有這個緣,現在有人想跟你學,我不能收你,沒地方住,沒時間教你,這佛學院就很重要了。有有福報的法師,福報很大,我遇到了也很想合作來教幾個學生,他不以爲然,我就沒法子了。一生過著流浪生活。韓館長當年護持,很難得,正准備教學,我們的教室、宿舍都准備好了,她走了。走了就沒人護持,我們還得去過流浪生活。所以護法比什麼都重要,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!佛法能不能傳承下去,不是在修行的人,是在護法,護法的功等于佛沒有兩樣。

  看看我們香港這個地方有沒有緣分?這個小地方將來有緣分,我們收的人多不行,可以收五個。能成就五個人,十年之後這五個都是講經的法師,就成功了。他們將來一個人再教五個人,有叁代,佛法慢慢就興起來了。教學,老方法,就是複講。我們現在講這麼多年,光盤很多,你自己拿一套,多聽,聽個二十遍、叁十遍你就能複講了。但是學只能學一樣,不可以學多,一遍一遍的複講,會有成就。講得不錯,行,老師同意了,外面請你講也可以去講,就講那一樣,講完了就回來。人家邀請,這學生,不要擺架子,叁、五個人要想找你去講經可以,行。叁、五個人,我們那時候一、二個人都講,叁、五個就不少了,锲而不舍他就能成功。所以,持戒很重要,非常非常重要!

  第叁個,忍辱。佛在經教裏常常告訴我們,善根福德是從布施、持戒來的,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在忍辱。你要不能忍,遇到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退心了,不幹了,那怎麼會能成就!成就的人,遇到什麼樣的打擊都不灰心。古時候,那個好老師選學生,選中了,想盡方法去侮辱他,就是看他退不退心。《禅林寶訓》裏有個公案,我年輕時候學的,現在名字忘掉了,有這麼個故事。老和尚看中一個年輕的法師,這個人是個人才,對他一點好顔色沒有,也就是看他能不能忍。他能忍,再重一點。有一天老和尚洗腳,不高興了,洗腳水潑了他一身。他也不生氣,他還不走。以後怎麼?驅逐出境。當然一般同學都打抱不平,老和尚怎麼這樣對待人?老和尚講經說法,他不能進來,被驅逐了,他在外面聽,在窗外聽,沒離開,老和尚曉得。有一天老和尚傳法,舉行儀式傳法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