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八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一一八集)  2012/1/3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1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叁百九十六面,倒數第叁行最後兩個字開始:

  「通達甚深微妙法」,這是這首最後的一句,甚深微妙法,「此法即十方佛贊,持名念佛,無上甚深之法」。這個法確實是甚深,真的是無上,即使十方諸佛爲我們講解,講無量劫也講不完,所以諸佛常贊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名號很簡單,人人都會念,爲什麼念的利益不相同?有兩種人能得殊勝利益,一種人那是法身菩薩,對名號甚深微妙功德他能理解,他知道,這種人得利益;第二種人,他雖然不知道名號裏頭含藏什麼樣的功德,但是他不懷疑,他能信、能願、真肯念,這樣念下去也就是古德所說的,他暗合道妙,他念念都得到殊勝功德。這是中國古人所謂的,「其愚不可及也」。這個人並不聰明,愚人,但是聰明人也沒法子跟他相比,他所獲得的利益很大。所以最難度的就是中間這一部分,這一部分是占絕大多數,上智跟下愚都很少,都很難得。諸佛跟這些法身菩薩慈悲到極處,現身說法,幾乎都是以知識分子爲主要對象,不厭其煩開無量法門,或是說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代表無量的。知識分子一定是思盡就還源,他想,想到盡頭,沒法子再想了,他就會回頭,回頭是岸,一回頭就見到了,他不到那個時候他不能回頭。

  「法藏比丘願法音如佛」,法音是工具,希望有佛這麼良好的工具。「廣宣六度等妙行」,六度是大乘學的,妙法就是執持名號,這個法門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比大乘還要殊勝。「欲令衆生通達此甚深微妙之法」,這底下四句真的是微妙到極處,「心作心是,明自本心,識自本性,皆當成佛度生也」。微妙到極處,這裏頭最難懂的就是這個心,這個字最難懂,這個字要是懂得,其它都解決了。所以大乘教裏古大德有所謂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什麼人能夠識得心?識得心實在講真的大地無寸土,土是物質,物質沒有了,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存在。無寸土用現在的話來說,代表叁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你要真正識得心,叁種現象都不可得,沒有了。真是妙!甚深微妙之法。

  心作,這句是出自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釋迦佛說的「是心是佛」,心是本體,能生能現,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心所生所現的,能生能現的是心,所生所現是我這個身體跟一切萬法,連虛空法界都是心生心現的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,那個自性就是心。所以禅宗裏面稱它作明心見性,明是明了,就是認識。我們對這心不明了,心到底是什麼不知道,心在哪裏也不知道,心有什麼作用也不知道,對它一無所知,迷了。佛告訴我們,心才是自己的本人,宗門裏面所說的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就是這個心;一切萬法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,也是這個心。所以「是心作佛」,哪一法沒有心?都有。在有情衆生稱之佛性,在無情衆生稱之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,圓滿一切種智就是成佛。有情成佛,我們能理解,無情成佛,我們很難理解。無情是什麼?我們今天講的無生物、礦物。是不是它真的是無情?不然。

  過去佛是隨順我們的知見來說,佛說法依二谛,依俗谛就是隨順我們,我們常識能夠理解、能夠接受的,佛說。第二種隨真谛,真谛我們不能理解,我們不能接受,無情能成佛我們不能接受。給誰說?給法身菩薩說,他們能接受。他們知道遍法界虛空界,找不到一個無情的東西,所有一切現象全都是五蘊成就的。五蘊裏面色是物質現象,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。再小的物質現象,小得不能再小,佛家講的極微之微,我們現在看到科學報告,現在研究這個中微子,大概就是佛經上所講的極微之微,發現這個中微子還是五蘊具足,它一點都沒缺。讓我們想到《心經》一開頭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深般若波羅蜜多,法身菩薩才有;法身之前沒有這個智慧,他沒看到,他無法體會。現在科學家雖然看到,還是無法體會。

  今天早晨我到這邊來,我看到一個信息,美國太空總署對于二0一二的災難在辟謠。說這些謠言,他承認很多,但是都沒有科學根據,換句話,叫我們決定不要去相信它。有沒有道理?我們聽了有道理。爲什麼?境隨心轉,我們大家的意念都不去想它,這個事情就沒有了,你去想它它就來了。佛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最簡單的,我們的身體,你想它有病,它怎麼能沒有病?病就出來了,你不想它它就沒病。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懂,現代科學家也懂。所以近代的量子學家提出一個口號,叫以心控物,他明白了,爲什麼?物質現象是從心想變現出來的。德國的普朗克說物質的基礎是意念,就是念頭,物質是從念頭産生的。我們這個人身體是個物質現象,你老是想它會有病,它怎麼能不生病?特別是負面的,負面的還特別有效,你想它好它未必好,你想它壞它肯定壞,妙在此地!

  但是一個正念至少抵得一萬個邪念,正念難得!我們如果沒有正念,很容易被一些冤親債主給毀掉,爲什麼?冤親債主天天在咒你,天天傳遞給你負面的信息。我們念佛的人,第一個好念頭就是阿彌陀佛,無論什麼念頭,人家來對我的時候,我都以阿彌陀佛回敬他,不但我們自己不受傷害,對他都有好處。以德報怨,這是佛菩薩教導我們的,這個好的念頭跟性德相應。所以念佛人不管他是有心無心,你問他,他一開口都是阿彌陀佛,你問他什麼,他都合掌回敬你阿彌陀佛,正確。這就是此地講的,「甚深微妙法」。很多人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他不知道。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本來是佛,現在要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這四個字我們常常放在心上,我們對它理解,我們對它沒有懷疑,這句話能夠保佑我們身心健康、家庭幸福、事業順利,能保佑我們將來決定得生淨土,也能保佑我們這個地球化解災難。爲什麼?一切正念裏頭,沒有超過這一個念頭,這一個念頭的功德跟阿彌陀佛相等,平等法!

  「明自本心,識自本性」,這兩句就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,上面是明心,下面這句是見性。見性成佛,這個佛是真佛,不是十法界裏面的相似即佛,他是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裏面的分證即佛,他還沒圓滿,爲什麼?習氣還在。這個習氣我們沒有辦法知道,無始無明的習氣,我們連無始無明都不知道,無始無明的習氣當然更不曉得。誰知道無明習氣?法身菩薩他們知道。這個習氣不礙事。執著的習氣礙事,分別的習氣礙事,無明的習氣不礙事,因爲它太微細。這個習氣斷盡,法身菩薩成佛了,證得妙覺果位,他不住實報土,他住常寂光,究竟圓滿。

  「皆當成佛度生」,這句話要記住,成佛不是自己享受,成佛是爲度生。所以法藏發願把度生放在前面,自己成佛放在後頭,說明我爲什麼要成佛?是爲度衆生。跟四弘誓願一個意思,四弘誓願第一句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最後一句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總是把衆生苦難擺在我們第一位,沒有把自己;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是自私自利,永遠不能成就。把幫助衆生解決苦難放在第一位,自己成佛總是擺在最後位,像地藏菩薩一樣。其實哪一尊佛都是地藏菩薩。地藏是表法的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那地獄能空得了嗎?

  爲什麼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阿彌陀佛成佛了,盧舍那成佛了,地獄沒有空他爲什麼成佛?他們的成佛是自覺覺他圓滿,這叫成佛。覺他圓滿就是自覺圓滿,爲什麼?教學的人都知道,教學相長,老師教學生,學生進步,老師同樣也在進步,不可能不進步,彼此雙方都在提升,提升到無明習氣斷盡,那叫成佛,那叫圓滿。斷無始無明習氣是沒有方法的,這個之前有修行的功夫,斷了無明之後叫無功用道,時間到了習氣自然沒有,成佛是這麼個道理。不成佛他也成佛了,他自然成佛,絕對沒有意思我要成佛,不是的,沒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他就墮落。所以我們要有這個願,成佛是爲度生,把度生擺在第一。這前面四句發願,這四句你看「求覺他之德」。再看下面一段,「慧超彼岸」:

  【智慧廣大深如海。內心清淨絕塵勞。超過無邊惡趣門。速到菩提究竟岸。無明貪瞋皆永無。惑盡過亡叁昧力。】

  念老的批注,「此下六句,求自覺之德」,我們要幫助別人,自己沒有德、沒有能、沒有智、沒有學,那個願是空的,做不到,所以要學。四弘誓願你看第一願發了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接著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斷煩惱是成就德行跟福報,你沒有德行、你沒有福報你就不能度衆生,所以要有德行、要有福報。有德行、有福報,還得要有智慧、有學問,佛家講的善巧方便。那怎麼辦?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生生世世都在求學。說前面這首,「求法音宣流」,前面四句。「此六句求智慧如海,直至究竟彼岸」,一直達到究竟彼岸。究竟彼岸是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,彼岸就到了,這個彼岸叫妙覺如來。

  下面跟我們解釋般若,「智慧即般若。《智度論》曰」,《大智度論》說的,「般若者,秦言智慧」,般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智慧。「一切諸智慧中,最爲第一,無上無比無等,更無勝者」。這後頭加這麼幾句,中國智慧裏頭沒有這個意思,但是般若裏頭有,這就是佛經上爲什麼還用般若不用智慧。這在五種不翻裏頭叫含多義不翻,它含的意思很多,不是一個意思,所以用音譯再加以講解、解釋。這個智慧不是求來的,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。我們現在迷了,迷了以後智慧變成什麼?變成妄想,妄想也是煩惱。所以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,「煩惱即菩提」,菩提、煩惱是一不是二。煩惱無邊,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,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,一樁事情。像水跟波一樣,平的時候叫它做水,起波浪的時候叫它做波,波就是水,水就是波,是一不是二,兩種不同的狀態、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