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八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同的作用。我們現在迷了起波浪,變成波,用什麼方法讓它再恢複原狀?要定,定是不動。放下,心就定了,心愈定智能就愈增長,心不定,沒智能。研究佛經是知識,不是智能,孔子所謂是「記問之學」,你記得很多,你了解得不少,你得不到定,得不到定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,當然你智慧不能開。

  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,一切佛都這麼講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你真的搞清楚,你就會非常重視戒律。爲什麼?它是開智慧的第一道門坎,你第一道沒走進來,後頭沒指望,只是在門外望望而已,裏面的真相不知道;你看到是局部的,不是全體的,你看到的是表層的,不是深入的,這個道理總要懂。定是什麼?住心一處,不管住在哪一處都行,經上常講無量叁昧,不一定住在哪一處。念佛人絕大多數把心住在佛號上,這叫念佛叁昧,得定了。我這個心住在《無量壽經》上也行,也得念佛叁昧。當然住在這一部佛經,不如住在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洪名,爲什麼?經很大,名只有一句。現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念頭愈集中力量愈大,愈集中是名號,所以受持名號比受持《無量壽經》厲害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我們今天學習,問題實在說都不在外面,問題在自己,我們這句名號沒念得好,沒有産生顯著的效果。什麼原因?信心不定,信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有個同修告訴我,大概是美國「2012」那個電影看多了,晚上作夢空中掉下來火球,夢這個夢。他看到火球從空中掉下來,他第一個想的什麼?他沒想到阿彌陀佛,還算不錯,人是個孝子,第一個念頭想到爸爸媽媽怎麼辦?要去救他。念頭一起來是避難,如何躲避災難,不是阿彌陀佛。這就說明在關鍵的時候心裏頭不是佛,佛號功夫不得力。我們每個人自己想想,如果我們碰到這個境界,天空中大火球掉下來,我們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如果第一個念頭是驚慌失措,人就被嚇死了。這個嚇死到哪裏去?大概都到叁惡道去了。爲什麼?他被嚇死的,驚慌恐怖死的這個不會到叁善道,叁惡道,你說這多可怕。這是個念佛人,醒過來之後想想,爲什麼不念阿彌陀佛?沒有想起阿彌陀佛。還算不錯,醒過來還會回頭,有人醒過來還不會回頭。更進一步,緊急的關頭第一聲一定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會現前,你的災難就會化解,重要!

  昨天我還看同學有個報告給我,二0一一年全年所發生的重大災難,這是媒體報導的,媒體統計的,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,災難多嚴重,估計今年跟明年可能比二0一一年還要嚴重。有一些征象已經看到了,像瘟疫(就是傳染病)已經開始在爆發了。由于土地的染汙導致糧食減産,質量不如過去,有可能産生饑荒,這都是科學報告。水汙染,我們喝不到幹淨的水,這個問題很嚴重,如果水裏頭還帶著病毒,麻煩就更大。當然最好的方法,應對的方法是科學家給我們講的,「以心控物」。我們在大乘經上讀過,不要說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阿羅漢以上都有這個能力,用清淨慈悲心來解毒,他有這個能力。我們在學習與分享的時候常常提到,清淨心大幅度的增長了我們防禦的能力,病菌不容易侵犯,醫學裏面講免疫的能力,這大幅度的增長,就是清淨平等心。慈悲心能幫助我們解毒,釋迦牟尼佛降伏魔怨用定功、用慈悲,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用定功來防禦,就是增長我們免疫能力。清淨心、禅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慈悲心能夠化解病毒,讓我們在任何環境當中都保持身心的健康,不需要靠醫療,不需要靠藥物。尤其是化學的藥物,負面作用太大,我們要特別小心,要謹慎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「又《往生論注》曰:般若者,達如之慧名。其義爲,通達于真如之智慧,名爲般若」。這個意思就深了,專指通達真如的智慧,這個智慧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從外頭求來的,是從禅定裏面出來的,沒有很深的定功,這個智慧不能現前。這個智慧現前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法身菩薩,所以這個水平太高了。誰能夠當得起?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他們能承當,十法界的人都沒辦法,這才是真實智慧。真如就是自性,前面我們學過就是諸法實相。

  「又《大乘義章》曰: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爲慧」。這標准跟前面相同的,真心體明就是明心,自性無闇不就見性!所以是同一個境界。「其義爲,真心本體明現,自性朗然,明顯無暗,稱之爲慧」。經論上這些解釋,我們多看、多參考,對這個意思有更深刻的理解,這屬于佛學,這不是學佛。你也能說,甚至于著作等身,你沒有入這個境界。也就是說,這種智慧你沒有能把它變成生活,待人處世之間你沒用上,所以你沒有得到真實利益,這就是佛學。如果學佛,學佛那就不一樣,就像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完全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什麼樣子?就像善財五十叁參一樣。你看五十叁位善知識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他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真實智慧,飲食起居統統是般若自然的流露,真得受用。這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是般若智慧。真了解、真明白你才向往智慧的生活,般若智慧的生活,多自在、多圓滿,帶給你無量的法喜,你永遠離開煩惱,永遠離開不善,這真叫離苦得樂。

  下面說「今經」,現在在本經,「于自覺願中,首言智慧者」,自覺願裏頭第一句就講智慧,「以智慧最上故」。大乘佛法求什麼?全求智慧,把自性智慧再發掘出來,自性像個寶藏一樣,裏面有無量智慧。我們要開礦把它開采出來,開采出來它帶的有泥沙,礦石得經過冶煉,冶煉之後就變成純金,你就得受用。用什麼方法冶煉?用戒、用定。我們就知道,戒跟定是開發智慧的手段方法,目的是般若智慧。如果我們說戒定不要,去開發這個智慧,這個智慧是世間人所說的博學多聞,稱它作什麼?知識,不是智能。沒有戒定,智能就變成知識,也很不錯了。但是不能離苦得樂,沒有辦法享受,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得不到,只有智慧才得到。所以智慧解決問題全面的,沒後遺症,知識不然,它有局限,而且有後遺症。

  「又佛法大海,智爲能度故」,這大乘經上常說的,把佛法比喻大海,稱法海。在大海裏面能得大自在的就是智慧,佛與法身菩薩。「如《漢譯》曰:檀施調伏意,戒忍及精進。如是叁昧定,智慧爲上最」。漢譯的把六度全包進去,檀施是布施,布施能調伏意,這個意是什麼?貪。世間人的煩惱習氣無量無邊,歸納到最後一個字就是貪,所以把它擺在第一,貪瞋癡它排名第一,最難斷!但是這個東西要不斷,不能出六道,不但不能出六道,不能出叁途。貪心、貪戀那個念頭,你一定要知道它的果報是什麼?餓鬼。貪心重的人,沒有一個不到鬼道去,他跟鬼道相應;瞋恚心重的人、嫉妒心重的人,這肯定到地獄去。愚癡,我們講胡塗,這個人邪正、是非、善惡都沒有能力辨別,叫不知好歹,這種人多半墮畜生。畜生愚癡,牠還帶著愚癡的習氣。接著講的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叁昧是禅定,最後講智慧,智慧爲最上。

  六度次第不能夠亂,爲什麼?後後深于前前,有布施的人不一定有戒,有戒的人一定有布施;有忍辱的人一定有施、有戒,不一定有精進、有定慧,後面比前面深。好像蓋樓房一樣六層,最高的一層一定具足下頭五層,不具足它蓋不上去。布施是第一層,持戒是第二層,有二層未必有叁層、有四層,有四層一定有下面叁層。智慧最爲上,這是大乘菩薩心。菩薩心存六度,喜歡做這些事情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六波羅蜜相應,這是菩薩,念茲在茲。與平等心相應的是佛,這是前面跟諸位介紹過的,平等是什麼?平等是沒有分別。不但沒有分別,還沒有起心動念,真平等!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,相似的平等,很像平等的樣子,不是真的。所以十法界裏面的菩薩、佛是相似平等,起心動念放下,他就不住十法界,住一真法界,生實報莊嚴土,永遠脫離十法界。

  「《嘉祥疏》曰:明五度爲行」,明是明了,說明前面五度是行,「不能出離生死」,修好了,叁善道的福報。「要須智慧達解本原,方皆過出」,過是超過,出是出離六道輪回跟十法界,「故雲最上也」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都不能夠出六道輪回。禅定生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一定要開智慧,智慧開了才能夠出離六道。那般若怎麼個修法?就在前面五種,布施不著布施的相,心裏頭有定有慧,持戒不著持戒的相,忍辱、精進都能夠不著相。大乘經裏頭常說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要知道離相,不能執著。六波羅蜜要做,著相是世間的福報,不著相是出世間的功德。所以功德跟福德在事上是一樣的,你看不出來,用心完全不一樣;一個是迷的心,一個是覺的心,一個是著相求福的心,一個是完全沒有的心。六波羅蜜裏頭要會用,用在起心動念,用在言語造作,用在穿衣吃飯,沒有離開我們生活。穿衣吃飯裏面有施舍,穿衣吃飯裏頭有戒律,穿衣吃飯裏頭有忍辱、有精進、有禅定、有般若。諸位同修,細細去想、細細去觀察,我們學了要用在生活上才快樂,真學到了!學了這個東西用不上,還是個凡夫,不是菩薩。宗門常常提醒學人「會麼?」這兩個字其味無窮,你會嗎?這個樣子我們才能夠深入經藏,不是只學文字,真正深入經藏,真得受用。

  「又從上引《大乘義章》,可見智慧,即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。故知正當智慧深廣如海時,其內心亦必清淨」,心清淨,「無惡無過」,沒有惡念,沒有過失。「離垢離染」,垢是不幹淨,染是染汙,離垢是遠離煩惱,離染是永遠離開外來的影響,影響就是染汙。「絕諸塵勞」,塵勞是煩惱的總代名詞,統統遠離了。故雲『內心清淨絕塵勞』,你想想看,這是不是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!我們如果要學會,就在現前、就在生活當中,你多快樂,你多自在、多幸福,自己知道這一生決定往生、決定成佛。外面傳說世界災難,我們一笑了之,一絲毫不受影響,起心動念是阿彌陀佛,言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