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在王也是示現的,來表演這一出戲劇給我們看,讓我們在這裏頭細心去品味、去體會、去學習,依教奉行,這一生我們都能成就。

  最後這兩句,『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』,這兩句,「結誓立心。《唐譯》曰:縱沈無間諸地獄,如是願心終不退」。這五種原譯本裏《唐譯》的,就是《大寶積經》裏面「如來會」這一會,這一會也是《無量壽經》。釋迦牟尼佛講《大寶積經》的時候,將西方極樂世界做了詳細介紹,這就說明《無量壽經》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說。一切經佛只講一次,沒有重複講第二遍的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多次宣講。「無間地獄,苦毒無限」,《唐譯》的本子,「舉地獄極重之苦以攝諸余」,說到無間地獄把這世間一切苦難都包括盡,是這個意思。「今經法藏誓言」,他發的誓,「縱使身止諸苦中,諸苦自當赅括地獄。我之如上願行,縱墮地獄亦不退轉,正顯前文我行決定堅固力」,末後這句跟第一句,這四句偈裏頭首尾相呼應。

  「又《會疏》曰:但有其願,願即虛。但有其行,行即虛。要須願行相扶,所爲皆克」,克是成就。《會疏》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,我們要學習,你有願,沒有行,願是假的。你有行,沒有願,你的行禁不起考驗,你會動搖,你會改變。有願、有行才能成就,願不動搖,行不後退,這個人決定成功。兩個條件同時具足,非常不容易,這個事情真難,那要怎樣兩個條件才都能具足?要真實智慧。沒有真實智慧,現在人談不上智慧,都是常識,就所謂叫知識。現代這個世界,知識充滿了社會,智能沒有了,知識解決不了問題,它有局限而且有後遺症,智慧不會!中國古人所定的方法,這規章、方法可以幾千年不改變,那是什麼?那個規章是智能定的,不是知識,現在是知識。你看知識所定的國家憲法,過幾年要修改一次,常常修改,它就是什麼?它不是智慧。

  早年我跟方東美先生的時候,那個時候沒有宗教概念,也不相信,只是跟方老師學哲學。方老師曾經告訴我,《周禮》是周朝的憲法,周公製定的,那是大聖人。孔老夫子一生最仰慕的就是周公,他真的發了心想做周公、想學周公,但是他沒有緣分,沒人用他。他是平民,真有德行、有學問。周公製出這一套治國的寶典,方老師告訴我,如果周家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尊重、都奉行,中國在今天還是周朝。方老師要我多看看,我一遍也沒看過。我對于叁禮我只是學《禮記》,《周禮》跟《儀禮》沒學過,書,書我有,因爲方老師講過,這是智慧治國平天下的一部寶典。我這個人一生對政治沒興趣,所以沒有在這上下功夫。我從二十歲對哲學産生興趣,喜歡學這些東西,沒有想到學這個東西走到佛門來了。我非常慶幸,感恩老師,要不是方東美先生,我對于佛教,恐怕一生誤會都解不開,我不會去碰它,那這一生的緣就斷了。這是稀有難逢的一個緣分,沒想到這裏頭有這麼好的東西,這比《周禮》好多了。《周禮》跟《無量壽經》不能比,《無量壽經》能叫我們成佛,解決的問題太大、太多了。《周禮》只能解決一個治國的問題,充其量導致這個社會安定和平,不能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見阿彌陀佛,這個不能,它做不到。我們知道今天這個事情重要,比什麼都重要。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品:

  【至心精進第五】

  念老的批注,「本品續前」,接著前一品來的,「法藏菩薩發大願曰: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。我成佛時,國土佛號,悉聞十方,一切有情乃至下等蟲類,生我國者,悉作菩薩,無有余乘」。這個經文上一開頭,就說出法藏比丘發願,發的大願,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,我成佛的時候國土、佛號,國土的名號就是極樂世界,佛的名號阿彌陀佛,要悉聞十方。爲什麼?因爲他建立這個剎土,在這裏示現成佛,目的何在?是要幫助十方一切苦難衆生快速的成佛,跟他一樣的,這個願了不起。如果國土跟佛名不能傳聞十方,大家都不知道,那他的願行就落空了。這個意思就是說明,十方諸佛如來要替他宣傳,要把他的信息告訴大家,你們斷煩惱、消業障太難,真正斷不了、消不掉就到極樂世界去。爲什麼?極樂世界不要消業障、不要斷煩惱,帶業往生,這就方便。到那裏去就這麼叁個條件,第一個真信,第二個真願意去,第叁個真念阿彌陀佛。只要用真誠心信願持名,這就行了,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他的願是真的,佛給他做證明。十方世界,特別是六道衆生聽到這個法門,到極樂世界去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!每天都有。極樂世界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,讓阿彌陀佛滿了度衆生的大願。極樂世界開張到現在才十劫,在無盡的時空當中,十劫是很短暫的時間,開張不久,我們的機會就碰到了。要感激本師釋迦牟尼佛,不是他老人家的介紹,我們怎麼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!

  介紹這些經文,傳到中國來翻成中文,我們看到了無量的歡喜。這個經本能靠得住嗎?佛教經典怎麼來的?釋迦牟尼佛在世,沒有寫過經文,老人家一生沒有文字的著書。經典是佛說的,佛滅度之後,弟子們結集佛的經典,把佛這一生所說的,用文字記錄下來流傳後世,主持這樁事情是大迦葉尊者,這是佛的大弟子。如何結集?這請多聞第一的,記憶力最好的,跟佛時間最長的,幾乎每一次佛講經他都沒有漏掉的阿難,請阿難複講,把佛所講的經重複講一遍,五百阿羅漢來作證。聽衆五百個阿羅漢,阿難所說的這五百人都同意,都沒有話說,記錄下來。如果有一個人提出質疑:阿難,這一句話好像不是佛說的。刪掉,一個人不同意都不可以,不是少數服從多數,不是的。這是什麼?取信于後代,結集經藏這樣的嚴格。

  現在人不管是誰,沒有不受科學的影響,科學裏頭第一句話最重要的,就是教你懷疑。所以我們處這個時代疑心特重,對于學佛、學聖賢這是個大障礙,不能接受。那從梵文翻譯到中國文能相信嗎?我們拿一篇古文,讓現在人把它翻成白話文,原味都翻不出來。在這一百年當中,多少這些文學家把古文翻成白話文,沒有一個人翻出來叫大家看到都滿意,沒有,一個都找不到,不是原味。佛經從梵文翻譯到中國文,可靠嗎?我最初學佛的時候就懷疑,我跟方老師談過這個問題,跟李老師也談過這個問題,怎麼能叫我相信?方老師的話跟李老師不一樣,他們從兩個角度看。

  方老師是從中國古人的德行、學問、智慧,他們翻譯這個經意思決定不錯,是佛說的意思。文字是自己撰述的,根據佛的意思翻成中文,中文不但不比原文遜色,而且比原文還好。換句話說,把梵文變成中文的經典,梵文經典可以不必要,學這就好了。意思沒錯,文字比原文還要華美,有這樣的自豪、這樣的自信心。哪裏像現在的中國人?現在中國人完全沒有自信心了,什麼都是外國的好。他說在隋唐翻譯的時候,中國第一,全世界中國第一,這樣的自豪。方老師這麼告訴我的。因爲我問他,那麼多梵文經典傳到中國,爲什麼在中國失傳?他說這是中國人自豪,翻譯之後,那個可以不要了。真有這麼自豪,真這麼做法!

  李老師告訴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,告訴我譯場裏面這些翻經大德,有不少人都是叁果以上聖人。那就沒有話說了,有修有證。再告訴我,阿難尊者是大權示現,你以爲他是小乘須陀洹?不是,法身菩薩再來的。說不定他已經成佛再來的,我們都不知道,哪是普通人!明心見性翻譯就決定不會錯誤,爲什麼?佛的經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見性之後佛的知見就是自己知見,自己跟佛不二。這樁事情,我們可以從六祖惠能大師那裏見到,這是個證明。惠能大師見性,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一切佛經你念給他聽,他能給你講,講得一點都不錯。這個我們服了,我們相信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《壇經》裏面我們看到,法達禅師學《法華經》,真的一門深入,十年熏修。這個人到曹溪去參學見到六祖,拜了叁拜頭沒著地,起來的時候,六祖就問他:你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,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他說:他讀《法華經》叁千部。《法華經》很長,一天念一部,叁千部就是叁千天,差不多將近十年,專攻這一部經。六祖說:《法華經》我沒有聽說過,裏面講的是什麼?他答不出來,他轉過來向六祖請教,六祖說:你念給我聽聽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六祖就說:行了,不要再念,我都明白了,講給他聽,他開悟了。這就是什麼?諸佛如來是從自性裏流出來的,法身菩薩都有這個能力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諸佛所說的經典,跟他自性裏頭是一不是二,他怎麼會有錯誤!

  李老師是這樣告訴我的,跟方東美先生是兩個角度來看,兩個都好,都有道理。方先生是教我們恢複民族自信心。隋唐時候中國人是世界第一,哪像現在,國家這麼衰弱,中國人這麼可憐,第一個原因是什麼?喪失了自信心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對自己東西沒有信心,什麼都是外國好,外國現在遭難,怎麼辦?跟著科學技術走,科學技術到今天,已經走到終點。如果量子力學家研究這個東西報告完成了,被科學家公認,過去叁百年科學全部被推翻,要重新改寫。不是真理,真理永恒不變,世法變幻無常。我們今天像方老師、像李老師,這種善知識都遇不到,統統凋零!我們做他的學生,我們的基礎不如他,他們讀過私塾,他們年輕時候上學是私塾,四書五經、十叁經都背過,底子厚。我這個年齡私塾只上了兩年,幾歲?六歲、七歲,八歲就改了,私塾改成什麼?短期學校,課本就是白話文,古東西不念,這就糟了。好在我們生長在農村,農村裏面,那種倫理、道德、因果觀念還在。十歲我們從鄉下搬到城裏去住就沒有了,都市裏頭沒有了。就那麼一點點根,我們跟上一代比怎麼能比?上一代受傳統教學至少是十幾年,到我這一代兩年,兩年那麼小,六、七歲的時候那麼小。我弟弟小我六歲,他一天也沒見到過,我十歲的時候,他才四歲,所以他什麼都不知道,連一點印象都沒有。真的叫一代不如一代,差距很大!

  現在我們知道,我們缺失的是什麼,需要補習的是什麼,我們知道。這就什麼?盼望于底下這一代,底下這一代最重要的紮根,如果沒有根全是假的,不可能成就。這個根還是古老東西,儒釋道的叁個根,儒家的根,我們選擇強調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根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家的根《十善業道經》,如果出家加上《沙彌律儀》,四個根。這四個根不是念的,不是背的,不是講的,是日常生活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決定依照這個標准不能違背。這四個根紮穩了,這德行,然後儒釋道叁家重要的經典要讀一點,不需要多,要認識、要理解,引發我們自己尊重的心,我們對聖賢、對古德有景仰、有尊重,就是誠敬的心從這培養。然後在儒釋道裏頭專攻一門,都有成就,攻儒學能成聖、成賢,學道能成神、成仙,學佛能成菩薩、能成佛。

  可是到真正有人才出現總得叁、五代以後,沒這麼快。我們現在是傳燈,這盞燈不能熄滅,代代相傳,傳一個、兩個都可以,就是不能中斷。像達摩祖師到中國,五代都單傳,到惠能才開花結果,到第六代禅宗在中國才發揚光大。六祖會下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的四十叁個人,在他以前老師都是一個、一個,沒有第二個。明心見性就是成佛,所以唐朝那時候佛法之盛,四十叁個明心見性的,在中國這個地區四十叁尊佛還得了!四十叁個人每個人傳一個,這又是四十叁。要傳兩個,傳兩個八十六不得了!所以傳統文化複興,正法久住,總得要叁、四代之後,我們要看清楚這事情不能著急。

  今天只有自己把自己學好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,自己學不好,根就斷了,燈就熄掉了、滅了。要想做好一定要記住,這四個根是非學不可,沒有這個就完了。根能生能長,將來能開花結果;沒有根的東西學得再好,我常說的那是佛學、儒學、道學,沒根的,我看過,有根的我沒看過。像我們上一代的,無論是儒、道、佛,真有成就的他們都有根。在過去這個根是家庭教的,父母教的,現在父母不教,學校也不教,社會上聽不到,所以對于這個是非常陌生,甚至于比不上外國人。外國人還知道,中國人疏忽,日本人也疏忽,日本人把傳統丟掉四百年,中國丟掉兩百年。但是日本的民間還保持著純樸的風氣,這個非常好,很難得。可是沒人提倡,日本的儒釋道都變成宗教,沒有講學的,沒有研究經典的,我們看到很難過,我們想幫助他幫不上。

  年歲漸漸大了,在這個世間時間不長了,所以希望真有年輕人來接棒接著幹。老一代,說實在話這也是環境的關系,他們沒有真正培養底下一代,時間都空過了。倓虛老法師晚年在香港辦了一個華南佛學院,這裏頭有不少的學生,我都認識,年齡跟我差不多,比我大的多,比我小的不多,像暢懷法師他小我叁歲。但是比我大的都不在了,這幾年都往生了,真的看到後繼無人。同學當中實在講就是疏忽紮根教育,禁不起環境的考驗,現在的環境不容易,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,不是深入經藏,天天讀經,你在這個環境裏頭能不動心,不可能的事情。不動心那是聖人、是再來人,不是凡夫,凡夫哪有不動心的道理!我們這一生能保全,沒有別的,就是沒有離開經本,每天接受佛陀教誨,天天接受佛陀提醒,才勉強能保住。

  佛教給我們持戒吃苦,佛滅度的時候留下兩句話,「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」,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的。爲什麼要吃苦?釋迦牟尼佛一生吃苦,你要問什麼道理?你細心去觀察、細心去揣摩,你會體會到,吃苦對于修道有大利益。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真能吃苦就不會爲境界動搖;不能吃苦很容易動搖,就被它拖下水去了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,我學佛六十年才恍然大悟,爲什麼不建道場?建道場,道場成立道心沒有了。道場在這個社會要生存,你不能不去靠信徒,你要去攀緣,你不攀緣生活怎麼來?釋迦佛給我們做出榜樣,不建道場,絕不攀緣,每天生活費用,托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真叫幹淨利落,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絕不幹擾。我們不在這裏著眼,不在這裏下功夫,這個難關度不過去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古聖先賢用心之苦我們要能體會,我們要認真學習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