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七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常樂,他幸福無比!跟這些人在一塊,德行增長、智慧增長,所以有高人出現。現在大家對這個疏忽了,沒有人學習,沒有人真修,變成儒釋道都沒有人才,社會才這麼亂,日子過得這麼辛苦。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,災難是一切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業所感得的。

  我們希望年輕人,叁十歲以下的這都是年輕人,真正發大心。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聞利養,好好的學佛、學傳統文化,來幫助國家、幫助政府安定社會,來創造世界和平。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,這就是聖賢事業。用什麼方法?教學,這個要記住,做官不行。釋迦牟尼佛不做國王,教學,只有教學能辦得到。領導,自然有大福德人去領導,教學的人幫助領導的人就夠了。跟領導的人是師生的關系、是朋友的關系,這個多圓滿。像古代,你看儒釋道叁家的聖賢,國家都封爲國師,帝王自稱弟子,他們跟這些人師生關系。跟這些叁教的學人是同學的關系,一心一德,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究竟離苦得樂,一定要幫他開智慧,因爲苦是迷惑造成的,樂是覺悟造成的,只有教學才能幫助人離苦得樂,這一生幹這個事情是最有意義的。不但幫佛教,還要幫世間所有宗教,希望他們都能夠恢複教學。宗教的經典至少都是教倫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、教你不要做壞事,沒有一個宗教不教人孝順父母、尊敬尊長,統統都有,哪個宗教經典裏都有。所以宗教是好教育,要維系、要幫助它發揚光大,要獎勵這些傳教的教士。

  所以,這個隨緣的意思好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自己的心住在阿彌陀佛上,心無二念,沒有別的願望,就這麼一個願望,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做阿彌陀佛的弟子,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,我們就滿足了。「停止于諸法幻化之理」,這個理清楚、明白、不動搖。「分別藥病化益衆生」,這教化衆生、社會,這社會衆生有些什麼毛病,要用什麼藥去治他,這個要幫助衆生。現在衆生的病,是把自性裏面的德行統統忘掉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違背了性德。性德是什麼?老祖宗說得清楚,老祖宗說的是性德,不是他自己的創造,不是他自己的發明,這個要搞清楚。現在的人是自大,不服人,瞧不起古人,認爲古人都是落伍的、古人都是迷信的、古人都是搞封建的,這些想法、看法錯了。你對于古代文化有沒有去研究?你知道多少?你怎麼可以隨便批評?古人不說別的,古人心地清淨,這一點我們就比不上他。我們現在心多亂,妄念多少!古人妄念少,心地清淨,他生活單純,他沒有太大的奢望,都能夠安分守己,而且都能照顧別人。

  不算太久,七十年前,中國跟日本打仗,我們那時候是學生,小學生、初中學生,我們流浪逃亡,走到任何地方都是陌生的。可是當地的人民都會照顧我們,我們沒得吃的,他做東西給我們吃;看我們受凍的,拿幾件衣服給我們。現在沒有了。抗戰期間,我們是流亡學生,跟家庭離散,消息都沒有,國家收留我們,辦國立中學來收留這些流亡學生,在後方念書。老師跟學生就跟父子關系一樣,感恩,一輩子不會忘記。老師把我們像自己兒女一樣關懷照顧,同學跟親兄弟姊妹一樣,這種情現在沒有了,我們還能享受到。這是什麼?這是中國傳統,在那時候還剩那一點點,愈往上面去,人心、人情愈濃厚,過的是真正人的生活。人愛家、愛親戚朋友,真的彼此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確實是親愛精誠。這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的。八年抗戰,勝利之後沒有了,學外國人的,中國人喪失自己的民族自信心,什麼都是外國好,向外國學習,這錯了。現在外國人走投無路,希望向中國古人學、向印度人學,去找古文化。

  中國教育基本的東西是什麼?給諸位說就一個字,五倫裏頭「父子有親」,中國人叫「止于親」。這個親是親愛,這個親愛是天性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的,不是,天性。我在前幾年,有一次在日本開會,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在日本岡山召開的,我參加過兩次。第一次我在那邊,日本那邊學佛的同學大概有十幾二十個人,他們陪同我、照顧我。有一次我們散步在路上,有個年輕的媽媽推著她的小兒子,四個月,放在小車上推著,我們一起走。我突然停下來,我說你們大家來看,看什麼?父子有親。你看看這個母親對她的兒子,兒子雖然不會說話,你看他眼神、看他表情、看他動作,他多愛他的媽媽。沒人教,天性!這是什麼?這就是父子有親,你在此地看到了。

  中國傳統教育,發源點就在這個地方,這老祖宗發現的。教育第一個目標,就是希望這種親愛,是天性這種親愛,能夠在一生當中永遠保持而不失掉,這是教育頭一個目標。第二個目標,希望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,能夠愛你的家族、愛你的兄弟姊妹、愛你的親戚朋友,把它發揚光大。愛你的鄉裏、愛你的族群、愛國家,到最後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。中國幾千年的教育是愛的教育,這個教育是家庭負責任。中國這個族群,在全世界做了很多好事,沒有人不敬佩的,中國人真的是大公無私。鄭和七次下西洋,帶的軍艦,最多的時候將近兩百艘,最少的時候也有六、七十艘軍艦,幾萬人航海,沒有侵略任何一個國家,沒有占領人家一個地方。西方叁支軍艦,馬六甲的人說就把馬六甲占領、掠奪。中國來了那麼多,完全是送禮,教大家農耕的技術,都歡喜!所以馬六甲,你看每一條街都有鄭和廟,對他念念不忘。中國人是好人,不是壞人,跟人家交易總是多給別人,對人家總是很厚道。那要是外國人,鄭和那一支軍隊走遍全世界,那中國殖民地不知道有多少。中國人不幹這個事情,不是傻瓜,積的厚德。在今天這個大災難,我們要有信心,祖宗之德,中國不會滅亡。

  中國有災難,災難是什麼原因?不聽老祖宗的話,完全違背老祖宗,老祖宗大概要有一點懲罰,這人之常情。老祖宗總是愛護自己的後裔,不會叫他滅絕,這是我們堅定信心不會改變的,中國文化決定會傳遍全世界,現在已經有了征兆,《群書治要》。我們這一宣傳,在國際上一宣傳,産生很大的影響力,大家都迫切要求英文的翻譯本。我們現在第一冊翻出來了,現在正再審查,本來是這個月可以出來了,希望再仔細的審查,希望翻得更圓滿、更好,延後兩個月出版。我說好吧!希望它盡善盡美,頭一炮要打響。這個東西出來之後,就大量印送到全世界,全世界人都學中國文化。所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,我現在看來看去是中國《群書治要》的世紀。真好,我們看了真歡喜。這個書剛剛翻譯,還沒有修改,馬哈迪長老就等不及了要看,稿本,底稿送給他看。還有馬來西亞現在的首相納吉,他邀我到他家裏去作客,我也帶了這個稿子,沒有翻完的,一部分送給他。他歡喜,他講話的時候就引用了。

  所以中國年輕人要認真努力,不但救國家,也救了全世界,這好事情。所以,知道病,知道藥,《群書治要》是一服良藥。唐朝這個朝代治理國家都用這部書,當時各級領導的官員都要讀,必讀之書。現在我們讓蔡老師帶著廬江以前這批老師們,在馬來西亞給這部書做批注,注音、批注,再翻成白話文。然後從白話文再翻成英語,翻成外國文字,先翻英語。現在馬來西亞再翻成馬來文,慢慢向國外去流通。

  第叁個,「息二邊分別止,又名製心止」,這就是佛法講的製心一處,就是製心止。這個話佛說了好幾次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這個非常重要。「第一止偏于真,第二止偏于俗」,這是二邊都不偏的,息二邊分別止。「俱不會于中道」,俱是二邊都離開、都不執著。「今知真非真,則空邊寂靜。知俗非俗,則有邊寂然。即息真俗之二邊,而止于中谛者。是對于中觀之止也。」這是我們如何從俗歸真,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曉得真假都是個概念。我們沒有這個概念,心就恢複到清淨、恢複到平等,這是如來的境界、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他們的心真清淨。清淨心裏頭沒有衆生,也沒有佛,有佛也不清淨,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佛,這個要知道。無佛無衆生,衆生跟佛都是從妄念上出來的,沒有妄念了,佛跟衆生都沒有,多麼清淨。沒有分別就沒有高下,就是平等的。

  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所表現的,這叁種是統統具足。跟我們往來,他是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而他自己的立場,如如不動。真的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他沒有!我們從這兒就明白了,他心只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怎麼會生煩惱?自性智慧往外透,變成對我們凡夫的性德。給諸位說,我們老祖宗講的五倫,父子有親、夫婦有別、君臣有義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這是什麼?人與人的關系。關系比什麼都重要,不懂關系,社會就亂了,一定把關系搞好、關系做好。父子的關系一定要親愛,夫婦的關系一定要負責任,兩個人有不同的任務,夫義婦聽。有別,是維護家族任務不一樣,過去男子負責家庭經濟生活,他要出去謀生;太太在家裏,她要負起教學的工作,要把兒女教好,所謂相夫教子。你家裏能不能出賢人,能不能出聖人,關系在母親,母親會教,兒女就變成聖賢。

  所以在中國過去,教學當中,教女孩子比教男子嚴格,爲什麼?女孩子是聖人的一個因素。國家能不能出聖人,是女孩子的事情,女孩子懂得教育她的子女,家裏出聖人。周朝開國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都是大聖人,媽媽教出來的。他們家裏祖孫叁代都了不起,祖母太姜、他的母親太任、他的媳婦太姒,叁個都會教,所以家裏出大聖人。建立政權,維持八百年,中國時間最長的周朝八百年,得力于這叁個婦女。所以中國婦女在古社會裏頭不是沒有地位,有崇高的地位,家庭需要她、國家需要她。

  所以中國文化不能不學,不學你什麼都不懂,産生許多沒有必要的誤會,這是錯誤。中國東西太好了,學了之後你真的産生感恩之心,你會愛國家、愛民族。你不認識它,你輕視它、小看它,這個錯誤!真正了解、明白沒有不愛國的,不愛國家的是對于自己國家文化一無所知。我們疏忽傳統文化兩百年了,要把它恢複起來也得要兩百年。我們只能夠把這個薪火保持住,別叫它滅掉,發揚光大我們看不到,我們下一代也看不到。好好的保存,我們這一生能傳二、叁個人不錯了。

  將來你們辦佛學院,我希望佛學院只招二十個學生,不要招多。不招生,有好的人介紹過來,不招生。二十個學生,十個是正科生,十個旁聽生。基礎教育一定要嚴格督促,儒釋道的叁個根,出家人還要加上《沙彌律儀》,四個根,一定要做到,不做到的請他離開。還有文言文,語文的一個根,要背一百篇古文,時間兩年。一個星期背一篇,兩年要熟背兩百篇古文,不能背誦的就被淘汰掉了。因爲你讀古文,經典都是古文寫的,你才有能力直接跟古人學。要靠翻譯成白話文,等于說別人吃的東西吐下來喂你,不是味道,變味了。學文言文,直捷的,味道純,才能學到東西,這個一定要堅持。學生不在多,叁個、五個不少,十個、二十個不多,不能超過二十個。守住印光大師的教誨,道場的人數別超過二十人,人多我們的精神、力量都分散了,很難做到,所以人少好教。真正人才出來一個,抵一百個都不止,我們要真正出人才,爲國家增光、爲佛教增光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