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八集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明示,即是專求佛力」。這個解釋,念老講透了,我們明白,法藏比丘所想的,靠自己的能力做不到,現前做不到;如果靠佛力,也許就能做得成功。

  「上文中世間自在王如來答曰:汝自思惟、汝自當知、汝應自攝,此叁個自字皆直指當人自性,開顯妙心,正《觀無量壽經》中是心是佛之玄旨」。是心是佛這一句我們要信,要信要真信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就這個意思。咱們本來是佛,你有真心,凡是用真心的人就叫做佛。我們有真心,但現在沒用,我們用妄心,我們用的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用這個心,用這個心就叫凡夫。我們有真心,我們能夠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真心就現前,就是用的真心,那就是佛。佛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,真是微妙到極處!所以你說凡夫成佛,要多少時間?一念,念頭轉過來就成佛。我不用妄心就是真心,不要去找真心,不用妄心就是真心。真心不生不滅,妄心有生有滅,真心不生不滅,只要把妄心斷掉真心就現前,那就是佛,這個要信。真信之後怎麼樣?真信之後我們的心態馬上就變了。怎麼變?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跟《華嚴經》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個意思。那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我能不尊敬嗎?十大願王自然就做到,「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」,不要人教的,全都自然就做出來了,那是什麼?那就是普賢菩薩。極樂世界個個都是普賢菩薩。你看本經第二品品題,「德遵普賢」,經文上所說的,「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。所以極樂世界全是普賢菩薩的世界,極樂世界的人十大願王個個都做到。所以淨宗跟《華嚴》的關系這就知道了,《華嚴經》是兩位菩薩代表,文殊、普賢,這個經就是普賢全部落實,就是《無量壽》。所以《華嚴》到最後歸淨土,《華嚴》是一乘大經,《無量壽》變成一乘裏面的一乘大經,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「但欲一切衆生內重己靈」,這個很重要,一切衆生我們不能夠自己菲薄,自己要重視自己。「明此根本」,這個根本就是明心見性,「方能生起無量無邊自覺覺他之妙行」,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。「今法藏菩薩再請曰非我境界,請佛廣演,是即外慕諸聖也」。這個意思好,這是法藏比丘在此地教導我們,自己雖然本來是佛,但是對外面的佛要有仰慕的心,要尊重、要仰慕,要向他學習,要獲得他的加持,我們斷煩惱、消業障才快速。這靠外力來幫忙,自力跟外力一結合,這個事情就圓滿成功。

  「峻谛師曰:此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」,這個話說得非常之好,「此語道破淨宗玄微」,幽玄微妙一語道破。世間人「稱淨宗爲他力法門。淨宗所以能叁根普被,一生成辦」,就是我們成佛的大事,一生就辦了,不要等到來生。「凡夫二乘例登不退,皆仗彌陀一乘願海、六字洪名之力,此即仗他力」。凡夫、二乘能夠證得叁種不退,全靠阿彌陀佛一乘願海,一乘願海就是四十八願。靠他老人家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爲我們,都是幫助我們、加持我們,這個要感恩,怎麼感恩?依教奉行就是感恩,真幹就是感恩。六字洪名,你看四十八願落在六字洪名裏頭,這一句佛號裏頭就具足圓滿的四十八願,這就是仗他力。句句佛號都具足圓滿四十八願,這個功德還了得嗎?無比的殊勝!

  「淨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,即以彌陀無上果覺」,證得圓滿的大覺,究竟圓滿的佛果。你看這一句名號,用來「作爲衆生因地初心」,我們開始學習,就念這一句佛號,這句佛號是彌陀無上果覺。「因達果海」,達是通達,因就這一句佛號,果海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這一句佛號就念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願願都在這個名號裏頭。「果徹因源」,四十八願就在一句佛號當中。「因果同時」,佛號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就是佛號,把四十八願濃縮起來就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裏頭就是圓滿的四十八願,這還得了!念佛的人多,不懂這個意思,懂這個意思是什麼?他就想到,想就是觀想,那個名號力量就大了;不懂得不知道觀想,這個效果就差很多。所以密宗講叁密相應,口念咒,心觀想,手結印,叁密相應。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密咒,那觀想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彌陀四十八願,就是阿彌陀佛五劫修行、無量無邊的果德,就在這一句佛號當中,念這一句佛號,就把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全念到了,一樣不漏。「感應難思」,不可思議!

  「此又是他力之妙用。更加以外聖易信,己靈難明」。外聖是阿彌陀佛,比較起來,我們對阿彌陀佛比較容易相信,對自己的心性這個好難,己靈是自己,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這個東西反而難、反而不容易。「是以具縛凡夫」,縛是煩惱,我們具足煩惱的這些凡夫。「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。深信此兩個有字,切願往生,一向持名,即可如願,徑登不退。是乃凡愚所同能」。我們全能做得到,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對于念佛往生淨土就信心十足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