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明示,即是专求佛力」。这个解释,念老讲透了,我们明白,法藏比丘所想的,靠自己的能力做不到,现前做不到;如果靠佛力,也许就能做得成功。
「上文中世间自在王如来答曰:汝自思惟、汝自当知、汝应自摄,此三个自字皆直指当人自性,开显妙心,正《观无量寿经》中是心是佛之玄旨」。是心是佛这一句我们要信,要信要真信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就这个意思。咱们本来是佛,你有真心,凡是用真心的人就叫做佛。我们有真心,但现在没用,我们用妄心,我们用的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用这个心,用这个心就叫凡夫。我们有真心,我们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放下,真心就现前,就是用的真心,那就是佛。佛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,真是微妙到极处!所以你说凡夫成佛,要多少时间?一念,念头转过来就成佛。我不用妄心就是真心,不要去找真心,不用妄心就是真心。真心不生不灭,妄心有生有灭,真心不生不灭,只要把妄心断掉真心就现前,那就是佛,这个要信。真信之后怎么样?真信之后我们的心态马上就变了。怎么变?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跟《华严经》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一个意思。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我能不尊敬吗?十大愿王自然就做到,「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」,不要人教的,全都自然就做出来了,那是什么?那就是普贤菩萨。极乐世界个个都是普贤菩萨。你看本经第二品品题,「德遵普贤」,经文上所说的,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所以极乐世界全是普贤菩萨的世界,极乐世界的人十大愿王个个都做到。所以净宗跟《华严》的关系这就知道了,《华严经》是两位菩萨代表,文殊、普贤,这个经就是普贤全部落实,就是《无量寿》。所以《华严》到最后归净土,《华严》是一乘大经,《无量寿》变成一乘里面的一乘大经,这个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「但欲一切众生内重己灵」,这个很重要,一切众生我们不能够自己菲薄,自己要重视自己。「明此根本」,这个根本就是明心见性,「方能生起无量无边自觉觉他之妙行」,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。「今法藏菩萨再请曰非我境界,请佛广演,是即外慕诸圣也」。这个意思好,这是法藏比丘在此地教导我们,自己虽然本来是佛,但是对外面的佛要有仰慕的心,要尊重、要仰慕,要向他学习,要获得他的加持,我们断烦恼、消业障才快速。这靠外力来帮忙,自力跟外力一结合,这个事情就圆满成功。
「峻谛师曰:此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」,这个话说得非常之好,「此语道破净宗玄微」,幽玄微妙一语道破。世间人「称净宗为他力法门。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,一生成办」,就是我们成佛的大事,一生就办了,不要等到来生。「凡夫二乘例登不退,皆仗弥陀一乘愿海、六字洪名之力,此即仗他力」。凡夫、二乘能够证得三种不退,全靠阿弥陀佛一乘愿海,一乘愿海就是四十八愿。靠他老人家四十八愿,愿愿都是为我们,都是帮助我们、加持我们,这个要感恩,怎么感恩?依教奉行就是感恩,真干就是感恩。六字洪名,你看四十八愿落在六字洪名里头,这一句佛号里头就具足圆满的四十八愿,这就是仗他力。句句佛号都具足圆满四十八愿,这个功德还了得吗?无比的殊胜!
「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,即以弥陀无上果觉」,证得圆满的大觉,究竟圆满的佛果。你看这一句名号,用来「作为众生因地初心」,我们开始学习,就念这一句佛号,这句佛号是弥陀无上果觉。「因达果海」,达是通达,因就这一句佛号,果海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这一句佛号就念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愿愿都在这个名号里头。「果彻因源」,四十八愿就在一句佛号当中。「因果同时」,佛号就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就是佛号,把四十八愿浓缩起来就这一句佛号,这一句佛号里头就是圆满的四十八愿,这还得了!念佛的人多,不懂这个意思,懂这个意思是什么?他就想到,想就是观想,那个名号力量就大了;不懂得不知道观想,这个效果就差很多。所以密宗讲三密相应,口念咒,心观想,手结印,三密相应。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密咒,那观想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弥陀四十八愿,就是阿弥陀佛五劫修行、无量无边的果德,就在这一句佛号当中,念这一句佛号,就把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全念到了,一样不漏。「感应难思」,不可思议!
「此又是他力之妙用。更加以外圣易信,己灵难明」。外圣是阿弥陀佛,比较起来,我们对阿弥陀佛比较容易相信,对自己的心性这个好难,己灵是自己,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这个东西反而难、反而不容易。「是以具缚凡夫」,缚是烦恼,我们具足烦恼的这些凡夫。「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,其土有佛,号阿弥陀。深信此两个有字,切愿往生,一向持名,即可如愿,径登不退。是乃凡愚所同能」。我们全能做得到,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对于念佛往生净土就信心十足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