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彌陀佛有緣,你決定得生,你決定能成就。
「又一其心者,即一心也」,這一心什麼意思?專注在佛號,一心無二心,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,這叫一心。「故本品名至心精進」,這一品的品題就用了這四個字,至心精進。「一心者即真如也」,真如是真心。「如《止觀》曰」,天臺家的《止觀》,說「一心具十法界」,具是具足,一心具足十法界。一心具足遍法界虛空界,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心,這一心還得了嗎?一心就是如如,一心就是自性,一心就是法性,一心是大圓滿,佛法修行沒別的,最高的境界就是一心。「又《探玄記》曰」,《探玄記》是賢首國師的,「一心者,心無異念故」,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。在念佛法門裏面,這句佛號不間斷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
「又《教行信證文類》曰: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,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。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」。我們在這裏又得到了很好的信息,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的真因是什麼?一心,你說一心多重要。如果一心真的是實報莊嚴土的真因,我們就相信,農村這些阿公阿婆,他們念佛往生都在實報莊嚴土。我們這些知識分子都以爲自己很聰明、很有智慧,到極樂世界大概都是在方便有余土、凡聖同居土。爲什麼?我們用妄心,阿公阿婆用真心。真心那個樣子是非常可愛,是非常可敬。你看那個樣子好像是個白癡,什麼都不懂,你問他什麼他都是阿彌陀佛,他沒有第二句話跟你講。你跟他講話,也不知道他聽懂他沒聽懂,他只對你笑,只對你念阿彌陀佛。真心,一點妄念都沒有。這樣的人往生實報莊嚴土,不可思議!
「正如本經一心結得大願」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外面的境界,是十方諸佛剎土,阿彌陀佛的心是一心,一心選擇的這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。「顯一心乃報土真因」,換句話說,淨土是一心之所顯現的。一心怎麼顯現的?一心是集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精華而顯現的。我想我這個說法沒有錯誤,不是他自己思惟、不是他自己想象,他沒有,他沒有起心動念、他沒有分別執著。西方極樂世界是法爾如是成就的,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。這個地方原本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我們住在這裏,就把它變成穢土,爲什麼?我們的思惟、想象亂掉了,偏見、邪見太複雜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從心想生就是唯識所變,心想就是唯識,不想就是自性,所以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、是自性。這是選擇,選擇之後還得要有真實功德,真實功德從哪來的?他真幹,諸佛剎土那些好的我們要真修。看到那個報土的精、粗是果,因是什麼?因是心地的善惡,所以,要斷惡修善,那就得「勤修」。這個經文:
【精勤求索。恭慎保持。修習功德。滿足五劫。】
『五劫』是時間,這麼長的時間精勤在求。求什麼?每個剎土裏頭美好的我都想要,我這個世界都有,一切不善、不好的,希望我這個世界都沒有,這是『精勤求索』的標准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精勤求索」,漢譯、吳譯這兩種譯本,這一句原文是「勇猛精進,勤苦求索」。會集把這八個字變成四個字,你看裏頭有精、有勤、有求索,八個字變成四個字,意思圓滿的保存在裏頭。「故知精者,即精進義」,勤是勤苦的意思,又求是願求,索是取,取得。
『恭慎保持』,「《漢譯》曰:我當奉持,當即中住」。恭是敬,敬的意思,恭敬。慎是謹的意思,謹慎,有誠的意思,有安靜的靜的意思。「《漢譯》當即中住,即恭慎兩字之實義。安住中道,是真恭慎。」「保持與保任同一保字。宗門」,禅宗裏頭說「心心不異謂之保」,這個意思跟淨土宗裏頭所說的「淨念相繼」,淨念相繼就是保。持是行持,也是執,執著的執,「即《漢譯》之奉持」。「故知恭慎保持者,乃自然敬肅,從容中道,心心不異,任運自持」,這個任運是自然的,沒有一點點勉強。修行一定要做到自然,自己有意思要怎麼樣學的時候還不自然。但是要從有意到無意,從有心到無心,這是必須經曆的過程。所以慧要開,智慧要開,智慧一開,逐漸逐漸把渣子淘汰掉,叫糟粕淘汰掉,留它的精華。什麼是渣子?有意思就是渣子,你有意思。有意思是什麼?那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一定要淘汰幹淨,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糟粕。這個東西淘汰盡了,你的真心現前,你的本性現前,禅宗說明心見性,教下說大開圓解,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。即身成佛,不是假的,你有沒有看見過?或許見到過,你不認識他,當面錯過。
你要遇到一個老太太,手上拿著念珠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你跟她講話她對你笑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回答你,你問她什麼都是阿彌陀佛。你贊歎她,阿彌陀佛,你罵她,她阿彌陀佛,她什麼都是阿彌陀佛。那是什麼?那是用真心。那個人說不定她到理一心不亂了,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實報土上上品往生。我們看到不認識,說這個老太婆,你看白癡,問她什麼都不懂,問她什麼都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還得了!念念阿彌陀佛,沒有離開阿彌陀佛,這叫保任,她真的把阿彌陀佛保住了。任運自持,心心不異,前心是阿彌陀佛,後面心還是阿彌陀佛,念念相續的全是阿彌陀佛。我們能做到嗎?能跟她比嗎?
任運是自然,自然而然,沒有一絲毫勉強,她的佛號一句接一句,一個雜念都沒有,什麼環境都是清淨法界。心淨則佛土淨,你在鬧市裏面,老太婆在鬧市裏頭,你看到往來的人川流不息,她在淨土,她一點沒有受到幹擾,這是什麼?她功夫成片了。功夫成片就有這麼好的境界出現,何況一心不亂!由此可知,我們修學要選擇環境嗎?要。選擇環境對誰?初學的,那個心亂成一團的,對他需要選擇。對功夫真正得力的,到這個程度的,不要選擇環境了,爲什麼?他在任何一個境界裏頭他都是在極樂世界;六道裏頭,無論他到哪一道,他還是住極樂世界。然後我們就恍然大悟,極樂世界這些佛菩薩應化到六道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他自己本身確實住極樂世界,如如不動。我們凡夫看不到,真正有功夫的人看到,什麼樣功夫?與他同等境界的人看到了,不是同等境界人看不到。
所以念老末後結的這個四句,對我們初學的人說非常重要。「恭慎保持」這四個字怎麼講法?我們怎麼學法?「自然敬肅,從容中道,心心不異,任運自持」。這個好,我們真的要把它做到!這個四句要記住,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、用在工作當中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。你恭慎保持什麼?就保持這一句阿彌陀佛,你的信心、你的願心、你的這句佛號。如果沒有恭敬、慎重這個心你保持不住,你必須對一切恭敬。爲什麼對一切恭敬?你真聽佛的話,你真幹。佛怎麼教我的?佛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我能不能接受?如果真能接受,對佛能不恭敬嗎?第二個字是慎,慎是謹慎,就是小心,待人接物認真負責。有這兩個態度,恭敬的態度、謹慎的態度,你才能保持,保持你的信、願、持名。從容中道,你看自然的敬肅,養成習慣了,一點勉強都沒有,從容中道,不偏不邪就是從容中道;心心不異,前念後念全是阿彌陀佛;任運自持你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,你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,你不是假的極樂世界菩薩,你是真的,你肯定去。你現在在這個世間做如是的示現,那就是威儀有則,把《還源觀》上的四德做出來,教化衆生。你不必說一句話,你是在示現,你是在表法。會看的人看到了,不會看的,這個印象也印在阿賴耶識裏頭,但是他不覺悟。會看的他覺悟了:學佛要這樣學法,求往生要這種求法。像這種求法,真的,善導大師說的話對了,「萬修萬人去」,沒有一個漏掉的,無比的殊勝!恭慎保持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