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四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一叁四集)  2012/1/12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3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二十六頁倒數第四行:

  『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』。這一段經文最重要的是說明極樂世界怎麼來的。我們從這個說明裏面就能看得出來,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。因爲宗教也有教育,宗教最重要的是要有個造物主、有個上帝,佛教沒有,這是根本上不相同的。我們在這裏看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不是造物主,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,說得非常合情合理。他的一個願心,可以用現在的話說,全宇宙所有佛國土裏面六道衆生,六道很苦,如何幫助這些衆生離苦得樂。佛知道。苦從哪裏來的?苦從迷惑裏頭來的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,這叫迷。迷了的時候肯定用自己的意思來看問題、想問題,然後用言語行動去表現出來,這個在佛法叫造業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換句話說,多少事情我們看錯了、想錯了,看錯了、想錯了,付諸于行動,哪有不錯的道理!錯誤就是造業。業有善惡,善業,與性德相應的,沒見性,這個善業所感的是福報、善報,惡業所感到的是惡報,這是因果的定律。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,總出不了六道輪回,這叫凡夫,無量劫在輪回裏頭苦不堪言。在輪回當中肯定惡多善少,換句話說,就肯定了六道的衆生苦多樂少。

 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?一定要覺悟,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的思想正確,沒有錯誤,我們的行爲也沒有錯誤,就能超越六道。佛知道,佛是徹底覺悟的人。所以佛法是個學校。極樂世界是學校,極樂世界沒有國王、沒有上帝,極樂世界沒有像我們現在的社會各行各業、士農工商,極樂世界沒有。極樂世界只有兩種人,很不可思議,有佛、有菩薩,佛是老師,菩薩是學生。所以徹頭徹尾它是個學校。十方世界所有衆生,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在那邊身分統統是菩薩身分,學生的身分,老師每天上課,而且沒有中斷的。這個我們能夠理解,爲什麼?每一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!它有進來的,像招生一樣,它有進來的,天天有畢業的,畢業的就離開了。畢業是什麼程度?到十方世界去作佛去了,去教化衆生。所以它這裏有來上學的,有畢業的。佛、菩薩、阿羅漢這是學位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佛不是一個,畢業了全都是佛,跟阿彌陀佛地位完全平等。佛是最高的學位,叫佛陀,相當于現在學校的博士學位;菩薩是第二個學位,碩士學位;阿羅漢是第叁個學位,學士學位。這叁個是學位的名稱,每一個人都要經曆的。怎樣才能把這個學位拿到?第一個是德行,就是道德行爲,第二個是智慧,這兩樣東西就可以拿到學位。

  斷煩惱,煩惱是障礙,障礙我們的自性,障礙我們的智慧。大乘佛法告訴我們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都不在外面,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有的,這個在外面求不到。向外求的是知識,從內心裏面現出來的是智慧。孔夫子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是智慧。你學習聖人的東西,你把聖人教導給你的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心情非常快樂,這個快樂不是從外來的,是從內心裏頭流出來的,這叫喜悅。喜悅跟快樂不一樣,快樂是外頭來的,「有朋自遠方來」,好朋友來,這很快樂,喜悅是從內心流出來的,內心流出來是真的,內心裏頭只有喜悅,沒有煩惱。說內心裏頭流出來煩惱,這是錯誤的,流出來喜悅這是正常的。這就是迷悟的關系,覺悟了,內心流出來的全是喜悅。所以佛法講,贊歎菩薩法喜充滿、常生歡喜心。他那個歡喜是什麼?歡喜從覺悟出來的,是自性,自性裏頭本有的,本來就是一團和悅。煩惱迷失了自性,把喜悅變成煩惱,覺悟之後煩惱就變成喜悅。諺語有所謂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如果這個喜悅是從內心發出來的,這個人多快樂,這個人多幸福!這種幸福,與外面不相幹,與地位、與財富、與貧富貴賤毫不相幹。

  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所示現的,他出生在印度,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方式是乞食,我們中國人叫要飯,中國人叫乞丐、叫化子,外面去討飯吃,他采取這樣的生活,一生過這樣的生活。叁十歲開悟,就開始教學,七十九歲過世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。學生,他完全開放的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,也不分宗教信仰,只要你肯跟他學,他就會熱心教你,不收學費,教一輩子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職業教師,是教師當中的榜樣、模範,非常認真負責。他所教的東西內容非常廣大,各方面的知識他全有,包括今天的高科技。今天最新的量子力學,這經上有,最近叁十年才發現,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就講到了,比他們講得還透徹、講得還圓滿,真的是大學問!你全通達明了了,你才能解決問題。我們深入之後不能不佩服他。他的身分,用現在的話說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,他本人一生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。學生多!有出家一生跟他的,在家跟他學的就更多。

  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他那是辦個學校。學校怎麼辦的?他也有老師。在家的時候他是國王,釋迦牟尼佛在家的時候是王子,十九歲舍棄了王位繼承權,他出家去修道去了。阿彌陀佛在家的時候他是國王,聽世間自在王佛說法,他覺悟了,王位放棄,跟著世間自在王出家。他的慈悲心切,看到苦難衆生,想到怎樣救拔他們。而且救,救得徹底,要幫助這些人成佛。換句話說,他建一個學校,到這個學校來,你在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拿到佛陀的學位,跟他一樣,而且保證你拿到,這個太不容易了。那要建立這個學校,希望這個學校能做到盡善盡美,向老師請教。老師有高度智慧,老師沒有跟他講你要怎麼做法,老師用他的神力把十方所有諸佛的剎土完全示現在他的面前,讓他自己去看,你自己去選擇。

  你看經文第一段「觀察」,觀察一切諸佛剎土,仔細的看,很用心的看,哪些地方值得采取的記下來,將來我這個學校我這都有,有些負面、有缺陷的,這個要改進,這個不能要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裏頭的精華,只取精華,不取糟粕。十方諸佛剎土有好,它也有缺點,他要取的,取精華,淘汰這些糟粕。所以他的道場,這個學校建立出來之後就是極樂世界,超過一切諸佛剎土。爲什麼?它是一切諸佛剎土精華的結晶。這個非常合乎邏輯,不是在家裏憑空想象、憑空發願。他的四十八願從哪裏來的?就從這來的。我們這就明白了,是從實際環境反應而得來的,舍人之短,取人之長。選擇之後,他真幹,選擇之後不幹,不能成就。這段經文講「勤修」,他真幹。經文上四句,「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」。他真幹,而且時間真長,五劫是時間,劫是很長很長的一個大時間,時間單位,五劫!我們現在看到後面這一段,真幹了。

  「魏譯雲:具足五劫,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」。他在那裏建立極樂世界,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,這就是從前面說的二百一十億的佛國土,哪些人家好的地方我們采取,不好的地方我們不要。這是唐譯的,唐譯的這裏就說出來了。這是五種原譯本,魏譯的是康僧铠的本子。「唐譯雲:于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」,莊嚴的、清淨的他都要,違背這個的他不要,這是「悉皆攝受」。「既攝受已,滿足五劫,思惟修習」,那就是五劫的時間他到處考察,他統統落實在他自己的校園裏頭。宋譯的本子這一段是這麼說的,「宋譯雲:往一靜處,獨坐思惟,修習功德,莊嚴佛剎。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」。這幾種說法,古大德有不同的解釋,每個人解釋都有道理,所以全都抄在後面。

  我們看後面這個批注總有叁段,就是有叁種不同的解釋。第一段,「淨影、憬興諸師」,這是唐朝時候人。「並以五劫爲發願後之修行時」,經上說的這五劫,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之前還是四十八願之後?這幾位法師認爲是發願之後,先發願,後修行。「《淨影疏》雲:依願起行」,先發願,後修行。修行這兩個字,修是修正,行是行爲,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叫做修行。這些名詞術語的意思要懂。現在的人都弄錯了,什麼叫修行?敲著木魚念經叫修行,錯了,那是形式,不是實質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佛教導你的你有沒有落實?與老師教的相違背,那就是錯誤的,你沒修。一入佛門,佛教你修十善業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行,我們做到沒有?做到叫修行,沒有做到,那不是修行。言語,佛教導我們不妄語、不兩舌,我們有沒有做到?意業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得真幹,真幹才叫修行。

  早晚課什麼意思?早課讀誦經本提醒自己,我這一天的思想言行要跟經上講的相應,每天早晨起來提醒自己。晚課是反省,我今天一天有沒有遵守老師的教誨?老師教我做的我做了沒有?老師說不能做的我犯了沒有?拿這個標准來改過自新,這是真修,否則你就全都錯了。世尊一生教學,天天給人上課,經上沒有說哪一天放假,他沒有假日。一個人找他,他講,十個人找他,也講,不論人數多少,有問必答,這在經典上我們能看到。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現在很多人搞錯了,每天要念經,念給佛菩薩聽,佛菩薩就高興,哪有這種道理!念經是自己學習,你真幹,佛菩薩歡喜;你念給他聽,他會生氣,他講的,要你念給他聽?完全是自己學習,千萬別搞錯了。

  《淨影疏》,淨影是慧遠法師,是隋朝時候的人,「依願起行」。願就是我們今天講人的志向,你這一生想達到什麼樣的願望,有方向、有目標,你一定有成就。人要是沒有志,就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,他一生什麼都不能成就,就空過了,那很可惜。又說「故彼法藏于一身中,在彼佛所」,彼佛是他的老師,世間自在王佛。「五劫修行」,這麼長的時間跟在老師的身邊。「又《略箋》」,這是批注的名字。「斯乃修行之時也。蓋五劫之間,思惟勵修」,這個勵是勉勵,「修成滿所願之行」,滿他自己的願望。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