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其既發願,不可無行」,你既然發了願,你一定要做到。「上皆明五劫爲發願後修行時。」這就是第一種說法。
第二種,「明」是說明,「此爲發願時」,是發願時候的修行。前面是發願之後的修行,先發願,後修行,這是發願之時。「《合贊》雲」,《合贊》是日本人寫的,《無量壽經》的批注。這些日本人全都是隋唐時候在中國留學,多半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,所以很難得,回到日本之後就建立日本的淨土宗。日本淨土宗在日本是很鼎盛的一個宗派,法緣非常殊勝,學習的人非常多。他說「五劫者,發願思惟之時節」,也就是說,這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他去考察、他去觀摩、他去學習,用了多長的時間?五劫的時間。這個話也能講得通。
「望西亦以爲發願時」,望西大師也是日本的一代祖師。「《會疏》雲:蓋夫菩薩建立淨土,猶如良匠建大城。先沈思圖畫之。五劫思惟,如圖畫之」。這五劫的時間一面考察,一面在構思、在設計,這個想法、看法也不能算錯誤。「《甄解》亦同此說。蓋諸家均據《魏譯》,上說正與《魏譯》相符。」在日本《無量壽經》的中文譯本,流通最廣的就是《魏譯》的,魏是叁國時代的曹魏,康僧铠。康僧铠不是中國人,是西域人,那個時候,就是現在的新疆一帶,這也是一位高僧大德。在各種譯本當中,康僧铠的譯本是譯得非常好,所以大家都很喜歡。日本的淨土宗,所依的《無量壽經》統統都是依這個本子,其它的四種譯本很少有人學,全都學這個本子。所以這一段的說法跟《魏譯》相符,《魏譯》有這個意思。
第叁種,「嘉祥師雲:于五劫中,修行發願也。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,兩者並舉」,認爲是同時的,學習跟修行同時進行的。「但以發願爲趣,此正與《宋譯》相契」,宋譯本裏頭有這個意思。「《宋譯》中先曰:思惟修習。後曰: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」。嘉祥師是唐朝時候人。「故知五劫之中,以清淨行,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,經曆五劫,大願方成」。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,先後差距很大,今年發一願,說不定過二、叁年再發第二個願。所以四十八願的完成是五劫的時間,也就是隨著他考察、隨著他來構思逐漸逐漸完成的,不是一次完成的。這個說法也非常合理,叫合情、合法、合理。這個說法跟我們現在的會集本,會集本采取這個說法。
「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。本經中于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之後,方曰所攝佛國超過于彼」,阿彌陀佛建立這個佛國,超過其它諸佛的剎土。這個說法「正契于嘉祥師之說。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也。」這種說法非常合乎人情、合乎邏輯。所以極樂世界絕對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象,不是的,是非常謹慎、非常認真,處處去考察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經過五劫的時間,極樂世界才成就。所以下面,這最後的一段,「圓滿」:
【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。功德莊嚴之事。明了通達。如一佛剎。】
這批注裏頭說,「俱胝」是數字的單位,古印度的,合我們中國是「千萬」。一個千萬,梵文裏稱一俱胝,『二十一俱胝』,二十一個千萬,就是二百一十億。「法藏比丘,于五劫中」,這一句你看,「二百一十億佛國,種種奇妙功德、殊勝莊嚴,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,悉皆明了通達如一佛剎」,他全搞清楚了。這裏頭一定要注意到善惡粗妙,善惡是因,粗妙是果,善因善果,惡的因,這個世界就粗;善的因,這個世界就妙。這個道理佛經上講得很透徹,現在量子力學家才發現,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,佛把這個最初的原因給我們說出來。整個宇宙從哪來的?這是哲學上的問題、科學上的問題,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。不過現在愈來愈接近,什麼叫物質,這搞清楚了。
德國的普朗克,愛因斯坦的老師,一生研究這個問題,物質到底是什麼。根據他們研究觀察,用精密儀器去觀察,世界上沒有物質現象,物質是假的。物質從哪裏來的?物質從意念來的,就是從思想來的,被他們發現了。思想從哪裏來的?現在科學家用了個比喻,它沒有原因,突然蹦出來的,但是馬上就消失掉。這佛經上有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《楞嚴經》上佛說的。但是佛經上知道它從哪來,它從業相來的,阿賴耶的業相。阿賴耶的業相從哪裏來?從真性,就是真心裏頭來的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識是妄心,心是真心,真心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。哲學裏頭找這個本體,一直到現在沒找到。
我們中國老祖宗說本性,這本體就是本性,本性本善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個善是贊歎的詞,就是大圓滿,本性一切都具足,沒有一點欠缺,是這個意思。但是我們中國的老祖宗講,沒有佛講得這麼詳細、講得這麼具體。所以用佛經來解釋老祖宗的東西,讓我們對老祖宗不能不佩服。這也是湯恩比所說的,中國古人心量很大,能夠包容異族文化,就是指的佛教,佛教是印度文化,中國人居然采納了。他說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,我們拿佛經來解釋老祖宗的東西,像人性本善,真的,我們就能把這個人性提升到跟佛家講的佛性、法性一個境界,把它提升到這麼高,這是真正宇宙萬有的本體。
爲什麼科學跟哲學找不到?科學跟哲學都要用思考,思考一定要有對象,沒有對象就找不到。本性、本體它沒有現象,它不是物質,不是物質,你的前五識緣不到它,眼看不見,耳朵聽不到,鼻嗅不到,舌嘗不到,身體接觸不到,它不是物質環境,你對它一點辦法沒有。那心理呢?第六意識的分別心,第七的執著心,它不是心理現象,不但它不是物質現象,它也不是心理現象,所以這第六、第七識對它也沒有辦法。它還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阿賴耶都沒辦法,找不到它。也就是說,整個妄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對它統統不起作用,這就是你沒有辦法緣到的。所以照大乘經來說,科學再往前面發展,差不多快到極限了,它能夠緣到阿賴耶的業相就爲止了,再就不能,沒有法子緣了。要怎麼樣才知道?大乘教裏說,這樁事情「唯證方知」。怎麼證?證叫你放下,不能用思考,不能起心動念,不能分別,不能執著,你就見到了,妙在此地!佛是怎麼見到的?佛就用這個方法見到的。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大定,這是自性本定,你就見到了。它在哪裏?它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,它確實有。但是它沒有叁種現象,物質、精神、自然現象全沒有,所以你用再精密的儀器也沒有辦法,你也看不到它,這就是極限。你放下,不用這些東西的時候,你就見到了。
佛家沒有用這些科學儀器,他完全用禅定,在禅定當中的境界,時空維次都沒有了。時空維次從哪來的?空間維次全都是從分別執著裏頭來的,人要不分別不執著,空間維次就沒有了,不但空間維次沒有了,空間跟時間都沒有了。空間沒有了就是距離沒有了;時間沒有了,前後沒有了,無量劫之前就在眼前,無量劫之後也在眼前,這都屬于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。所以愛因斯坦說,宗教裏面跟科學最接近的是佛教。所以我有理由相信,二、叁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。佛教裏頭沒有神,但是佛教承認有神,神也是我們衆生之一,大家差不多就是,也許福報比我們大一點,智慧比我們高一點,他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沒有搞清楚,他是另一個維次空間的衆生。這是科學家,真的他們發現,宇宙之間有不同維次空間,而且證明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。如果從理論上講,不同維次空間應該是無量的。這個說法有道理,因爲空間維次是我們的分別執著産生出來的,分別執著無量無邊,因無量,當然果也無量。
所以在此地,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善惡。近代科學家特別強調念力,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。而佛在大小乘經上都告訴我們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實際上製心一處那就是禅定,禅定是把意念集中在一點,它能夠突破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境界,而且現在我們相信了。佛講的,實在講我們半信半疑,佛講物質現象是從意念裏頭變現出來的,這是佛經上講的,我們學了幾十年,但是我們對這個問題半信半疑。佛說的不能不信,但是念頭怎麼會産生物質?這個問題不能解決,總有疑問。到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,物質確實是從念頭産生的,我們就相信了。爲什麼?現在科學家是用精密儀器觀察,有數學理論依據,佛是叁千年前說的,兩個居然相應,居然說同一樁事情,這不能不相信。科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,這是大問題!
那物質現象究竟是什麼?經典上記載的是佛問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要用我們現在學校裏面這個地位來稱呼他的話,他是心理學家,法相唯識是佛教的心理學,這個菩薩是專攻心理學的。所以佛就問他,「心有所念」,我們凡夫起個念頭,佛問得很有趣味,這一個念頭裏頭有幾念?這個念頭分析有多少個細念,微細的念頭,去分析它;有幾相?相是物質現象;有幾識?識是精神現象。這一念裏頭有幾念、有幾相、有幾識?這是我們無法問到的,我們哪裏知道有這些事情。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,「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」。不得了!百千是十萬,叁十二億乘十萬,叁百二十兆,一彈指裏頭有叁百二十兆個細念,這微細的念頭。如果我現在用秒做單位,這一秒鍾能彈幾次?我相信比我彈得快的有,至少可以彈五次,再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。這一念多長的時間?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個速度我們怎麼會知道!這是一念,一念裏面有物質現象。所以彌勒菩薩說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質現象,就是答複釋迦牟尼佛有幾相,物質現象;「形皆有識」,識是什麼?就是受想行識。受就是它有感受,這個物質現象它有感受;想,它有分別;行,它有相續,就是它有相續的相,它的想一個一個接著不中斷;識就是阿賴耶,它裏頭等于像一個數據庫一樣,是個信息的數據庫。
這個東西也被科學發現了,科學稱這個是全息信息。再小的物質裏頭它有多少信息?整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