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「其既发愿,不可无行」,你既然发了愿,你一定要做到。「上皆明五劫为发愿后修行时。」这就是第一种说法。

  第二种,「明」是说明,「此为发愿时」,是发愿时候的修行。前面是发愿之后的修行,先发愿,后修行,这是发愿之时。「《合赞》云」,《合赞》是日本人写的,《无量寿经》的批注。这些日本人全都是隋唐时候在中国留学,多半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,所以很难得,回到日本之后就建立日本的净土宗。日本净土宗在日本是很鼎盛的一个宗派,法缘非常殊胜,学习的人非常多。他说「五劫者,发愿思惟之时节」,也就是说,这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他去考察、他去观摩、他去学习,用了多长的时间?五劫的时间。这个话也能讲得通。

  「望西亦以为发愿时」,望西大师也是日本的一代祖师。「《会疏》云:盖夫菩萨建立净土,犹如良匠建大城。先沉思图画之。五劫思惟,如图画之」。这五劫的时间一面考察,一面在构思、在设计,这个想法、看法也不能算错误。「《甄解》亦同此说。盖诸家均据《魏译》,上说正与《魏译》相符。」在日本《无量寿经》的中文译本,流通最广的就是《魏译》的,魏是三国时代的曹魏,康僧铠。康僧铠不是中国人,是西域人,那个时候,就是现在的新疆一带,这也是一位高僧大德。在各种译本当中,康僧铠的译本是译得非常好,所以大家都很喜欢。日本的净土宗,所依的《无量寿经》统统都是依这个本子,其它的四种译本很少有人学,全都学这个本子。所以这一段的说法跟《魏译》相符,《魏译》有这个意思。

  第三种,「嘉祥师云:于五劫中,修行发愿也。此则双举修行与发愿,两者并举」,认为是同时的,学习跟修行同时进行的。「但以发愿为趣,此正与《宋译》相契」,宋译本里头有这个意思。「《宋译》中先曰:思惟修习。后曰:发大誓愿,经于五劫」。嘉祥师是唐朝时候人。「故知五劫之中,以清净行,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,经历五劫,大愿方成」。所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,先后差距很大,今年发一愿,说不定过二、三年再发第二个愿。所以四十八愿的完成是五劫的时间,也就是随着他考察、随着他来构思逐渐逐渐完成的,不是一次完成的。这个说法也非常合理,叫合情、合法、合理。这个说法跟我们现在的会集本,会集本采取这个说法。

  「此亦正与今之会本相契。本经中于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之后,方曰所摄佛国超过于彼」,阿弥陀佛建立这个佛国,超过其它诸佛的剎土。这个说法「正契于嘉祥师之说。故此五劫乃修行发愿时也。」这种说法非常合乎人情、合乎逻辑。所以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阿弥陀佛凭空想象,不是的,是非常谨慎、非常认真,处处去考察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,经过五劫的时间,极乐世界才成就。所以下面,这最后的一段,「圆满」:

  【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。功德庄严之事。明了通达。如一佛剎。】

  这批注里头说,「俱胝」是数字的单位,古印度的,合我们中国是「千万」。一个千万,梵文里称一俱胝,『二十一俱胝』,二十一个千万,就是二百一十亿。「法藏比丘,于五劫中」,这一句你看,「二百一十亿佛国,种种奇妙功德、殊胜庄严,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,悉皆明了通达如一佛剎」,他全搞清楚了。这里头一定要注意到善恶粗妙,善恶是因,粗妙是果,善因善果,恶的因,这个世界就粗;善的因,这个世界就妙。这个道理佛经上讲得很透彻,现在量子力学家才发现,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,佛把这个最初的原因给我们说出来。整个宇宙从哪来的?这是哲学上的问题、科学上的问题,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。不过现在愈来愈接近,什么叫物质,这搞清楚了。

  德国的普朗克,爱因斯坦的老师,一生研究这个问题,物质到底是什么。根据他们研究观察,用精密仪器去观察,世界上没有物质现象,物质是假的。物质从哪里来的?物质从意念来的,就是从思想来的,被他们发现了。思想从哪里来的?现在科学家用了个比喻,它没有原因,突然蹦出来的,但是马上就消失掉。这佛经上有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《楞严经》上佛说的。但是佛经上知道它从哪来,它从业相来的,阿赖耶的业相。阿赖耶的业相从哪里来?从真性,就是真心里头来的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识是妄心,心是真心,真心才是宇宙万有的本体。哲学里头找这个本体,一直到现在没找到。

  我们中国老祖宗说本性,这本体就是本性,本性本善。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,这个善是赞叹的词,就是大圆满,本性一切都具足,没有一点欠缺,是这个意思。但是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讲,没有佛讲得这么详细、讲得这么具体。所以用佛经来解释老祖宗的东西,让我们对老祖宗不能不佩服。这也是汤恩比所说的,中国古人心量很大,能够包容异族文化,就是指的佛教,佛教是印度文化,中国人居然采纳了。他说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,我们拿佛经来解释老祖宗的东西,像人性本善,真的,我们就能把这个人性提升到跟佛家讲的佛性、法性一个境界,把它提升到这么高,这是真正宇宙万有的本体。

  为什么科学跟哲学找不到?科学跟哲学都要用思考,思考一定要有对象,没有对象就找不到。本性、本体它没有现象,它不是物质,不是物质,你的前五识缘不到它,眼看不见,耳朵听不到,鼻嗅不到,舌尝不到,身体接触不到,它不是物质环境,你对它一点办法没有。那心理呢?第六意识的分别心,第七的执着心,它不是心理现象,不但它不是物质现象,它也不是心理现象,所以这第六、第七识对它也没有办法。它还不是自然现象,所以阿赖耶都没办法,找不到它。也就是说,整个妄心,八识五十一心所对它统统不起作用,这就是你没有办法缘到的。所以照大乘经来说,科学再往前面发展,差不多快到极限了,它能够缘到阿赖耶的业相就为止了,再就不能,没有法子缘了。要怎么样才知道?大乘教里说,这桩事情「唯证方知」。怎么证?证叫你放下,不能用思考,不能起心动念,不能分别,不能执着,你就见到了,妙在此地!佛是怎么见到的?佛就用这个方法见到的。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这叫大定,这是自性本定,你就见到了。它在哪里?它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,它确实有。但是它没有三种现象,物质、精神、自然现象全没有,所以你用再精密的仪器也没有办法,你也看不到它,这就是极限。你放下,不用这些东西的时候,你就见到了。

  佛家没有用这些科学仪器,他完全用禅定,在禅定当中的境界,时空维次都没有了。时空维次从哪来的?空间维次全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来的,人要不分别不执着,空间维次就没有了,不但空间维次没有了,空间跟时间都没有了。空间没有了就是距离没有了;时间没有了,前后没有了,无量劫之前就在眼前,无量劫之后也在眼前,这都属于高等科学、高等哲学。所以爱因斯坦说,宗教里面跟科学最接近的是佛教。所以我有理由相信,二、三十年之后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高等科学、高等哲学。佛教里头没有神,但是佛教承认有神,神也是我们众生之一,大家差不多就是,也许福报比我们大一点,智慧比我们高一点,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没有搞清楚,他是另一个维次空间的众生。这是科学家,真的他们发现,宇宙之间有不同维次空间,而且证明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。如果从理论上讲,不同维次空间应该是无量的。这个说法有道理,因为空间维次是我们的分别执着产生出来的,分别执着无量无边,因无量,当然果也无量。

  所以在此地,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善恶。近代科学家特别强调念力,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。而佛在大小乘经上都告诉我们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实际上制心一处那就是禅定,禅定是把意念集中在一点,它能够突破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境界,而且现在我们相信了。佛讲的,实在讲我们半信半疑,佛讲物质现象是从意念里头变现出来的,这是佛经上讲的,我们学了几十年,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半信半疑。佛说的不能不信,但是念头怎么会产生物质?这个问题不能解决,总有疑问。到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,物质确实是从念头产生的,我们就相信了。为什么?现在科学家是用精密仪器观察,有数学理论依据,佛是三千年前说的,两个居然相应,居然说同一桩事情,这不能不相信。科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,这是大问题!

  那物质现象究竟是什么?经典上记载的是佛问弥勒菩萨。弥勒菩萨要用我们现在学校里面这个地位来称呼他的话,他是心理学家,法相唯识是佛教的心理学,这个菩萨是专攻心理学的。所以佛就问他,「心有所念」,我们凡夫起个念头,佛问得很有趣味,这一个念头里头有几念?这个念头分析有多少个细念,微细的念头,去分析它;有几相?相是物质现象;有几识?识是精神现象。这一念里头有几念、有几相、有几识?这是我们无法问到的,我们哪里知道有这些事情。弥勒菩萨回答一弹指,「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」。不得了!百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乘十万,三百二十兆,一弹指里头有三百二十兆个细念,这微细的念头。如果我现在用秒做单位,这一秒钟能弹几次?我相信比我弹得快的有,至少可以弹五次,再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。这一念多长的时间?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这个速度我们怎么会知道!这是一念,一念里面有物质现象。所以弥勒菩萨说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质现象,就是答复释迦牟尼佛有几相,物质现象;「形皆有识」,识是什么?就是受想行识。受就是它有感受,这个物质现象它有感受;想,它有分别;行,它有相续,就是它有相续的相,它的想一个一个接着不中断;识就是阿赖耶,它里头等于像一个数据库一样,是个信息的数据库。

  这个东西也被科学发现了,科学称这个是全息信息。再小的物质里头它有多少信息?整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