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三四集)  2012/1/12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34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四百二十六页倒数第四行:

  『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』。这一段经文最重要的是说明极乐世界怎么来的。我们从这个说明里面就能看得出来,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。因为宗教也有教育,宗教最重要的是要有个造物主、有个上帝,佛教没有,这是根本上不相同的。我们在这里看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不是造物主,极乐世界怎么成就的,说得非常合情合理。他的一个愿心,可以用现在的话说,全宇宙所有佛国土里面六道众生,六道很苦,如何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。佛知道。苦从哪里来的?苦从迷惑里头来的,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,这叫迷。迷了的时候肯定用自己的意思来看问题、想问题,然后用言语行动去表现出来,这个在佛法叫造业,不了解事实真相。换句话说,多少事情我们看错了、想错了,看错了、想错了,付诸于行动,哪有不错的道理!错误就是造业。业有善恶,善业,与性德相应的,没见性,这个善业所感的是福报、善报,恶业所感到的是恶报,这是因果的定律。善因善果、恶因恶报,总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叫凡夫,无量劫在轮回里头苦不堪言。在轮回当中肯定恶多善少,换句话说,就肯定了六道的众生苦多乐少。

 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?一定要觉悟,把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们的思想正确,没有错误,我们的行为也没有错误,就能超越六道。佛知道,佛是彻底觉悟的人。所以佛法是个学校。极乐世界是学校,极乐世界没有国王、没有上帝,极乐世界没有像我们现在的社会各行各业、士农工商,极乐世界没有。极乐世界只有两种人,很不可思议,有佛、有菩萨,佛是老师,菩萨是学生。所以彻头彻尾它是个学校。十方世界所有众生,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,在那边身分统统是菩萨身分,学生的身分,老师每天上课,而且没有中断的。这个我们能够理解,为什么?每一天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多少!它有进来的,像招生一样,它有进来的,天天有毕业的,毕业的就离开了。毕业是什么程度?到十方世界去作佛去了,去教化众生。所以它这里有来上学的,有毕业的。佛、菩萨、阿罗汉这是学位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佛不是一个,毕业了全都是佛,跟阿弥陀佛地位完全平等。佛是最高的学位,叫佛陀,相当于现在学校的博士学位;菩萨是第二个学位,硕士学位;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,学士学位。这三个是学位的名称,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。怎样才能把这个学位拿到?第一个是德行,就是道德行为,第二个是智慧,这两样东西就可以拿到学位。

  断烦恼,烦恼是障碍,障碍我们的自性,障碍我们的智慧。大乘佛法告诉我们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都不在外面,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这个在外面求不到。向外求的是知识,从内心里面现出来的是智慧。孔夫子说的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是智慧。你学习圣人的东西,你把圣人教导给你的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你心情非常快乐,这个快乐不是从外来的,是从内心里头流出来的,这叫喜悦。喜悦跟快乐不一样,快乐是外头来的,「有朋自远方来」,好朋友来,这很快乐,喜悦是从内心流出来的,内心流出来是真的,内心里头只有喜悦,没有烦恼。说内心里头流出来烦恼,这是错误的,流出来喜悦这是正常的。这就是迷悟的关系,觉悟了,内心流出来的全是喜悦。所以佛法讲,赞叹菩萨法喜充满、常生欢喜心。他那个欢喜是什么?欢喜从觉悟出来的,是自性,自性里头本有的,本来就是一团和悦。烦恼迷失了自性,把喜悦变成烦恼,觉悟之后烦恼就变成喜悦。谚语有所谓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如果这个喜悦是从内心发出来的,这个人多快乐,这个人多幸福!这种幸福,与外面不相干,与地位、与财富、与贫富贵贱毫不相干。

 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,他出生在印度,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方式是乞食,我们中国人叫要饭,中国人叫乞丐、叫化子,外面去讨饭吃,他采取这样的生活,一生过这样的生活。三十岁开悟,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过世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。学生,他完全开放的,不分国家、不分族群,也不分宗教信仰,只要你肯跟他学,他就会热心教你,不收学费,教一辈子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他是职业教师,是教师当中的榜样、模范,非常认真负责。他所教的东西内容非常广大,各方面的知识他全有,包括今天的高科技。今天最新的量子力学,这经上有,最近三十年才发现,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讲到了,比他们讲得还透彻、讲得还圆满,真的是大学问!你全通达明了了,你才能解决问题。我们深入之后不能不佩服他。他的身分,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,他本人一生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。学生多!有出家一生跟他的,在家跟他学的就更多。

  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他那是办个学校。学校怎么办的?他也有老师。在家的时候他是国王,释迦牟尼佛在家的时候是王子,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继承权,他出家去修道去了。阿弥陀佛在家的时候他是国王,听世间自在王佛说法,他觉悟了,王位放弃,跟着世间自在王出家。他的慈悲心切,看到苦难众生,想到怎样救拔他们。而且救,救得彻底,要帮助这些人成佛。换句话说,他建一个学校,到这个学校来,你在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拿到佛陀的学位,跟他一样,而且保证你拿到,这个太不容易了。那要建立这个学校,希望这个学校能做到尽善尽美,向老师请教。老师有高度智慧,老师没有跟他讲你要怎么做法,老师用他的神力把十方所有诸佛的剎土完全示现在他的面前,让他自己去看,你自己去选择。

  你看经文第一段「观察」,观察一切诸佛剎土,仔细的看,很用心的看,哪些地方值得采取的记下来,将来我这个学校我这都有,有些负面、有缺陷的,这个要改进,这个不能要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剎土里头的精华,只取精华,不取糟粕。十方诸佛剎土有好,它也有缺点,他要取的,取精华,淘汰这些糟粕。所以他的道场,这个学校建立出来之后就是极乐世界,超过一切诸佛剎土。为什么?它是一切诸佛剎土精华的结晶。这个非常合乎逻辑,不是在家里凭空想象、凭空发愿。他的四十八愿从哪里来的?就从这来的。我们这就明白了,是从实际环境反应而得来的,舍人之短,取人之长。选择之后,他真干,选择之后不干,不能成就。这段经文讲「勤修」,他真干。经文上四句,「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」。他真干,而且时间真长,五劫是时间,劫是很长很长的一个大时间,时间单位,五劫!我们现在看到后面这一段,真干了。

  「魏译云:具足五劫,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」。他在那里建立极乐世界,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,这就是从前面说的二百一十亿的佛国土,哪些人家好的地方我们采取,不好的地方我们不要。这是唐译的,唐译的这里就说出来了。这是五种原译本,魏译的是康僧铠的本子。「唐译云:于彼二十一亿诸佛土中所有严净之事」,庄严的、清净的他都要,违背这个的他不要,这是「悉皆摄受」。「既摄受已,满足五劫,思惟修习」,那就是五劫的时间他到处考察,他统统落实在他自己的校园里头。宋译的本子这一段是这么说的,「宋译云:往一静处,独坐思惟,修习功德,庄严佛剎。发大誓愿,经于五劫」。这几种说法,古大德有不同的解释,每个人解释都有道理,所以全都抄在后面。

  我们看后面这个批注总有三段,就是有三种不同的解释。第一段,「净影、憬兴诸师」,这是唐朝时候人。「并以五劫为发愿后之修行时」,经上说的这五劫,是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之前还是四十八愿之后?这几位法师认为是发愿之后,先发愿,后修行。「《净影疏》云:依愿起行」,先发愿,后修行。修行这两个字,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。这些名词术语的意思要懂。现在的人都弄错了,什么叫修行?敲着木鱼念经叫修行,错了,那是形式,不是实质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佛教导你的你有没有落实?与老师教的相违背,那就是错误的,你没修。一入佛门,佛教你修十善业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行,我们做到没有?做到叫修行,没有做到,那不是修行。言语,佛教导我们不妄语、不两舌,我们有没有做到?意业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得真干,真干才叫修行。

  早晚课什么意思?早课读诵经本提醒自己,我这一天的思想言行要跟经上讲的相应,每天早晨起来提醒自己。晚课是反省,我今天一天有没有遵守老师的教诲?老师教我做的我做了没有?老师说不能做的我犯了没有?拿这个标准来改过自新,这是真修,否则你就全都错了。世尊一生教学,天天给人上课,经上没有说哪一天放假,他没有假日。一个人找他,他讲,十个人找他,也讲,不论人数多少,有问必答,这在经典上我们能看到。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,现在很多人搞错了,每天要念经,念给佛菩萨听,佛菩萨就高兴,哪有这种道理!念经是自己学习,你真干,佛菩萨欢喜;你念给他听,他会生气,他讲的,要你念给他听?完全是自己学习,千万别搞错了。

  《净影疏》,净影是慧远法师,是隋朝时候的人,「依愿起行」。愿就是我们今天讲人的志向,你这一生想达到什么样的愿望,有方向、有目标,你一定有成就。人要是没有志,就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,他一生什么都不能成就,就空过了,那很可惜。又说「故彼法藏于一身中,在彼佛所」,彼佛是他的老师,世间自在王佛。「五劫修行」,这么长的时间跟在老师的身边。「又《略笺》」,这是批注的名字。「斯乃修行之时也。盖五劫之间,思惟励修」,这个励是勉励,「修成满所愿之行」,满他自己的愿望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