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四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實在講拜佛是很好的方法,你看以我們尊貴的頭去禮佛的足。我這個習氣真的得力在忏雲法師那個地方半年,老法師什麼也沒教我,就叫我拜佛,規定一天八百拜,可以多,不可以少。我在那住了半年磕了十萬多個頭,降伏傲慢。每天拜佛真好,而且對身體有好處,拜佛是個運動,你看身每一個關節都運動到了,心是定的,心沒有胡思亂想,心要定,身要動,拜佛這個方法全都落實了,所以學佛的人最好的運動就是拜佛。心地清淨真得叁寶加持,對待一切人都知道尊敬,學善財童子,這個很重要。讀《華嚴經》學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對任何一個人,五十叁位善知識是代表社會上的一切大衆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。五十叁參裏面出家的只有五個人,不多,全是在家人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。在哪裏?我們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之前,你所看到的都是。所以不要以爲善財運氣好,都遇到善知識,我們運氣不好,一個都沒遇到,錯了,就是社會上所有的大衆,全都是善知識。你看善財是用什麼心態去看人?禮敬、贊歎、供養他全都有。供養他沒有什麼禮物,恭敬就是供養,禮貌就是供養,和顔悅色就是供養,讓大衆都生歡喜心,言詞都是供養,我們這才真正學到、學會,才真能夠管用。一九九八年、一九九九年,我們團結新加坡九大宗教,這東西我們都用上,所以很容易把不同宗教都團結起來,像兄弟姐妹一家人一樣。十幾年了,我們雖然不在一起,都常常記念著,我一到新加坡他們一知道馬上都聚來。至少在新加坡住一天、兩天,我們也會聚一下,在一起吃一餐飯,這感情多深厚!

  「表威容高貴,慈悲滿足之德」,所以這個驕慢對于修行人、對于做學問的人是最大的障礙。孔子所說的非常值得我們警惕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則不足觀也」。那假的不是真的,你說你有德行、你有學問、你有修持、你開悟、你證果,還有一點驕慢全是假的。爲什麼?慢是煩惱,叁個根本煩惱,下面它是第四個根本煩惱,底下還有個懷疑,有慢、有疑你怎麼能成就?佛來教我們、菩薩來教我們,這兩個東西是障礙,自己設定的障礙你怎麼能突破!疑就不能真信,我能對他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,還有一分疑惑,你就不能夠證得。你自己以爲只有百分之一的疑惑,實際上佛菩薩看你,你只有一分相信,你百分之九十九的疑惑,菩薩是這麼看;我們看的,我只有一分疑惑,我九十九分相信。菩薩看恰是跟我們相反,爲什麼?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,這才是正理,這是正道。

  下面另外一個批注,「于無量世,自無兩舌,教他不爲。得上身、頰車二相」。這個頰車就是我們講腮,獅子的腮膨脹出來很好看,那這腮大的也是富貴的相,我們人講福相,所以面方正這是有福報的相。末後一個批注,「修十善法,故得上身如師子王相」,可見得十善重要,這裏頭提十善提了好多次,十善是根。十善是初學,十善也是圓滿。成佛是什麼?十善圓滿就成佛。在小乘,十善圓滿就是阿羅漢,小乘我們知道叁千威儀,叁千威儀從哪來的?十善開出來的,十善一展開叁千威儀。所以不要小看十善,具足無量無邊的善法,都從這生的。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,也是十善展開的,比小乘更廣、更深,成佛了就是十善圓滿。我們看佛的畫像,畫像上常常畫著,畫的佛像後面有圓光,像我們那佛像後頭有圓光。有很多在圓光上面也寫了叁個字,多半是梵文,在中國邊疆用藏文的多,也有用漢文寫的,「唵阿吽」,這叁個字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,唵阿吽是身口意叁業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才曉得,十善殊勝,十善不敢輕視,原來十善圓滿了就是圓成佛道、就是妙覺如來,怎麼可以疏忽!現在學佛的人很多,這個疏忽,那學佛就沒有腳跟,怎麼修都修不成,問題都出在這裏。

  我們在最近差不多二十多年,發現到一個嚴重問題,這是讓我們走了世界很多地方,我們所看到的,在家學佛十善沒做到,出家學佛《沙彌律儀》沒做到,那就是什麼?根沒有,沒根它當然衰,它自然會沒落。再這樣子下去的話,佛法這麼好的東西,我們就擔心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掉,會有形式,變成佛學了。頂多有人研究、有人講,沒有人真正幹,佛法漸漸就滅掉了。爲什麼從前人能學,現在人不能?從前有家教、從前有根,像我這一代還沾了一點邊,這點邊就起了很大作用。我遇到這叁個老師的緣就是那點邊緣,沒有這點邊緣,這些老師不會理我的。方東美先生頂多,好,你可以到學校來旁聽,我們目的也就達到。但是都走向佛學,佛法裏頭真實利益,我們這一生得不到。所以讓我們才想到,古時候這個家學重要,儒釋道的底子都在家學裏頭完成的,而且都在很小時候完成。中國讀書的家庭所謂書香門第,都講求胎教,不是讀書的人這就疏忽,但是他們小孩從出生,他就會很認真去影響他,這都是古時候傳統還有一些影響在,我們看到的。民國二十年之後,中日戰爭爆發,中日戰爭好像二十六年爆發的,八年戰爭結束之後,中國傳統的教學沒有了,再看不到了。

  我們家鄉比較好一點,那是桐城派的基地,所以在我們家鄉農村的小孩沒有不讀書的,私塾很普遍,讀書的風氣很盛,這些基本的道理人人都懂、家家都教。那個時候社會風氣跟現在完全不一樣,兒童管教得好,像現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老人在生活當中做出來給你看,小孩學是這麼學出來的。說紮根教育,最重要的是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,不是叫他念,是父母、大人做給他看。只要在小孩的面前,言談舉止都非常端莊,那是教小孩的。讓這些嬰兒,不善的東西不能讓他看到,不善的東西不可以讓他聽到、不可以讓他接觸到,防範很嚴格。從小你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都是正面,都是善的,這樣養成的。他接觸佛法,十善業道輕而易舉,他已經養成這個習慣,所以說根深蒂固。古諺語有所謂「叁歲看八十」,叁歲紮的根,八十歲不會變。現在沒有,完全沒有了,父母不知道,我弟弟小我六歲他就完全不知道,你看就差那麼幾年,完全不知道。這個東西多難,丟掉這麼久了,再恢複也要這麼長的時間。所以我們自己心裏要明白,傳統文化這個火不能滅掉,我們把它保存不滅就好,傳一個是一個,傳兩個是兩個。要等它興旺起來,要叁、四代以後,別著急,欲速則不達,不是我們這一代能看到的。像達摩祖師把禅傳到中國,到六祖才開花結果,第六代,前面五代都是單傳,惠能大師才傳了四十叁個人,空前絕後。所以要時間,這個東西是真東西,不是假的。所以修十善法能得這個相好。

  第二十「身端直相」,端正沒有彎腰駝背,沒有這種相。這個經上講佛身,佛的身體比一般人大,經上講丈六金身,我們一聽說丈六都不敢相信,丈六金身兩個人高,哪有這種人出現?其實丈六是真的,但是古時候的尺很小,是個大個子,也不是怪異。弘一大師他有一本書《律學叁十叁種》,裏面有一篇「周尺考」。周尺一尺多長?大概是我們現在的尺,六寸多一點,那這樣一看一丈六就不算很高。大概我們現在講的,我的身高是一七0公分,大概他可以到兩公尺的樣子,應該是這樣子,比我們高一個頭,就差不多就是丈六。我們曉得印度人個子並不很高,我很多印度朋友他們個子都沒有我高,有這樣高這是身體很高大了。所以「佛身最大而直」,這是一種很健康的身相。「乃以施藥看病」,持殺盜這兩種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,能嚴持這兩種戒。喜歡布施醫藥,喜歡爲病人服務,看病是爲病人服務。「遠離憍慢所感,能令見聞之衆生止苦、得正念、修十善行」。這是他的因行,這個相好怎麼得來的,與這些有關系,統統是與五戒、十善、六波羅蜜有關系。佛在因地生生世世真修!所以一般大衆看到佛菩薩的心行,都能叫人生尊重心、仰慕的心、感恩的心,進一步向他學習,這也是佛攝受衆生的方法,是以德行攝受。

  佛從來不宣傳,絕不對人說,我自己有德行、有學問,佛不說,佛非常謙虛,所以佛門不招生。古時候儒家也不招生,招生那還得了,那自己以老師身分出現,我有能力教你。從前老師不敢講,我沒有德行,我沒有學問,我不敢做老師,來的是什麼?是你自己來的,不是招來的。所以現在招生,在古時候沒人敢。那這麼好的老師沒人知道怎麼辦?學生歌頌,佛門這些贊、偈都是贊佛的,唱出來讓別人聽,這個地方有這麼好的一個人,我們來看看、來親近親近,是這麼來的。你自己來,我沒找你來,用這種善巧方便。所以學生到四處去度這些有緣人,對佛贊歎,他們曉得都來了。

  從前寺院庵堂一定有旗杆,不是升國旗的,是什麼?發送信號的。講經挂幢,圓形的幢,旗杆上挂幢,今天寺廟有講經,喜歡聽經的人自然就來,不招生、不打廣告。今天有法會挂幡,扁的是幡,今天有法會,是這樣子邀集大衆,都是你自動來的。決定不能個別通知,沒有,那是什麼?那攀緣,這叫隨緣不攀緣。不能讓人不知道,也不能去拉信徒,這是什麼?謙虛沒有一絲毫傲慢。我講得不好、修得不好,你來聽了,聽得不滿意不能怪我,你自己來的,我沒邀你來,所以這種做法妙極了。我們都要曉得這些用意,絕不攀緣,佛永遠教我們隨緣不攀緣,隨緣自在,你做什麼事情得心應手,因爲什麼?他一切緣具足了。攀緣自己操心,還未必能做得好,隨緣一定做得很圓滿。時間到了,過得這麼快,好,我們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