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四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实在讲拜佛是很好的方法,你看以我们尊贵的头去礼佛的足。我这个习气真的得力在忏云法师那个地方半年,老法师什么也没教我,就叫我拜佛,规定一天八百拜,可以多,不可以少。我在那住了半年磕了十万多个头,降伏傲慢。每天拜佛真好,而且对身体有好处,拜佛是个运动,你看身每一个关节都运动到了,心是定的,心没有胡思乱想,心要定,身要动,拜佛这个方法全都落实了,所以学佛的人最好的运动就是拜佛。心地清净真得三宝加持,对待一切人都知道尊敬,学善财童子,这个很重要。读《华严经》学善财童子,善财童子对任何一个人,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社会上的一切大众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。五十三参里面出家的只有五个人,不多,全是在家人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。在哪里?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之前,你所看到的都是。所以不要以为善财运气好,都遇到善知识,我们运气不好,一个都没遇到,错了,就是社会上所有的大众,全都是善知识。你看善财是用什么心态去看人?礼敬、赞叹、供养他全都有。供养他没有什么礼物,恭敬就是供养,礼貌就是供养,和颜悦色就是供养,让大众都生欢喜心,言词都是供养,我们这才真正学到、学会,才真能够管用。一九九八年、一九九九年,我们团结新加坡九大宗教,这东西我们都用上,所以很容易把不同宗教都团结起来,像兄弟姐妹一家人一样。十几年了,我们虽然不在一起,都常常记念着,我一到新加坡他们一知道马上都聚来。至少在新加坡住一天、两天,我们也会聚一下,在一起吃一餐饭,这感情多深厚!

  「表威容高贵,慈悲满足之德」,所以这个骄慢对于修行人、对于做学问的人是最大的障碍。孔子所说的非常值得我们警惕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则不足观也」。那假的不是真的,你说你有德行、你有学问、你有修持、你开悟、你证果,还有一点骄慢全是假的。为什么?慢是烦恼,三个根本烦恼,下面它是第四个根本烦恼,底下还有个怀疑,有慢、有疑你怎么能成就?佛来教我们、菩萨来教我们,这两个东西是障碍,自己设定的障碍你怎么能突破!疑就不能真信,我能对他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,还有一分疑惑,你就不能够证得。你自己以为只有百分之一的疑惑,实际上佛菩萨看你,你只有一分相信,你百分之九十九的疑惑,菩萨是这么看;我们看的,我只有一分疑惑,我九十九分相信。菩萨看恰是跟我们相反,为什么?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,这才是正理,这是正道。

  下面另外一个批注,「于无量世,自无两舌,教他不为。得上身、颊车二相」。这个颊车就是我们讲腮,狮子的腮膨胀出来很好看,那这腮大的也是富贵的相,我们人讲福相,所以面方正这是有福报的相。末后一个批注,「修十善法,故得上身如师子王相」,可见得十善重要,这里头提十善提了好多次,十善是根。十善是初学,十善也是圆满。成佛是什么?十善圆满就成佛。在小乘,十善圆满就是阿罗汉,小乘我们知道三千威仪,三千威仪从哪来的?十善开出来的,十善一展开三千威仪。所以不要小看十善,具足无量无边的善法,都从这生的。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,也是十善展开的,比小乘更广、更深,成佛了就是十善圆满。我们看佛的画像,画像上常常画着,画的佛像后面有圆光,像我们那佛像后头有圆光。有很多在圆光上面也写了三个字,多半是梵文,在中国边疆用藏文的多,也有用汉文写的,「唵阿吽」,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,唵阿吽是身口意三业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才晓得,十善殊胜,十善不敢轻视,原来十善圆满了就是圆成佛道、就是妙觉如来,怎么可以疏忽!现在学佛的人很多,这个疏忽,那学佛就没有脚跟,怎么修都修不成,问题都出在这里。

  我们在最近差不多二十多年,发现到一个严重问题,这是让我们走了世界很多地方,我们所看到的,在家学佛十善没做到,出家学佛《沙弥律仪》没做到,那就是什么?根没有,没根它当然衰,它自然会没落。再这样子下去的话,佛法这么好的东西,我们就担心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掉,会有形式,变成佛学了。顶多有人研究、有人讲,没有人真正干,佛法渐渐就灭掉了。为什么从前人能学,现在人不能?从前有家教、从前有根,像我这一代还沾了一点边,这点边就起了很大作用。我遇到这三个老师的缘就是那点边缘,没有这点边缘,这些老师不会理我的。方东美先生顶多,好,你可以到学校来旁听,我们目的也就达到。但是都走向佛学,佛法里头真实利益,我们这一生得不到。所以让我们才想到,古时候这个家学重要,儒释道的底子都在家学里头完成的,而且都在很小时候完成。中国读书的家庭所谓书香门第,都讲求胎教,不是读书的人这就疏忽,但是他们小孩从出生,他就会很认真去影响他,这都是古时候传统还有一些影响在,我们看到的。民国二十年之后,中日战争爆发,中日战争好像二十六年爆发的,八年战争结束之后,中国传统的教学没有了,再看不到了。

  我们家乡比较好一点,那是桐城派的基地,所以在我们家乡农村的小孩没有不读书的,私塾很普遍,读书的风气很盛,这些基本的道理人人都懂、家家都教。那个时候社会风气跟现在完全不一样,儿童管教得好,像现在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老人在生活当中做出来给你看,小孩学是这么学出来的。说扎根教育,最重要的是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,不是叫他念,是父母、大人做给他看。只要在小孩的面前,言谈举止都非常端庄,那是教小孩的。让这些婴儿,不善的东西不能让他看到,不善的东西不可以让他听到、不可以让他接触到,防范很严格。从小你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接触到的,都是正面,都是善的,这样养成的。他接触佛法,十善业道轻而易举,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,所以说根深蒂固。古谚语有所谓「三岁看八十」,三岁扎的根,八十岁不会变。现在没有,完全没有了,父母不知道,我弟弟小我六岁他就完全不知道,你看就差那么几年,完全不知道。这个东西多难,丢掉这么久了,再恢复也要这么长的时间。所以我们自己心里要明白,传统文化这个火不能灭掉,我们把它保存不灭就好,传一个是一个,传两个是两个。要等它兴旺起来,要三、四代以后,别着急,欲速则不达,不是我们这一代能看到的。像达摩祖师把禅传到中国,到六祖才开花结果,第六代,前面五代都是单传,惠能大师才传了四十三个人,空前绝后。所以要时间,这个东西是真东西,不是假的。所以修十善法能得这个相好。

  第二十「身端直相」,端正没有弯腰驼背,没有这种相。这个经上讲佛身,佛的身体比一般人大,经上讲丈六金身,我们一听说丈六都不敢相信,丈六金身两个人高,哪有这种人出现?其实丈六是真的,但是古时候的尺很小,是个大个子,也不是怪异。弘一大师他有一本书《律学三十三种》,里面有一篇「周尺考」。周尺一尺多长?大概是我们现在的尺,六寸多一点,那这样一看一丈六就不算很高。大概我们现在讲的,我的身高是一七0公分,大概他可以到两公尺的样子,应该是这样子,比我们高一个头,就差不多就是丈六。我们晓得印度人个子并不很高,我很多印度朋友他们个子都没有我高,有这样高这是身体很高大了。所以「佛身最大而直」,这是一种很健康的身相。「乃以施药看病」,持杀盗这两种戒,不杀生、不偷盗,能严持这两种戒。喜欢布施医药,喜欢为病人服务,看病是为病人服务。「远离憍慢所感,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、得正念、修十善行」。这是他的因行,这个相好怎么得来的,与这些有关系,统统是与五戒、十善、六波罗蜜有关系。佛在因地生生世世真修!所以一般大众看到佛菩萨的心行,都能叫人生尊重心、仰慕的心、感恩的心,进一步向他学习,这也是佛摄受众生的方法,是以德行摄受。

  佛从来不宣传,绝不对人说,我自己有德行、有学问,佛不说,佛非常谦虚,所以佛门不招生。古时候儒家也不招生,招生那还得了,那自己以老师身分出现,我有能力教你。从前老师不敢讲,我没有德行,我没有学问,我不敢做老师,来的是什么?是你自己来的,不是招来的。所以现在招生,在古时候没人敢。那这么好的老师没人知道怎么办?学生歌颂,佛门这些赞、偈都是赞佛的,唱出来让别人听,这个地方有这么好的一个人,我们来看看、来亲近亲近,是这么来的。你自己来,我没找你来,用这种善巧方便。所以学生到四处去度这些有缘人,对佛赞叹,他们晓得都来了。

  从前寺院庵堂一定有旗杆,不是升国旗的,是什么?发送信号的。讲经挂幢,圆形的幢,旗杆上挂幢,今天寺庙有讲经,喜欢听经的人自然就来,不招生、不打广告。今天有法会挂幡,扁的是幡,今天有法会,是这样子邀集大众,都是你自动来的。决定不能个别通知,没有,那是什么?那攀缘,这叫随缘不攀缘。不能让人不知道,也不能去拉信徒,这是什么?谦虚没有一丝毫傲慢。我讲得不好、修得不好,你来听了,听得不满意不能怪我,你自己来的,我没邀你来,所以这种做法妙极了。我们都要晓得这些用意,绝不攀缘,佛永远教我们随缘不攀缘,随缘自在,你做什么事情得心应手,因为什么?他一切缘具足了。攀缘自己操心,还未必能做得好,随缘一定做得很圆满。时间到了,过得这么快,好,我们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