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間做好事的人也很多。但是比不上菩薩做好事是用慈悲的愛心,照顧別人像照顧父母一樣,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,這就很難得,這個功德非常之大。布施是小事,這個心太難得了,這個心能感人,給人家帶來溫暖,用現在話說,給人帶來能量。所以這個布施功德之大小,論心不論事,供養的物很微薄,心非常真誠,這個功德大。布施東西再多,沒有誠意,好像可憐你,把你看得很輕,那個得福很小。因此種福,不是有錢有勢力的就能修大福報,不一定,窮人修的福報往往超過他們很多,來生福報不一樣,窮人來生變成富人,富人來生變成窮人。施報的事論心不論事,這個道理,《了凡四訓》裏頭講得很透徹。
第叁十「眼睫如牛王相」,睫是睫毛,眼皮上下這稱爲睫毛,牛王,牛的睫毛很長、很清楚,這用它來做比喻。「指睫毛整齊而不雜亂。此相系由觀一切衆生如父母,以思一子之心憐憫」,這個字是錯字,「憐憫愛護而感得」。待人接物你看菩薩用心跟凡夫不一樣,他爲什麼能成菩薩?爲什麼能成佛?爲什麼能了生死出叁界?道理就在這一句,他明白,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。修學大乘這個觀念一定要有,或者是這種心態,沒有這個心態,跟大乘格格不入。大乘心沒有邊際,大乘心沒有內外,對待一切衆生,確實如對待父母、如對待佛菩薩。成佛是心成的不是身口,就是你一點真誠的心比什麼都重要。要看一切衆生像父母,他沒得吃、沒得穿,在受苦受難,我們怎麼幫助他?能力達不到,心要達到。我們每天誦經拜佛,跟大家在一起分享,這個功德要回向給他們。你回向,念念不忘,常常存這個心,遇到這個事自然會伸出援手。
下面解釋,「爲菩薩時,于無量世,樂以善眼,和視衆生,得牛王眼相。于無量世,等以慈善,視怨親故,得牛王目相」。這個都是生生世世,菩薩生生世世不迷。不像凡夫,凡夫一轉世,前世事情忘得幹幹淨淨,迷而不覺;菩薩生生世世,一世一世接著修行。我們學菩薩學得不像,所以有隔陰之迷,我們一死之後,不曉得跑哪一道去了。如果真修菩薩行不會,決定不會。那最安全的、最保險的是往生極樂世界,我在這個六道裏頭我保不住,就是保不住人天,會墮叁惡道,這個事情不能不考慮、不能不明了。如果有這種情形的話,那就決定求生淨土,仗阿彌陀佛本願攝受之力,讓我們能保持往後生生世世不迷失,我能夠繼續不斷的修行。那像這些苦難衆生能幫助嗎?真能幫助,不是理上,事上能幫助,無論哪一種苦難衆生他在遭難,你決定會幫他。有的時候我們看到衆生好苦,沒看到佛菩薩來幫助。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,有天眼的人、有神通的人看到佛菩薩在照顧他。爲什麼好像他還在受難?他有那個業應當要消,他不消他的障礙去不掉。菩薩在旁邊看他消業障,業障消到一定的程度,菩薩就示現幫忙了。
虛雲老和尚當年在世朝五臺山,兩次在路上生病。他老人家朝山是叁步一拜,我們不知道他是從哪裏拜起?我們知道雞足山他有個道場。如果從雞足山要叁步一拜,拜到山西五臺山,一年多才拜到。這樣遠的路程當中,有一些經過是荒郊,幾十裏沒有人家,如果在那裏病倒了怎麼辦?他真的遇到兩次。病倒之後遇到一個乞丐,這個乞丐好心照顧他,跟他在一起住了十幾天,病好了,能走路了。他問這個乞丐,好心,乞丐告訴他,他說我家就在五臺山,我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我叫文吉。很感謝他,兩個人分手了。過了幾個月之後,半年之後又得一場病在路上,又碰到這個乞丐。這個乞丐就把他照顧好,讓他繼續去拜,告訴他,到五臺山,他說我家在五臺山,五臺山人都知道我,你去的時候你一問就知道。所以他一到五臺山,頭一個就打聽,有個乞丐文吉你們知不知道?很多人不曉得,以後有人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,他恍然大悟。可見得他發心,一路上菩薩都在照顧他,真遇到災難的時候他就現身,確實經上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小的困難他不現身,叁步一拜也是消業障。所以真誠到極處,愛護到極處,能感得睫毛像牛王一樣。
爲菩薩時,菩薩是在因地,佛是在果地,這說佛的叁十二相,沒成佛之前于無量世,樂以善眼,和視衆生。永遠記住與人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至少要看一切衆生是一家人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國籍、不同的信仰,全是一家人。不要有分別、不要有執著,全心全力的爲大家服務,沒有人不歡喜。我幫助別人,別人也幫助我,愛人者人恒愛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于無量世平等、慈悲、善良,特別是看什麼?那一些跟你有惡緣的人,毀謗你的人、侮辱你的人、障礙你的人、陷害你的人,都要用平等心看待,不但沒有怨恨,有感恩的心。他用這些手段對我,他爲什麼不對別人?跟我有這個緣,跟別人沒有這個緣。緣是前世結的,這一世緣就了了!好事情不是壞事情,緣就了了。緣有善緣、有惡緣,統統都要了,善惡都要了,我們的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。惡緣有障礙,善緣也有障礙,懂得這個道理,沒成佛之前我們所遇到的全都是了緣,問題就看你會不會?會,全了了,你多快樂。不會是什麼?又結了,麻煩大!惡緣結了變成仇恨,善緣結了那變成眷屬、變成情執,生生世世都脫不了的。唐太宗,佛門的大護法,心量大!那個時候基督教叫景教傳到中國來,他也護持;伊斯蘭教傳到中國來,他也護持,宗教的總護法還墮地獄。我覺得他墮地獄,第一個因素就是情執,他跟皇後感情非常好,皇後好像叁十六歲過世的,皇後過世他一生再不立皇後。皇後葬的那個地方,他窗戶一打開能看見,天天能看見。情執太深,他會墮地獄就這個關系。當然另外一個,戰爭的時候殺人太多,墮無間地獄。所以視怨親要平等,怨親同樣會障礙我們,怨要消,親也要消,要回歸到清淨平等覺。
後面還有一條,「至心求于無上菩提得牛王睫相」,真誠到極處只求無上菩提,什麼都不求,生生世世斷惡修善,改邪歸正,就爲這麼一樁事情,這是菩提大道。今天時間到了,好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