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累贅、都是包袱,總的來說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統統放下。從哪裏放起?從身見放起,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,這個身是假的,身決定不是我。身都不是我了,何況身外之物?于是身外之物有無都不相幹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。有與沒有是事,心裏頭幹幹淨淨一塵不染,這叫真放下。事上放下,心裏還在想,一點也沒放下。事上有,心裏幹幹淨淨,我們前面說過,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,他真放幹淨了。淨宗跟其它的大乘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,淨宗,心裏頭就是阿彌陀佛。像禅宗,阿彌陀佛也沒有,都放下了。阿彌陀佛都沒有了,這是阿彌陀佛全有了,兩個境界是平等的。他沒有,那是圓滿的自性,這個阿彌陀佛就是圓滿自性,有跟沒有是一不是二,妙就妙在這裏。我們在這個地方不能生意見,生意見就錯了。
我們是個中等根性的人,就是上不上、下不下,所謂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經教就太重要了!方老師當年教給我的時候重視經教,我們從這個門可以入。禅入不進去,絕對不是初學人能入進去,那要惠能那種根性。他老人家告訴我,他說你要知道,在中國曆史上,惠能之前沒有惠能,惠能之後也沒有看到第二個惠能。那只有一個,可不能走他的路子,那太冒險了。教下就是從經教裏頭慢慢的覺悟、慢慢的明白,只要锲而不舍。這個東西,裏面嘗到法味才行。李老師在臺中叁十八年沒有離開,在那裏教了二、叁十個學生,真正成就的沒幾個人。什麼原因?全心全力擺在這上面去,你才能嘗到滋味,這法味,嘗到滋味就有興趣,有法喜了;沒有嘗到滋味的時候這是個苦事情,天天在讀書,多辛苦,讀到最後沒味道了,不想再讀。講也講不好,年歲一大,記憶力衰退,這些現象都是真實的。所以六十歲以前腳跟站不穩,再往上提升很困難;六十歲這個根站穩了,那你不斷向上提升,決定不動搖。
而且這裏面最重要的一個概念,就是無我,有我是最大的障礙。有我就有貪瞋癡慢、就有自私自利、就有名聞利養,一大堆東西都帶上了。無我無人也不行,無我要有人。我學爲什麼?我爲衆生學的,衆生太苦了。這就是什麼?菩提心生起來。自己不知道苦,看到衆生苦,衆生苦我要去幫助他,我沒有德行、我沒有智慧、我沒有能力我用什麼幫他?我們想幫助他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,救苦救難要從根上救。苦從哪來的?苦從迷來的,迷失自性。所有一切苦都是迷失自性,迷得有淺深、有廣狹,時間有長短,各個不一樣,全是從迷來的。樂從哪裏來的?樂從悟來的。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講的是什麼?是破迷開悟,這就是他講經的意義。對初學來講,還是這個大綱領,底下一個小綱領,頭一個小綱領,幫助衆生斷疑生信,這是佛教化衆生第一個目標,首先叫你相信。第二個目標,你明白了,那就是破迷開悟。第叁個目標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,你要真幹。要落實到生活上,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,那就有味道了,這只有你自己知道。有明白人知道,一般人不知道,跟你境界相同的人知道,境界比你高的人知道,境界達不到你的,他完全不知道。所以不落實不行。
我看到許許多多人到最後沒有成就,什麼原因?真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做到,他沒有把他學的東西變成他的生活,變成生活才有味道。你們要把《弟子規》變成生活的話,你過的是誰的生活?孔孟的生活,古人講孔顔之樂。孔顔之樂誰知道?你真正落實你就知道了。他不能落實,說這個東西很小的東西,小孩去學的,我們哪要學這些東西?錯了!小孩學的東西他要全學會了,他現在學東西就真有深度了,爲什麼?它變成智慧。因爲他沒有落實《弟子規》這些東西,他所學的是知識,不是智能。知識,我們在那裏頭得不到養分,智慧是精神的養分,知識不是的。
今天這個社會問題,我們是真正參加十幾次國際會議,那對我們有好處,我們在那裏才恍然大悟,才明了知識有局限性,知識解決問題後頭都有後遺症。才佩服東方中國老祖宗跟印度,真了不起!爲什麼中國還存在,這個文明古國沒有消失?就是他有智慧。智慧從哪裏來?智慧是把這些德目統統落實,做到了,真受用!方東美先生當年介紹給我的時候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不假,我真嘗到這個味道,一生感激老師,改變了我的命運。這麼好的一個東西,沒有人指點不知道。指點的人是關鍵,你必須對他有信心,真正佩服他,你才肯聽話。他要不聽話,你的本事再高沒用,你教不了他,你跟他沒緣。
這是以後我們入佛門,看到一些語錄、山志裏頭有記載,年輕參學的來參訪,見了老和尚。而老和尚會告訴他,你的緣不在我這裏,你到某某地方去,你的緣在那個地方,到那裏會成就。他聽話,到那邊參訪,真成就了。難道這個老師比那個差嗎?古人記載東西很簡單,肯定初學人到這邊來一定會問他,這些都沒有記載的。問他:你叫什麼名字?你是哪裏人?你家從事什麼事業?肯定問這些的。你對這個道有興趣,什麼原因?問清楚之後,古大德當中,你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是哪些人?現前在世的這些,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?他說出他最佩服的、最仰慕的,你叫他去,去跟他,准有成就。他如果說是我對你最仰慕、最佩服,那你就留下來,你在我這兒可以成就。就這麼個道理,他不是有神通。他心目當中最仰慕、最佩服的,你叫他跟他去,他聽他的話,肯定百分之百的順從,他就會有成就。他沒有把我擺在第一位,我的能力比那個更高都沒用處,他不會聽我的。所以緣在哪裏?什麼人跟你有緣?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,那個人就跟你有緣。
老師實際上差一點沒有關系,他只要肯聽話,你真幹,將來你的成就超過老師,這個常有的。老師歡喜,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一代比一代強,老師高興。一代比一代衰,一代不如一代,就完了。我們今天看今天的現象,就是一代不如一代,倓虛法師這一代比不上谛閑,倓虛法師的學生沒有辦法跟倓虛相比,這一代不如一代。什麼原因?就是沒有真做到,就這麼一句話。雖然學很多法門,法味沒嘗到,像吃東西一樣,囫囵吞棗,咽下去了,滋味沒出來;細嚼慢咽,滋味才能嘗到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們要想成功沒有別的,真幹!在不在老師身邊沒有關系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在中國最早孟子私淑孔子,孟子好學,仰慕孔子,孔子往生了,不在了,孔子著作還有。他就專門依照孔子的著作,依教奉行,有不了解、不明白的地方,那時候孔子的學生在世的還很多,向他們請教。你看他的成就超過孔子在世所有的學生,後人稱孔孟,稱孔子爲至聖,稱孟子爲亞聖。儒的承傳被孟子承傳,而孔子那麼多的弟子都不能承傳,給孟子承傳。什麼原因?孟子真幹,雖然這個老師不在了,他的教訓在。換句話說,我們可以私淑釋迦牟尼佛,經典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。我要照這個經典字字句句都落實了,裏面所說的道理是我們的意念,所有的教誨是我們的行爲,我全做到了。你就成佛了,你真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傳人。
你經只會讀、只會講,不會做,與你的意念沒有發生影響,與你的行爲沒有發生影響,與你的喜樂沒有發生影響,那是假的。那就是現在所講的佛學,你是搞佛學的,你不是學佛。佛學跟學佛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走哪一條路?我們學佛真會成佛,尤其是遇到《無量壽經》,肯定成就,而且成就說不定非常高。同時,這個法門時間不要很長,這個對我們最有利。教下時間都很長,它跟念書一樣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一步一步往上去,要很長的時間。但是這個法門難信,我學佛,方老師沒有說過這個法門,爲什麼?不相信。認爲這是釋迦牟尼佛度那些愚癡的、沒有知識的,專門來接引他們的。我們自己都自視很高,不甘心在這麼低的階層,人都有這個習氣。所以我學佛,可以說前十年不相信淨土。
我跟忏雲法師住了半年,在埔裏茅蓬裏頭,這半年當中,他叫我看了四本書。第一個是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那個時候只有正續兩編,瑞成書局出版的,四冊,再就一部《彌陀經疏鈔》,蓮池大師的,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幽溪大師的《彌陀經圓中鈔》,我在山上看這四本。他要我把科判用表解畫出來,我做出來了。我做出之後我非常驚訝,科判一看一目了然。從文學上來說,你能看出這種文章章法結構整整齊齊,那真叫好文章。你不能再加上一句,可以刪掉,你不能去掉它一段,去掉它就斷掉了,它接不起來了,才知道佛經之妙。從章法結構你就體會到,他思想體系多麼精密,讓我們對經典産生敬仰、産生佩服。這是以前我們在學校讀書沒有過的,佛門有這個東西,叫科判。我在臺中跟李老師的時候就學做科判。
科判搞清楚,經的大意就明白了,就可以講經了。所以科判是解釋經的,從思想、從章法結構、從文章,這都要下功夫。最初學的時候找短的,不要太長,太長很不容易搞。那時候老師教我們用什麼?用《古文觀止》,都不長,用科判的方法來看《古文觀止》,行,古文可以。所以古文文章好。科判判不下來,那文章就不行,那就不是好文章。我過去那些東西,丟是沒有丟,但是搬了很多次的家,都搬不見了,都找不到了。我也做的一部比較長一點的,《未曾有因緣經》,那個科判我用十行紙寫的,寫了兩本,還是用毛筆寫的,都不見了。現在留在這邊,就是我們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的科判,這個科判的底子是黃念祖老居士給我的,慈舟法師最早對這個經的科判。最早這個經是叁十七品,以後重新會集,改成四十八品,我們現在用的本子。科判是愈細愈好,這是講的方法。
所以學佛,我們深深感觸,爲什麼這麼多人學他不能成就?對這些基礎東西疏忽了,以爲這個東西不重要。殊不知真實就在日常生活,不能把它變成生活、變成思想,你得不到受用。記誦它的文沒什麼用處,只有在生活當中變成理想的時候就有悟處。這個悟處是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