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五四集) 2012/1/23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5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大家新年好,請坐。今天是龍年元旦,我們早晨跟諸位同學一起學習善導大師最重要的開示。這個緣也非常有意義,殊勝、吉祥,我們認真努力學習,希望度過這一年的安定和諧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五十八頁第八行,我們看第八行:
「善導大師于四十八願中,稱定成正覺」,這是第十二願;「光明無量」,這是第十叁;「壽命無量」,這是第十五願;「諸佛稱歎」,這第十七願;「十念必生」,這是第十八願。這個五願是真實願,換句話說,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,四十八願的心要。「可見此願,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」。此願就是指我們現在學習的,第十二定成正覺,決定證得《華嚴經》上妙覺如來的果位。這是究竟圓滿佛果,一生可以證得,無比殊勝稀有,確確實實八萬四千門裏頭沒有,無量法門裏頭也沒有。如果我們真正認識這一願,我們的信心、願心就完全堅定,決定不會動搖。只要信願不動搖,這個佛你就成定了。蕅益大師說的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下是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真信切願你就決定得生,你念佛念得愈認真愈相應,品位自然不斷向上提升。真幹,肯定其它全放下,不再放在心上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。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,四十八願裏頭最重要的五願。所以念老說,可見此願,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。這個此願就是指定成正覺。
「彼佛本懷」,彼佛是阿彌陀佛,本懷就是他的心意,阿彌陀佛的心、阿彌陀佛的意,「只是爲一切衆生決定成佛」。這還得了!就從這一句裏頭我們就能體會到,阿彌陀佛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的大恩大德,再也找不到了。一個衆生都不舍,佛氏門中不舍一人,我們有分別心、有執著心,這個人我喜歡他,那個人我討厭他,阿彌陀佛沒有。阿彌陀佛看一切衆生是平等的,幫助一切衆生,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,這是彌陀的本懷,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懷。但是我們要知道,一切如來本懷讓阿彌陀佛來落實。沒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沒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諸佛本懷也不能兌現。于是我們能體會到,我們對彌陀感恩,所有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像我們一樣的感恩,爲什麼?他能夠幫他們的本懷落實。你能夠體會到這一層,感恩的心才能生起來。這是自性裏頭第一德,能生出來好!
「爲實現此願,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」。十念必生這一願,又是這五願當中最重要的一願,四十八願當中選一願,那就是十念必生,選五願善導大師替我們選出來。現在人麻煩在哪裏?感恩的心生不出來,很想生出來就是生不出來。你把這樁事情搞清楚,感恩心自然生出來了,不能不感恩。往生的人感恩,不往生的人看到了也感恩,實在講太偉大了,從一切諸佛如來裏頭找都找不到。我們今年在元旦第一個時辰讀到這句經文,善導大師爲我們挑選,這是非常吉祥的預兆,也許我們這一年,災難年可以平安度過,真的,感恩的心就能夠度過。我們要學佛菩薩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要這樣看法,恭敬心就能生起來,謙虛、慚愧自然就跟著起來了。「衆生依此最簡最易、極圓極頓之徑路,念佛往生,則皆可成佛也」。你看這四行經文多重要,這四行有阿彌陀佛說的、釋迦牟尼佛說的、善導大師說的、黃念祖老居士說的,這都是諸佛菩薩摩诃薩真實教誨。衆生要沒有這個最簡單、最容易,不能成就。最簡單、最容易,它不是極圓極頓的,這還是遺憾。最簡單、最容易,又是極圓滿、極頓超,這個不得了,這個太殊勝了,這念佛往生就能成佛,必定成佛。
所以利根、上上根人聽到這一句話,他就老實念佛,萬緣放下。就跟蓮池大師晚年覺悟、明白了,所以他才講「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」,你們哪個願意搞讓給你,不搞了,退出了。「八萬四千行,饒與他人行」,那些法門,你們喜歡、歡喜的,你們去走,我不走了,我也退出來了,我專念佛求往生。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蓮池大師,第九代是蕅益大師,比蓮池大師更專、更精。他給《彌陀經》做的批注《要解》,老師是蓮池,做了《疏鈔》,《疏鈔》分量太大,他搞一個最簡單的《要解》,雖然簡單,文字雖然少,內容超過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。你看印光大師的贊歎,說「即使古佛再來給《阿彌陀經》做個批注,也不能超過其上」。這一句話裏頭的含義,《要解》就超過《疏鈔》,《疏鈔》不能超過《要解》。即使古佛再來親自給《彌陀經》做個批注,也不能超過其上,這贊歎到極處了。
我在新加坡那個時候,演培法師也是老朋友,很難得的一個好法師,一生功夫都用在經教上。他是太虛大師的學生,太虛往生之後,他依止印順法師。有一天請我吃飯,我記得那個餐廳叫靈芝,就是問我這個問題,他說印光大師對《要解》的贊歎,是不是太過分?問我這個問題。我告訴他,印光大師贊歎恰到好處,一點都不過分,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。那我們就知道,蕅益大師不是凡人,肯定是再來人,不是阿彌陀佛,那就是觀世音菩薩,要不然《要解》不可能做得那麼好。他後頭有個跋文,九天寫成功的,真的把阿彌陀佛的心願、本懷顯示出來了。
我們看下頭一段,「願文中分別者,思量識別諸事與理,曰分別」,分別是用第六意識。「以虛妄之分別爲體性,即妄于無分別法之上,而分別我與法,故稱之爲分別之惑。斷此分別之惑,謂之無分別智」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,分別是第六識,第六識、第七識是阿賴耶起的作用,阿賴耶稱爲本識,它是根,前面七識是阿賴耶起的作用。阿賴耶是妄心,所以這些都稱之爲妄惑,它不是智慧。大乘佛法教我們遠離分別,《楞嚴經》教導我們「舍識用根」,這個舍識用根是用根中之性,不要用根中之識。眼根的識叫眼識,耳根的識叫耳識,那反過來我不用這個識,我用眼根當中的性叫見性,耳根是聞性,用六根的根性,那就成佛了。《楞嚴經》有新舊兩類的批注,舊的注子就是交光大師以前的,交光大師跟蓮池大師同時代,明朝萬曆年間人。萬曆皇帝有福報,好像做了四十多年皇帝。舊的一派,完全用天臺叁止叁觀來解釋《楞嚴經》上的「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」,用心意識,沒離心意識。交光大師他提倡「舍識用根」,不用心意識,心就是阿賴耶,意就是末那,識就是第六意識,不用這東西,用六根的根性。根性就是見聞覺知,這是根性,這是自性裏頭的東西,這不是識。迷了之後,見聞覺知就變成八識,八識從這來的。見聞覺知是自性裏頭本有的。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,那個水是見聞覺知,它沒有八識,它是見聞覺知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教導我們學《楞嚴》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講的是「舍識用根」,過去這些大德們錯會了意思。這是因爲古大德,《楞嚴經》沒到中國來之前,就曾經說,世尊說過這麼樣一部經,裏面講的內容,跟天臺大師講的叁止叁觀很類似。這個說法給中國人很深的印象,所以《楞嚴經》到了中國,都用天臺大師叁止叁觀來解釋,也不是沒有道理。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,看到天臺大師的叁止叁觀,非常佩服,說他跟佛在楞嚴會上講的很相應。其實《楞嚴》講得更精彩,所以交光大師重新作《楞嚴經》批注,叫《正脈》,他批注的名字叫《正脈》,主張舍識用根,但是這個難,用天臺叁止叁觀容易。舍識用根,舍第六意識就是不分別,舍第七識不執著,舍阿賴耶識不起心不動念。這什麼境界?這是禅宗明心見性的境界,太高了,不是一般人能學的,像《壇經》所說上上根人。用心意識,上中下叁根都可以學,舍識用根那就變成上上根人,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,《楞嚴》不是一般人學的。密宗取了《楞嚴經》,因爲《楞嚴》有五會楞嚴神咒。神咒是佛的密說,經是佛的顯說。你要問楞嚴神咒什麼意思?就是《楞嚴經》,顯密圓融。在大乘教裏頭有所謂成佛的《法華》,《法華經》講成佛的;《楞嚴經》講開智慧的,開慧的《楞嚴》。開慧就成佛,成佛就開智慧,這是一不是二。
所以我們學能不用八識最好。我說過好幾次,我到晚年我才真正明了、真正欣賞,鄉村裏頭不認識字的老阿婆、老阿公,我覺得他們非常非常了不起。爲什麼?他們舍識用根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。何以知道?你問他什麼,他都對你笑咪咪的阿彌陀佛。講什麼也是阿彌陀佛,說善的阿彌陀佛,說不善的也阿彌陀佛,他除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,他用根不用識,這是什麼人?大徹大悟的人,他真的是大徹大悟。六祖大徹大悟給你說一篇大道理,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所有的大道理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之中。問題就看你懂不懂?你會不會聽?他全給你說出來了,比六祖說得還圓滿、還周到,一點不假!李老師跟我說多少次,他很想學沒學到。古大德有明白人,說這種人什麼?愚不可及,他那種愚我們做不到,我們比不上他。那個愚是什麼?大智若愚,那個愚跟大智兩個畫線平等,等線。大智是兩種表現,一種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;一種就是老太婆她沒那麼多啰嗦,就一句阿彌陀佛對付你,你跟她說什麼全是阿彌陀佛,你不說她也阿彌陀佛,這種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肯定實報土上輩往生。我們試試看,能不能學得會?能學會超過李老師,李老師沒有學到。那才叫真正的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這六個字做到百分之百,打一百分滿分。釋迦佛、惠能大師也是滿分,他們是平等的,真正不可思議,我們要認識不能看錯。
所以分別,虛妄之分別爲體性,這個虛妄之分別體性就是阿賴耶。即妄于無分別法之上,而分別我與法。我是正報,法是依報,就是《還源觀》上講的起二用。法是法界,法界是我們的依報,宇宙是我們的依報,我是正報。我之外,所有的人那是我的依報,依報裏頭有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、自然環境,屬于依報。所以經上講的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