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四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五四集)  2012/1/23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54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大家新年好,请坐。今天是龙年元旦,我们早晨跟诸位同学一起学习善导大师最重要的开示。这个缘也非常有意义,殊胜、吉祥,我们认真努力学习,希望度过这一年的安定和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四百五十八页第八行,我们看第八行:

  「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,称定成正觉」,这是第十二愿;「光明无量」,这是第十三;「寿命无量」,这是第十五愿;「诸佛称叹」,这第十七愿;「十念必生」,这是第十八愿。这个五愿是真实愿,换句话说,这是四十八愿的核心,四十八愿的心要。「可见此愿,实是弥陀宏誓之心髓」。此愿就是指我们现在学习的,第十二定成正觉,决定证得《华严经》上妙觉如来的果位。这是究竟圆满佛果,一生可以证得,无比殊胜稀有,确确实实八万四千门里头没有,无量法门里头也没有。如果我们真正认识这一愿,我们的信心、愿心就完全坚定,决定不会动摇。只要信愿不动摇,这个佛你就成定了。蕅益大师说的,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,品位高下是在念佛功夫的浅深。真信切愿你就决定得生,你念佛念得愈认真愈相应,品位自然不断向上提升。真干,肯定其它全放下,不再放在心上,心上只有阿弥陀佛。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,四十八愿里头最重要的五愿。所以念老说,可见此愿,实是弥陀宏誓之心髓。这个此愿就是指定成正觉。

  「彼佛本怀」,彼佛是阿弥陀佛,本怀就是他的心意,阿弥陀佛的心、阿弥陀佛的意,「只是为一切众生决定成佛」。这还得了!就从这一句里头我们就能体会到,阿弥陀佛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大恩大德,再也找不到了。一个众生都不舍,佛氏门中不舍一人,我们有分别心、有执着心,这个人我喜欢他,那个人我讨厌他,阿弥陀佛没有。阿弥陀佛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,帮助一切众生,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,这是弥陀的本怀,也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本怀。但是我们要知道,一切如来本怀让阿弥陀佛来落实。没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没有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诸佛本怀也不能兑现。于是我们能体会到,我们对弥陀感恩,所有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像我们一样的感恩,为什么?他能够帮他们的本怀落实。你能够体会到这一层,感恩的心才能生起来。这是自性里头第一德,能生出来好!

  「为实现此愿,乃有十念必生之殊胜大愿」。十念必生这一愿,又是这五愿当中最重要的一愿,四十八愿当中选一愿,那就是十念必生,选五愿善导大师替我们选出来。现在人麻烦在哪里?感恩的心生不出来,很想生出来就是生不出来。你把这桩事情搞清楚,感恩心自然生出来了,不能不感恩。往生的人感恩,不往生的人看到了也感恩,实在讲太伟大了,从一切诸佛如来里头找都找不到。我们今年在元旦第一个时辰读到这句经文,善导大师为我们挑选,这是非常吉祥的预兆,也许我们这一年,灾难年可以平安度过,真的,感恩的心就能够度过。我们要学佛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要这样看法,恭敬心就能生起来,谦虚、惭愧自然就跟着起来了。「众生依此最简最易、极圆极顿之径路,念佛往生,则皆可成佛也」。你看这四行经文多重要,这四行有阿弥陀佛说的、释迦牟尼佛说的、善导大师说的、黄念祖老居士说的,这都是诸佛菩萨摩诃萨真实教诲。众生要没有这个最简单、最容易,不能成就。最简单、最容易,它不是极圆极顿的,这还是遗憾。最简单、最容易,又是极圆满、极顿超,这个不得了,这个太殊胜了,这念佛往生就能成佛,必定成佛。

  所以利根、上上根人听到这一句话,他就老实念佛,万缘放下。就跟莲池大师晚年觉悟、明白了,所以他才讲「三藏十二部,让给别人悟」,你们哪个愿意搞让给你,不搞了,退出了。「八万四千行,饶与他人行」,那些法门,你们喜欢、欢喜的,你们去走,我不走了,我也退出来了,我专念佛求往生。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,第九代是蕅益大师,比莲池大师更专、更精。他给《弥陀经》做的批注《要解》,老师是莲池,做了《疏钞》,《疏钞》分量太大,他搞一个最简单的《要解》,虽然简单,文字虽然少,内容超过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。你看印光大师的赞叹,说「即使古佛再来给《阿弥陀经》做个批注,也不能超过其上」。这一句话里头的含义,《要解》就超过《疏钞》,《疏钞》不能超过《要解》。即使古佛再来亲自给《弥陀经》做个批注,也不能超过其上,这赞叹到极处了。

  我在新加坡那个时候,演培法师也是老朋友,很难得的一个好法师,一生功夫都用在经教上。他是太虚大师的学生,太虚往生之后,他依止印顺法师。有一天请我吃饭,我记得那个餐厅叫灵芝,就是问我这个问题,他说印光大师对《要解》的赞叹,是不是太过分?问我这个问题。我告诉他,印光大师赞叹恰到好处,一点都不过分,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。那我们就知道,蕅益大师不是凡人,肯定是再来人,不是阿弥陀佛,那就是观世音菩萨,要不然《要解》不可能做得那么好。他后头有个跋文,九天写成功的,真的把阿弥陀佛的心愿、本怀显示出来了。

  我们看下头一段,「愿文中分别者,思量识别诸事与理,曰分别」,分别是用第六意识。「以虚妄之分别为体性,即妄于无分别法之上,而分别我与法,故称之为分别之惑。断此分别之惑,谓之无分别智」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,分别是第六识,第六识、第七识是阿赖耶起的作用,阿赖耶称为本识,它是根,前面七识是阿赖耶起的作用。阿赖耶是妄心,所以这些都称之为妄惑,它不是智慧。大乘佛法教我们远离分别,《楞严经》教导我们「舍识用根」,这个舍识用根是用根中之性,不要用根中之识。眼根的识叫眼识,耳根的识叫耳识,那反过来我不用这个识,我用眼根当中的性叫见性,耳根是闻性,用六根的根性,那就成佛了。《楞严经》有新旧两类的批注,旧的注子就是交光大师以前的,交光大师跟莲池大师同时代,明朝万历年间人。万历皇帝有福报,好像做了四十多年皇帝。旧的一派,完全用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《楞严经》上的「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」,用心意识,没离心意识。交光大师他提倡「舍识用根」,不用心意识,心就是阿赖耶,意就是末那,识就是第六意识,不用这东西,用六根的根性。根性就是见闻觉知,这是根性,这是自性里头的东西,这不是识。迷了之后,见闻觉知就变成八识,八识从这来的。见闻觉知是自性里头本有的。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,那个水是见闻觉知,它没有八识,它是见闻觉知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教导我们学《楞严》。《楞严经》上佛讲的是「舍识用根」,过去这些大德们错会了意思。这是因为古大德,《楞严经》没到中国来之前,就曾经说,世尊说过这么样一部经,里面讲的内容,跟天台大师讲的三止三观很类似。这个说法给中国人很深的印象,所以《楞严经》到了中国,都用天台大师三止三观来解释,也不是没有道理。印度这些高僧到中国来,看到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,非常佩服,说他跟佛在楞严会上讲的很相应。其实《楞严》讲得更精彩,所以交光大师重新作《楞严经》批注,叫《正脉》,他批注的名字叫《正脉》,主张舍识用根,但是这个难,用天台三止三观容易。舍识用根,舍第六意识就是不分别,舍第七识不执着,舍阿赖耶识不起心不动念。这什么境界?这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,太高了,不是一般人能学的,像《坛经》所说上上根人。用心意识,上中下三根都可以学,舍识用根那就变成上上根人,有没有道理?有道理,《楞严》不是一般人学的。密宗取了《楞严经》,因为《楞严》有五会楞严神咒。神咒是佛的密说,经是佛的显说。你要问楞严神咒什么意思?就是《楞严经》,显密圆融。在大乘教里头有所谓成佛的《法华》,《法华经》讲成佛的;《楞严经》讲开智慧的,开慧的《楞严》。开慧就成佛,成佛就开智慧,这是一不是二。

  所以我们学能不用八识最好。我说过好几次,我到晚年我才真正明了、真正欣赏,乡村里头不认识字的老阿婆、老阿公,我觉得他们非常非常了不起。为什么?他们舍识用根,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、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。何以知道?你问他什么,他都对你笑咪咪的阿弥陀佛。讲什么也是阿弥陀佛,说善的阿弥陀佛,说不善的也阿弥陀佛,他除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,他用根不用识,这是什么人?大彻大悟的人,他真的是大彻大悟。六祖大彻大悟给你说一篇大道理,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所有的大道理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之中。问题就看你懂不懂?你会不会听?他全给你说出来了,比六祖说得还圆满、还周到,一点不假!李老师跟我说多少次,他很想学没学到。古大德有明白人,说这种人什么?愚不可及,他那种愚我们做不到,我们比不上他。那个愚是什么?大智若愚,那个愚跟大智两个画线平等,等线。大智是两种表现,一种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;一种就是老太婆她没那么多啰嗦,就一句阿弥陀佛对付你,你跟她说什么全是阿弥陀佛,你不说她也阿弥陀佛,这种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肯定实报土上辈往生。我们试试看,能不能学得会?能学会超过李老师,李老师没有学到。那才叫真正的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这六个字做到百分之百,打一百分满分。释迦佛、惠能大师也是满分,他们是平等的,真正不可思议,我们要认识不能看错。

  所以分别,虚妄之分别为体性,这个虚妄之分别体性就是阿赖耶。即妄于无分别法之上,而分别我与法。我是正报,法是依报,就是《还源观》上讲的起二用。法是法界,法界是我们的依报,宇宙是我们的依报,我是正报。我之外,所有的人那是我的依报,依报里头有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、自然环境,属于依报。所以经上讲的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