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五六集) 2012/1/24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5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,第四百六十頁第一行,從第二句看起:
「離分段、變易二生死,具無邊之身智,是大乘涅槃」。這向下爲我們說明大乘跟小乘涅槃不一樣,先說大乘。分段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,譬如我們現在在人道,有分段生死,從出生那一天起,到這個身體死亡,這叫一段,這叫分段生死。變易生死跟這個不一樣,變易並不是真的有生死,生死是代表苦,生死很苦,變易必定受一番苦頭。譬如在學校念書,你上一年級,一年的辛苦,成績及格,你第二年升二年級,第一年死了,二年級生了,這叫變易。從一年級變到二年級,二年級變到叁年級,所以變易這個階段就很多。修行,譬如菩薩,十信位,從初信位到二信位是變易生死,二信到叁信位也是變易生死。我們要是用小乘來看就很清楚,小乘是斷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裏頭先斷見煩惱(見惑),見惑叁界八十八品斷盡了證初果,在大乘也是的,斷盡了證初信位的菩薩。這在遇緣不同,遇到大乘就學大乘,遇到小乘就學小乘,遇緣不一樣,斷證功夫相同。從初果要升到二果必須要斷思惑,思惑有八十一品,先斷前面最強烈的這一種煩惱,六品,先斷六品惑,從初果就升到二果。所以他必須要斷煩惱才能向上提升,他不是分段生死,他是變易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變易的情形就非常之多,六道裏頭兩種生死都要受。這兩種生死統統都斷了,離分段、變易二生死,煩惱斷,智慧就現前。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,明暗的兩面,一體的兩面。所以煩惱輕,智慧就長,煩惱本身就變成智慧,迷的時候智慧就變成煩惱,其實是一樁事情。具無邊之身智,因爲你斷的是身的生死,分段跟變易都是從身說的,身要受苦,要努力的學習,所以煩惱斷了,智慧就長,具無邊的身智,這是大乘涅槃,得智慧了。
「至于二乘,則叁德之中僅具解脫」。跟前面所說的叁德,他只有一個,解脫,解脫還不完全,少分。我們講少分、多分、滿分,阿羅漢得的是少分,權教菩薩得的是多分,法身菩薩得的是滿分。法身小乘沒證得,般若小乘也沒證得,小乘跟大乘差別很大。至于二乘,叁德僅具解脫。這四義當中,常樂我淨,這四淨德,四種淨德,只有常樂淨,也是得少分。這個四淨德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法身裏面具足,法身裏頭有常樂我淨,般若裏頭有常樂我淨,解脫裏頭有常樂我淨。因爲小乘只離分段,只放下見思煩惱,在《華嚴經》裏面講他只放下執著。諸位要知道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《華嚴》講的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妄想就是無明煩惱,名詞用的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見思煩惱雖然斷盡了,他有塵沙、有無明,解脫沒有完全證得,法身、般若完全沒有,解脫可以說有局部,有少分,因爲他沒有見思煩惱。四淨德裏頭,這個解脫裏頭有常、有樂、有淨,我沒斷。你看四淨德,只有常樂淨,我,主宰、自在他沒有得到。
「但離分段」,分段生死沒有了,變易生死還有。「灰身滅智」,這是小乘涅槃,「是爲小乘涅槃」。灰身滅智,這也是佛門的術語,就是佛門裏頭專有名詞,說「二乘之人,斷叁界之煩惱後」,這個叁界的煩惱就是見思煩惱。諸位一定要曉得,有見思煩惱就有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從哪裏來的?是見思煩惱來的,見思煩惱斷掉了,六道輪回就沒有了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對于執著要看淡、要放下,這是煩惱裏頭最粗重的一環,對我們往生會造成嚴重的障礙。這種煩惱如果輕了,可以說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;這種煩惱重,念佛也不容易往生。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,對什麼事情要淡化,別認真,執著就是太認真了。世間人認爲認真是好事,大乘佛法裏也是,雖事上認真,他心上沒有,這叫妙用。事上認真是管理行政,管理一個團體你不認真怎麼行?寺廟是個團體,它有戒律、它有規矩,執法的人怎麼可以不認真?執法的是菩薩,事上認真,理上沒有,相上認真,心裏清淨平等,痕迹都不著,這叫菩薩。
所以菩薩具足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具足圓滿的常樂我淨四德,不一樣!凡夫執著,他生煩惱,他不生智慧,他心染著,他不清淨。小乘人把這個放下,放下,什麼都不幹,他怎麼樣?灰身滅智。斷叁界煩惱之後,「入火光叁昧」,他自己有能力,叁昧是禅定,在定中生起火光把自己身體燒掉,死了火化。火化不要別人幫忙,自己有叁昧火,能把這個身體燒成灰,這叫灰身滅智,身沒有了,燒掉了,燒成灰了,智也沒有了,所以他不生智慧。「歸入空寂無爲之涅槃界」,小乘涅槃叫偏真涅槃,真是講空,就是偏空。實際上空有二邊都不可得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凡夫著有,二乘著空,都是偏在一邊。大乘有智慧,空有二邊都不著。空從哪裏來的?是對凡夫執著有,跟你說個空。對二乘執著空,給你說個有,點醒你。超越空有上面還講染淨,染淨也是對立的,染要斷掉,淨也不能執著,執著有個淨,這個淨已經變成染汙了。四聖法界是淨土,六道凡夫是染土,染淨是從這來的。所以四聖法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要用淨土的術語來講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,釋迦牟尼佛有實報莊嚴土,他自己的報身住實報土。
這是小乘,二乘,就是聲聞跟緣覺,他們最終的目的。世尊爲這個事情呵斥小乘,說他們是焦芽敗種。爲什麼?只顧自利,不知道度衆生,不知道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不度衆生就是不度自己,把自己放在偏真涅槃裏頭,那個裏頭清淨無爲,不墮落也不能提升,錯了!不墮落是好事,不能提升就不是好事。但是他們都有期限的,阿羅漢根性比較劣,什麼時候回頭?知道錯了,回頭是岸,這個回頭就是回小向大,阿羅漢要兩萬劫,他在這個涅槃裏頭要住兩萬劫他會回頭,辟支佛比他聰明,辟支佛只要一萬劫,一萬劫就回頭了,阿羅漢要兩萬劫。不是不能回頭,也就是說在菩提道上這個地方耽誤了兩萬劫這麼長的時間,他停在那裏不動。
這些都是遇緣不同,像在我們這個世間,南洋都是小乘,在那邊遇到的一定是小乘教。他們修行也挺認真的,我也去訪問過他們。問題發生在哪裏?發生在不研究經教,只念經,不研究、不細講,不能把經裏面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、把經典裏面的教訓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,那不叫真學佛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十二年講《阿含經》,要像他們現在這個樣子誰肯跟釋迦牟尼佛學?沒人!佛當年住世,這個十二年天天講經教學。那些比丘也很厲害,聰明的、智慧高的、慈悲心重的,學了就會跟別人分享,他去講給別人聽,他去做出來給別人看,所以這個影響面就很大,這真佛弟子。遇到困難問題,向佛請教,佛會教大家。他們的問題,以及佛所教誨的,全寫在《四阿含》裏頭,我們讀《四阿含》就知道了。今天我們學佛脫離了佛教的經典,所以學得不像,大乘、小乘都是這樣的。這個我們不能怪人,我們一定要知道反省,一定知道自己勉勵自己,我們重新來帶頭。
在中國學佛接觸的當然是大乘,中國沒有小乘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沒有小乘肯定沒有大乘,小乘是大乘的基礎。小乘經典,我們漢文翻譯的《四阿含》,跟南傳巴利文的《藏經》去比對,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巴利文經典比我們漢文大概多五十幾部。總共叁千多部,它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。由這個地方可以看見我們中國古人對小乘的重視,小乘經幾乎全部翻譯過來,現在沒人學了。當年我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老師我估計應該選的有五、六十種小乘經,我聽他講的,就是我在臺中那個時期他講這些《阿含經》裏選的小部經,我大概學二十幾種。像我第一部學的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就是《阿含》裏頭選出來的。
可是現在沒有人學了,講不行,念不行,要依教奉行。有講、有聽、有研究的,沒有人真幹的,這在佛法裏頭叫末法時期,沒人真幹;有講經、有聽經、有真幹的,這是佛法像法時期;如果有證果的,有念佛往生的,真往生了,那叫正法時期。正法久住我們非常向往,今天正法久住只有一門,淨土宗,往生就是證果。禅宗裏頭必須明心見性,那就是正法久住,教下裏頭一定是大開圓解,這是正法久住,不容易!所以現在就是黃念老講的話,八萬四千法門能成就的唯此一門。黃念老的禅是跟虛雲老和尚學的,他的密好像是跟貢噶老人學的,他在密宗是金剛上師的身分,最後他念佛往生。往生前半年,每天,他是萬緣放下,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佛走的。他用的是追頂念佛,一句接一句,拼命!示現給我們看,給我們做樣子,得要這樣幹才能往生。這往生前半年。
我們如果要把往生的日子定在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號之前,我們差不多現在可以開始了,要真幹,要有充分的時間,准備到極樂世界去。這個話是真話,不是假話。我們想學這個法門、學那個法門,行,到極樂世界再學,現在不行,沒有時間,也沒有人教你。到極樂世界,老師是彌陀如來,學長是諸位補處菩薩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、彌勒菩薩,到那裏全見到了,不是在此地看到泥塑木雕的像,不是,到那真人看到了;還有這個經上講的,居士當中跟文殊、普賢同樣地位的法身菩薩,十六正士,我們天天念他的名字,跟他有緣,到那個地方,個個都見到了。那裏有好老師,有好的同參道友,成就快速,沒有障礙、沒有災難。
小乘這個涅槃,佛並不贊成,「燒身滅心,歸入空寂無爲」,對自、對他都沒有好處。對自己,如果是聲聞,兩萬劫停在那裏沒進步;如果是辟支佛,一萬劫,這麼長的時間沒進步,這對自己沒有好處,不能發心教化衆生,不能利益社會,于自于他都不利。小乘應該在證得初果之後就要回小向大,那個進步就快。要學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念念不忘苦難衆生,全心全力的去幫助他們,這個就對了。大乘裏面證果,法身、般若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