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七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一五七集)  2012/1/24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5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六十一頁,倒數第四行:

  『絕勝諸佛,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』,這是經文。「本經光明遍照品曰:諸佛光明所照遠近,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,至作佛時各自得之,自在所作,不爲預計,阿彌陀佛光明善好,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。」這段經文很重要,爲我們解決了一個疑問。我們很多人常常都想到,佛佛道同,一切諸佛他所證得的都是圓滿的、沒有欠缺的,爲什麼阿彌陀佛無論是依報、正報都超過其它諸佛如來?這在理上有一點講不通。應該是平等的,爲什麼他那麼殊勝?實報土大家相同,這個可以理解,方便有余土跟凡聖同居土差別很大,這是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也能講得通。但是他的超勝太多了,這是什麼原因?這經文上給我們說出來了,你看「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」,這是真的。

  凡夫初學的時候,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一樣,乃至于我們就說《華嚴經》菩薩階位,十信位所修行的決定不一樣,一直到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所修的都不相同。發願,四弘誓願是共同的願,那是總結的。每一尊菩薩都有他自己的本願,因地發的願不一樣,所以果地上到作佛的時候,與他在因地裏所發的願決定相應。因地裏沒有發的願,果地上不會現前。這個解釋我們就明白了。至作佛的時候各自得之,自在所作,不爲預計,這就是講法爾如是,果報現前完全是自然的,沒有預計的。由此可知,因地發願、修行都非常重要。

  今天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了最圓滿的啓示,他所發的願爲什麼會跟諸佛不一樣?因爲他參觀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。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,如果是數字,這個數字並不大,這是表法。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它是屬于大經,文字雖然不多,它的內容包括了小乘、大乘,包括了顯教、密教,包括宗門、教下;換句話說,它的內容無所不包,沒有欠缺,這是大經,跟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可以等齊相觀,同一個法會。二百一十億是大圓滿,二十一是代表圓滿,二百一十億這是代表大圓滿,究竟圓滿,是這個意思。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他一個不漏,全都看到了。看到的時候,對于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美好的,他統統吸收,他都采取,就是他將來成就的這個世界裏面一定有,諸佛剎土裏頭不善的他都不要。所以它才超勝一切諸佛剎土。這個願很多人沒有的,可以說很多人疏忽了。

  在一切諸佛剎土裏面修行的人,不要說是一切諸佛,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,娑婆地球上,學佛的這些同學,我們宗派很多。中國小乘沒有了,大乘八個宗,每個宗裏頭又分派,派就太多了。跟我們臨近的,日本佛教有十叁個宗,韓國、越南這都是屬于大乘,從中國傳去的,宗派林立。修淨土的人不多。修淨土,真正對于阿彌陀佛他從初發心修行的經過,一直到極樂世界完成這一段曆史,明白的人很少。極樂世界怎麼來的?說不清楚。由此可知,自己所發的願當然有欠缺,到自己將來成佛,國土現前,這個國土裏頭就有缺陷、就不圓滿。

  我們今天要圓滿,確實不要忘記像阿阇王子一樣,這經文在後頭還沒念到。當年釋迦牟尼佛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小團體他們都來聽經,阿阇王子帶頭,一共有五百個人,年輕人。我們現在一般人喜歡稱爲太子黨,這幫年輕人是太子黨的,人數不多,都是王子。他們聽《無量壽經》聽到世尊說明阿彌陀佛修學的經過這段曆史,他們非常受感動,心裏頭想著,我將來要作佛,要跟阿彌陀佛一樣。他們只是起心動念,沒說話,可是佛有神通,佛有他心通,就知道了。不等他們說話,世尊就給他授記,告訴他,你們將來一定會如願以償,有願必成。我們今天學了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將來要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個很重要、很重要。我們只是現成的,阿彌陀佛去訪問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,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佛剎他都經曆過了,都去看過。我們不要這麼麻煩,我們只要學極樂世界就行,極樂世界有的,我們將來的世界統統都有。極樂世界真的是大圓滿,它也是集大成,也是會集本,會集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的大成。這個要留意、要學習。

  「阿彌陀佛光明善好,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」,這是經上說的。「可見彌陀光明絕勝諸佛」,絕是絕頂,沒有在他之上的了,勝過一切諸佛。什麼原因?「蓋因前生願力超絕,故今自然得之」,也沒有一絲毫勉強,一切法都是從念頭裏頭生的,彌陀在因地有這麼圓滿的大願。這個大願不是自己在家裏想的,不是的,是親自經曆所看到的。諸佛剎土裏有這些好的地方統統都要,不好的統統都不要,是這麼來的。「是以經中複曰」,這經中又說,「阿彌陀佛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,十方諸佛所不能及」。現在我們知道了,我們相信了,沒有懷疑。爲什麼十方諸佛所不能及?十方諸佛所發的願,沒有去看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沒有去考察過,這是比不上阿彌陀佛的地方。

  阿彌陀佛之所以有這樣的緣分,那是因爲他的悲願無量無邊,他常常想著六道衆生太可憐、太苦了。這個世界上,許許多多的世界有六道輪回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「華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裏面看到,也有純淨的世界,沒有叁惡道的,也不少,純淨的世界;也有善惡混雜的世界,像我們娑婆世界就是善惡混雜,這裏頭有善有惡、有染有淨。這都是諸佛如來在因地修行時發願不同,有人喜歡我的國土全是淨土,沒有穢土;有一些佛悲心很重,這些罪業深重的這些衆生我來照顧、我來幫助,釋迦如來就選的這種方式。而彌陀他那裏四土具足,跟娑婆沒有兩樣,但是他以本願威神加持,將四土變成一土,變成一個清淨的極樂世界,這個是一般很少人能想到的。他在因地做比丘的時候想到,果地上就自然成就。所以,一切諸佛剎土不能跟他相比。

  諸佛有沒有嫉妒?凡人有嫉妒,有嫉妒是凡夫,不是聖人,聖人沒有嫉妒心。不但出世間的聖人沒嫉妒心,我們這個世間,跟諸位說,天人就沒有嫉妒心。這就是說明,有嫉妒心的人,天都不能生。爲什麼?生天的條件,上品十善業道,還要加上四無量心,慈悲喜舍。經教裏面我們看到,從煩惱的頭數來說,色界天以上沒有瞋恚,沒有瞋恚就沒有傲慢、就沒有嫉妒。欲界有,愈往上面去愈淡薄。色界有十八層天,初禅以上就沒有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,「《大法炬陀羅尼經》謂諸佛有兩種光明」,一種常光,一種放光。「常光者,謂圓明無礙,無時不照」,這是常光。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看到,這個光大小是一丈,四周都是一丈,常光。頭頂有光,身有光,常光一丈。「放光者,謂以光(使人)驚悟,有時而照,或現或收隨宜自在」,這是放光。我們看佛講經教學有放光,本經叁次放光,序有,正宗有,流通也有,這是大經。通常佛的放光多半在正宗分,一次多,有叁次的不多。證明這部經是大經,它有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那種架勢,文字不多,容易記誦,便利于學習,非常之難得。放光是讓聽衆警覺,放光之後佛一定有非常重要的開示,讓大家驚覺到。「今願所指是常光」,這十叁願裏面講的放光是常光,這個不是放光。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,這部經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玄奘大師翻譯的。《阿彌陀經》兩個本子,我們常常讀誦的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,這是玄奘法師翻譯的,這個經流通很少,很少人讀這部經。這個裏面經文有一句這麼講法,「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,遍照一切十方佛土,施作佛事」,這個光當然是常光,「是爲常光之明證」。

  我們要注意到,阿彌陀佛的常光不可思議,常光遍照十方剎土,這個不是普通佛有的。普通佛的常光不遠,無量壽佛的常光,就是這個願文裏講,「我作佛時,光明無量,普照十方」,這是常光,不是放光。一般諸佛放光有的時候能遍照十方,阿彌陀佛常光就遍照十方,難怪諸佛稱他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有道理。因地當中就發這樣大願,果地上就變成事實真相。這一願,善導大師稱它爲五願裏頭的一種,這五種願是四十八願最殊勝的五願。阿彌陀佛光明照注之處,那就是有緣的地方,沒有緣他怎麼照?我們這個世界、我們這個地球、我們這個地區,阿彌陀佛的光照不照?照,肯定照到,我們都沐浴在佛光之中。雖然我們迷惑,煩惱習氣重,業障深重,佛光依然遍照。我們展開經卷,就是佛光照我,聽經聞法是佛光照我,我們念佛禮佛,佛光照我,無時不照。我們要自己能夠感受到,這就好。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,老是以爲:我的罪業很重,我的煩惱很重,恐怕不能成就。這一生真的他不會成就,他不能往生,爲什麼?他不相信他能往生,他不相信阿彌陀佛來接他,這個就沒法子。我們深信不疑,阿彌陀佛必定來接,不能有絲毫的疑惑。大乘教裏佛常講,疑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四願,「觸光安樂願」:

  【若有衆生。見我光明。照觸其身。莫不安樂。慈心作善。來生我國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是二十四章每一章的結語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第十四願,顯佛光所具利生之妙德」,阿彌陀佛光明之中所具的利益衆生的妙德。『見我光明,照觸其身』,凡見佛光者及蒙佛光照及之人,『莫不安樂,慈心作善,來生我國』。這叁句是證明,我們學習這個法門,得到法喜了,自然就體會佛光注照,我們一般講佛力加持。這個光明注照就是佛力加持,聽到佛名生歡喜心,聽到這部經生歡喜心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前面第一章,六祖敘述他自己遇佛的因緣。是非常偶然的賣柴,這次賣柴是客棧裏頭要,客棧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旅館。把柴送到客棧,錢拿到,要離開了,聽到客棧裏頭有個人在念《金剛經》。他一聽就歡喜,那就是佛光照他。他又不認識字,從來沒聽過,聽了很歡喜,就停在那裏,一直等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