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五八集) 2012/1/25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5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六十四頁,第叁行看起:
「此願下明,國中人民壽命亦皆無量。澄憲雲:人民壽命無量,淨土第一德也」。接著解釋,「修行佛道者,死魔爲恐。生死間隔,退緣根本也。見佛聞法,值遇衆聖,供養諸佛,親近善友,自然快樂,無有衆苦,其德非一。若壽命短促者,遺恨幾計,如玉杯無底故。此願最至要者也」。這一段說得非常好。世出世間法無一不是把壽命擺在第一,如果沒有壽命,一切諸法都等于零,你的智慧,你的能力,你的相好,你的地位,你的財富,沒有壽命,全就落空了。壽命第一!所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第一德就是無量壽。佛無量壽,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,這是極樂世界的第一德,也是極樂世界這個極樂真實能夠落實就靠壽命無量。所以這一願比什麼都重要,四十八願沒有這一願,全部落空。
接著澄憲師給我們解釋,修行佛道,不僅是修行佛道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例外的,死魔爲恐。魔,佛法裏頭把它歸爲四大類,叫四魔。第一個是煩惱魔,煩惱能障礙我們、折磨我們,所以煩惱是魔。第二類五陰是魔,五陰是色受想行識,這個東西要有智慧去調理,它不致于造成障礙;如果沒有智慧,煩惱來當家,這些東西都不能調和,裏面就亂了,那造成嚴重的障礙。第叁種是天魔,天魔是指身心以外的環境,環境能誘惑我們,如果你沒有定力、沒有智慧,你會受它幹擾,它就起了作用;你有定功,如如不動,你有智慧把它看破,它就不起作用。第四個就是死魔,這個一點辦法都沒有,壽命要短促,修行道業沒有成就。壽命終了,來生縱然再接著來修行,至少要中斷二十年。二十年的中斷,前世修行這個功力幾乎都退化掉了,要從頭來起。所以修行人,經上常講要修無量劫,並不是真的要這麼長的時間,是因爲你退失的時間太長。真的所謂是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進得少,退得多,退的時間比你精進的時間要長很多倍。淨宗這個法門雖然容易,緣分不容易遇到,遇到了這一生把持不住,臨命終時又去搞輪回去了,來世再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,誰都沒有把握。那你要修到哪一輩子于淨宗善根福德因緣才有決定性的成就,那個時候遇到就可以不退轉,遇到就可以不變質,這個很難得、很難得。所以這四種魔當中,死魔最可怕,最爲恐怖。生死間隔,退緣根本,爲什麼會退?壽命終了就退了。尤其是壽命短促的,真的是苦!
下面告訴我們,見佛聞法,值遇衆聖。你能夠遇到善知識、善友,通宗通教,這些人給我們的幫助就太大了。在此地這些衆聖多指介紹接引。我們對于聖教不認識,尤其在現前這個時代,誤會就非常非常之多,不要說社會一般人,入佛門來這個裏面,無論出家在家,對聖教懷疑的人有多少?太多太多了。所以佛教衰,興不起來。那他爲什麼還要來出家?我們細心去觀察,有很多人在社會上不能獨立。那爲什麼出家?爲生活而出家。出家這一行雖然沒有很高的地位,沒有很多的財富,但是一日叁餐可以維持,爲這個!經教不知道,什麼叫修行也不知道。每一天五堂功課算修行嗎?不是。所以修行兩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爲,我們的行爲有了錯誤,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,修正行爲。起心動念錯了,這是心理行爲,話說錯了是口業的行爲,身體造作錯了是身業的行爲,行爲很多,無量無邊,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叁大類,身口意。這叁業的行爲,什麼叫正,什麼叫錯,有什麼標准?有,絕對的標准就是自性,與性德相應是善,與性德相違背那就是惡。性德我們不知道,那些過來人知道,那些證得佛果、證得菩薩、證得阿羅漢,這些人他們知道。于是乎他們就把性德的標准具體告訴我們,我們就用這個標准來修行,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爲。
佛法最低的,《十善業道》,標准!起心動念與它相應,言語造作與它相應,這叫真修行。入佛門,十善是普世的教育,無論你學不學佛,你都應該要遵守,不是說我不學佛,我就可以不必去照做,錯了,那是性德,基本的性德。修行見性從這入門,你沒有你就入不了門。入門之後那就求佛了,佛首先傳授你叁皈。叁皈是什麼?叁皈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、總的目標,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章嘉大師過去告訴我,叁皈依,他那個時候用比喻給我說,譬如我們在臺北到高雄坐火車,叁皈依就是這個車票,你上車好好的把它保留到,一直到下車都不能丟掉。用這個來比喻這個東西重要!你所修學的一切法,與叁皈相應的就是與自性相應,與叁皈不相應的,那你就錯了。
叁皈是用佛法僧爲代表,可是許許多多的人從佛法僧裏頭把意思解偏了,叁皈變成有名無實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深深有感觸!爲什麼六祖傳授叁皈不說佛法僧?你看《壇經》裏頭,六祖傳授叁皈,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他不說皈依佛法僧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,佛法傳到中國到六祖那時候差不多七百年,七百年這樣長的時間,愈傳愈訛,大家對這個意思産生偏差,著了相。皈依佛,把佛像看作佛;歸依法,把佛經看作法;皈依僧,把出家人看作僧。這著相了,這不是真的叁皈,真的叁皈是皈依自性,叫自性叁寶,這是我們修行終極的目標。
我們要成佛,佛是什麼?佛是自性覺,覺而不迷,所以皈依佛是覺而不迷。現在不覺,迷了,泥塑木雕的都認爲那是佛像,把它當神明看待,求它保佑,你說這不是迷信了嗎?它是表法的,是個代表,代表什麼?代表覺,自性覺。皈依是什麼意思?皈是回頭,依是依靠。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,依自性覺,這叫皈依佛。所以我們初學佛依止一個老師,老師頭一個就是把這個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傳授給你。你一生無論修哪個宗派、無論修哪個法門,不能違背這個原則,你的方向就正確,就沒有偏差。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走這條路,這條路多重要!第二是法,法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宇宙自然的規則,不是人爲的,不是哪個創造、哪個發明的,不是的,大自然的規則、規律。十善業道是大自然的規律,中國老祖宗所說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全是大自然的規律。它與覺正淨決定相應。我們用佛法的標准來衡量,字字相應,這是性德。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見,正而不邪,是法,沒有偏,沒有邪。第叁個字是僧,僧裏頭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是清淨,一塵不染,第二個是和睦,所以僧叫六和,六和敬的僧團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這叫皈依僧。總原則,總綱領!諸佛如來所說的叁藏十二部,戒定慧叁學,決定不違背這個原則。所以一進佛門是第一個把這傳授給你。
佛教確實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。中國從前小朋友上學,教科書是《叁字經》,前面八句就是佛門叁皈依的意思。把什麼?把修學的綱領全部傳給你,第一句話說得那麼清楚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就是皈依佛。你細細去揣摩揣摩,那是皈依佛。告訴你什麼?你性是本善的,惡是後天的習性。爲什麼要學?學就是讓我們從習性回歸到本性,就這個意思。前頭八句,「性相近,習相遠;苟不教,性乃遷;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前面八句,中國傳統學術的大根大本,就跟佛法的叁皈依性質相同。
皈依,這才正式成爲佛的弟子,成爲佛的弟子一定要遵守,永遠遵守這叁個原則,覺正淨。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是佛弟子。然後告訴你,人不能獨立生存,必須是依衆靠衆。我們每天吃的這一碗飯,你知道多少人的辛苦,多少人努力才有這一碗飯;我們穿這件衣服,這件衣服是多少人心血的貢獻,你怎麼能離開人群獨立生活?不可能!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人感恩的心生起來了。首先是父母養育之恩,你從哪裏來的,你怎麼長大的,那是母親付出多少來照顧你,你才能長大。人要是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這個孝順的心就生起來了。從孝延伸悌,悌是敬愛一切長輩,年歲比我大的,都像父母一樣的敬愛,像長兄一樣的敬愛。這是中國文化,中國文化不離開群體。
所以過去家庭是家族,一個家那是一族。你進入這個人家,你都能看到五代同堂,你看他自身,他有父母,他有祖父母、有曾祖父母,再往上去有高祖父母。二十年是一代,古人重視生育,多子多孫。結婚送禮,石榴是不能免的,石榴就是多子,多子多孫,象征這個。古人十八、九歲結婚的就很多,女子十五、六歲,男子十八、九歲,所以到八十歲的時候肯定有五代。所以中國是大家族,這個外國人沒有的。中國家庭是社會行爲,是過團體生活,所以他不能夠離開群衆。群體生活,聖賢教誨就是必要的,非常重要。你要能夠遇到聖賢,能夠遇到聖賢的教誨。
供養諸佛。供養裏面最重要的是法供養,如教修行供養,這是供養裏頭的第一供養,如教修行。所以家家重視教育。古時候不認識字的人很多,但是雖然不認識字,他明理,他懂規矩。他從哪裏學來的?生活當中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傳統教育在生活當中,他在生活當中學會了,知道怎樣做人、怎樣接物。但是我們傳統東西丟掉兩百年,要講疏忽兩百年,真正丟掉是八十年。總得八十四、五歲的人,你問他,他有一點印象,如果住在農村裏頭。住在城裏的人不行,住在城裏的人,應該在九十歲、一百歲,他知道童年那時候的狀況。一般小城市還能保持一點傳統的遺迹,抗戰勝利之後完全沒有了,我們走了很多地方看不到了。我們家鄉江南農村裏面房屋還在,人沒有了,因爲家人都散掉了。所以家道、家學、家規、家業全都沒有了,那社會就變成亂世,人民生活就很苦。親情沒有了,人與人的關系一團混亂。
經上所講的,這真叫太平盛世,你能夠遇到衆聖,世出世間聖人;你能供養諸佛,福慧雙修;能親近善友,往來的人都是善知識,自然快樂,無有衆苦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