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一五八集) 2012/1/25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15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四百六十四页,第三行看起:
「此愿下明,国中人民寿命亦皆无量。澄宪云:人民寿命无量,净土第一德也」。接着解释,「修行佛道者,死魔为恐。生死间隔,退缘根本也。见佛闻法,值遇众圣,供养诸佛,亲近善友,自然快乐,无有众苦,其德非一。若寿命短促者,遗恨几计,如玉杯无底故。此愿最至要者也」。这一段说得非常好。世出世间法无一不是把寿命摆在第一,如果没有寿命,一切诸法都等于零,你的智慧,你的能力,你的相好,你的地位,你的财富,没有寿命,全就落空了。寿命第一!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第一德就是无量寿。佛无量寿,所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,这是极乐世界的第一德,也是极乐世界这个极乐真实能够落实就靠寿命无量。所以这一愿比什么都重要,四十八愿没有这一愿,全部落空。
接着澄宪师给我们解释,修行佛道,不仅是修行佛道,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例外的,死魔为恐。魔,佛法里头把它归为四大类,叫四魔。第一个是烦恼魔,烦恼能障碍我们、折磨我们,所以烦恼是魔。第二类五阴是魔,五阴是色受想行识,这个东西要有智慧去调理,它不致于造成障碍;如果没有智慧,烦恼来当家,这些东西都不能调和,里面就乱了,那造成严重的障碍。第三种是天魔,天魔是指身心以外的环境,环境能诱惑我们,如果你没有定力、没有智慧,你会受它干扰,它就起了作用;你有定功,如如不动,你有智慧把它看破,它就不起作用。第四个就是死魔,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,寿命要短促,修行道业没有成就。寿命终了,来生纵然再接着来修行,至少要中断二十年。二十年的中断,前世修行这个功力几乎都退化掉了,要从头来起。所以修行人,经上常讲要修无量劫,并不是真的要这么长的时间,是因为你退失的时间太长。真的所谓是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进得少,退得多,退的时间比你精进的时间要长很多倍。净宗这个法门虽然容易,缘分不容易遇到,遇到了这一生把持不住,临命终时又去搞轮回去了,来世再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,谁都没有把握。那你要修到哪一辈子于净宗善根福德因缘才有决定性的成就,那个时候遇到就可以不退转,遇到就可以不变质,这个很难得、很难得。所以这四种魔当中,死魔最可怕,最为恐怖。生死间隔,退缘根本,为什么会退?寿命终了就退了。尤其是寿命短促的,真的是苦!
下面告诉我们,见佛闻法,值遇众圣。你能够遇到善知识、善友,通宗通教,这些人给我们的帮助就太大了。在此地这些众圣多指介绍接引。我们对于圣教不认识,尤其在现前这个时代,误会就非常非常之多,不要说社会一般人,入佛门来这个里面,无论出家在家,对圣教怀疑的人有多少?太多太多了。所以佛教衰,兴不起来。那他为什么还要来出家?我们细心去观察,有很多人在社会上不能独立。那为什么出家?为生活而出家。出家这一行虽然没有很高的地位,没有很多的财富,但是一日三餐可以维持,为这个!经教不知道,什么叫修行也不知道。每一天五堂功课算修行吗?不是。所以修行两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,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,叫做修行,修正行为。起心动念错了,这是心理行为,话说错了是口业的行为,身体造作错了是身业的行为,行为很多,无量无边,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,身口意。这三业的行为,什么叫正,什么叫错,有什么标准?有,绝对的标准就是自性,与性德相应是善,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恶。性德我们不知道,那些过来人知道,那些证得佛果、证得菩萨、证得阿罗汉,这些人他们知道。于是乎他们就把性德的标准具体告诉我们,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修行,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。
佛法最低的,《十善业道》,标准!起心动念与它相应,言语造作与它相应,这叫真修行。入佛门,十善是普世的教育,无论你学不学佛,你都应该要遵守,不是说我不学佛,我就可以不必去照做,错了,那是性德,基本的性德。修行见性从这入门,你没有你就入不了门。入门之后那就求佛了,佛首先传授你三皈。三皈是什么?三皈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、总的目标,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。章嘉大师过去告诉我,三皈依,他那个时候用比喻给我说,譬如我们在台北到高雄坐火车,三皈依就是这个车票,你上车好好的把它保留到,一直到下车都不能丢掉。用这个来比喻这个东西重要!你所修学的一切法,与三皈相应的就是与自性相应,与三皈不相应的,那你就错了。
三皈是用佛法僧为代表,可是许许多多的人从佛法僧里头把意思解偏了,三皈变成有名无实。我们看《六祖坛经》,深深有感触!为什么六祖传授三皈不说佛法僧?你看《坛经》里头,六祖传授三皈,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,他不说皈依佛法僧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,佛法传到中国到六祖那时候差不多七百年,七百年这样长的时间,愈传愈讹,大家对这个意思产生偏差,着了相。皈依佛,把佛像看作佛;归依法,把佛经看作法;皈依僧,把出家人看作僧。这着相了,这不是真的三皈,真的三皈是皈依自性,叫自性三宝,这是我们修行终极的目标。
我们要成佛,佛是什么?佛是自性觉,觉而不迷,所以皈依佛是觉而不迷。现在不觉,迷了,泥塑木雕的都认为那是佛像,把它当神明看待,求它保佑,你说这不是迷信了吗?它是表法的,是个代表,代表什么?代表觉,自性觉。皈依是什么意思?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。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,依自性觉,这叫皈依佛。所以我们初学佛依止一个老师,老师头一个就是把这个修行的总纲领、总原则传授给你。你一生无论修哪个宗派、无论修哪个法门,不能违背这个原则,你的方向就正确,就没有偏差。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走这条路,这条路多重要!第二是法,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宇宙自然的规则,不是人为的,不是哪个创造、哪个发明的,不是的,大自然的规则、规律。十善业道是大自然的规律,中国老祖宗所说的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全是大自然的规律。它与觉正净决定相应。我们用佛法的标准来衡量,字字相应,这是性德。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见,正而不邪,是法,没有偏,没有邪。第三个字是僧,僧里头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清净,一尘不染,第二个是和睦,所以僧叫六和,六和敬的僧团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这叫皈依僧。总原则,总纲领!诸佛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,戒定慧三学,决定不违背这个原则。所以一进佛门是第一个把这传授给你。
佛教确实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。中国从前小朋友上学,教科书是《三字经》,前面八句就是佛门三皈依的意思。把什么?把修学的纲领全部传给你,第一句话说得那么清楚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就是皈依佛。你细细去揣摩揣摩,那是皈依佛。告诉你什么?你性是本善的,恶是后天的习性。为什么要学?学就是让我们从习性回归到本性,就这个意思。前头八句,「性相近,习相远;苟不教,性乃迁;教之道,贵以专」,这前面八句,中国传统学术的大根大本,就跟佛法的三皈依性质相同。
皈依,这才正式成为佛的弟子,成为佛的弟子一定要遵守,永远遵守这三个原则,觉正净。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这是佛弟子。然后告诉你,人不能独立生存,必须是依众靠众。我们每天吃的这一碗饭,你知道多少人的辛苦,多少人努力才有这一碗饭;我们穿这件衣服,这件衣服是多少人心血的贡献,你怎么能离开人群独立生活?不可能!知道这些事实真相,人感恩的心生起来了。首先是父母养育之恩,你从哪里来的,你怎么长大的,那是母亲付出多少来照顾你,你才能长大。人要是了解这些事实真相,这个孝顺的心就生起来了。从孝延伸悌,悌是敬爱一切长辈,年岁比我大的,都像父母一样的敬爱,像长兄一样的敬爱。这是中国文化,中国文化不离开群体。
所以过去家庭是家族,一个家那是一族。你进入这个人家,你都能看到五代同堂,你看他自身,他有父母,他有祖父母、有曾祖父母,再往上去有高祖父母。二十年是一代,古人重视生育,多子多孙。结婚送礼,石榴是不能免的,石榴就是多子,多子多孙,象征这个。古人十八、九岁结婚的就很多,女子十五、六岁,男子十八、九岁,所以到八十岁的时候肯定有五代。所以中国是大家族,这个外国人没有的。中国家庭是社会行为,是过团体生活,所以他不能够离开群众。群体生活,圣贤教诲就是必要的,非常重要。你要能够遇到圣贤,能够遇到圣贤的教诲。
供养诸佛。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法供养,如教修行供养,这是供养里头的第一供养,如教修行。所以家家重视教育。古时候不认识字的人很多,但是虽然不认识字,他明理,他懂规矩。他从哪里学来的?生活当中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接触到的,传统教育在生活当中,他在生活当中学会了,知道怎样做人、怎样接物。但是我们传统东西丢掉两百年,要讲疏忽两百年,真正丢掉是八十年。总得八十四、五岁的人,你问他,他有一点印象,如果住在农村里头。住在城里的人不行,住在城里的人,应该在九十岁、一百岁,他知道童年那时候的状况。一般小城市还能保持一点传统的遗迹,抗战胜利之后完全没有了,我们走了很多地方看不到了。我们家乡江南农村里面房屋还在,人没有了,因为家人都散掉了。所以家道、家学、家规、家业全都没有了,那社会就变成乱世,人民生活就很苦。亲情没有了,人与人的关系一团混乱。
经上所讲的,这真叫太平盛世,你能够遇到众圣,世出世间圣人;你能供养诸佛,福慧双修;能亲近善友,往来的人都是善知识,自然快乐,无有众苦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