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其德非一。这个其德不只一种,很多很多。如果寿命短促,那就很遗恨,遗恨几计。几计是难以计算,是这个意思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长恨,遗憾,将来永远得不到了。我们回想童年的社会,童年的欢乐永远得不到。现在年轻人跟我们比,我们就觉得他很可怜,真正好的东西、善的东西他一点都没有享受到,没有见到过,没有听到过,没有接触过。底下有个比喻,如玉杯无底。玉是非常珍贵的,这个茶杯底没有了,遗憾,它不能作用了。此愿最至要者,这一愿就是长寿,寿命无量这一愿太重要了。底下念老有个简单解释。「玉杯实为良材」,这好东西。「若无底则不成器」,不能成为一个器用,它不起作用,它没有底,这可惜。

  又望西法师曰:「诸乐根本,只在此愿」,极乐世界享乐无尽,根本就在长寿。如果没有寿命,极乐世界再乐,你一样都得不到。「又如《群疑论》谓彼国人民命极长远。纵令凡夫,还入变易,究竟成佛」。还入变易这有解释,「了分段生死」,这前面我们介绍过,讲过。分段生死没有了,就是长寿,就是无量寿,无量寿他有变易生死,还有变易。究竟成佛,一生就圆满了。变易生死不是真的生死。「盖生极乐,见佛闻法,一切时处皆是增上」,在极乐世界,一切时、一切处,无一不是增上缘,无有退转。为什么?你眼见法、耳闻法,没有中断的时候,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无上妙法;没有烦恼,你见不到,没有邪恶,没有是非,统统见不到。你所接触到的全是正法,所接触到的全是性德,所以「无有退缘」。这就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,没有退转,只有进步。有人进步得快,有人进步得慢,这个有,退转的没有,一个都找不到。「寿命复又无量,故不论根器如何,凡往生者必定成佛。称之为净土第一德,良有以也。」不是没有道理,真有道理,这肯定了寿命是在学习当中确实它是第一德。

  那我们要想找个修学环境,修学环境里头第一个条件是什么?寿命长久,这是第一个条件。如果寿命无常,那不是个好道场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我们亲近道场,心里也应该有数,哪个道场是第一道场?念佛的道场是第一道场。古时候念佛没有讲经的,顶多念佛堂讲几句开示,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,不打闲岔。看到大众当中有几个人昏沉,说几句勉励的话提醒他。现在的念佛堂,我觉得要讲经,为什么?他对佛法不了解、不认识。古人进念佛堂的时候,善根福德因缘具足,不需要听经了,一句佛号念到底,他确实在修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他没有杂念、没有妄想,一心一意只想往生净土亲近弥陀,除这一念,他没有第二念。这样的念佛堂可以不必要听经。

  如果还有疑虑,还有妄想、杂念,听经有好处。听经第一帮助我们断疑生信,真正信心从这里建立。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点都不怀疑,死心塌地念佛,修这个法门。这个一般对于知识分子是有必要的。听经第二个好处是帮助我们断疑开悟,这是第二步。开悟之后你的功夫就不会退转了。功夫会退,信心会动摇,听经很有必要,不深入经藏,保不住你不退转。听经,我修这个法门就听这部经,不要涉及、涉猎其它,一定要相信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相信佛给我们所说的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相信「一经通,一切经通」,这全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一门通,门门都通,这叫真通了。你说我门门都通,还有一门不通,那就是印光大师的话,你根本就不通。真正通了是一切都贯通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。为什么?它是性德,一切法不离自性,一切法是心现识变,哪有不通的道理!所以祖师在这里说,不论根器如何,上中下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就是这个法门。只要你往生,必定成佛,没有一个是有漏掉的。第十五愿我们就学到此地。现在再看第十六「声闻无数愿」。

  【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。悉成缘觉。于百千劫。悉共计校。若能知其量数者。不取正觉。】

  第十六愿,愿文里头「国中声闻天人无数」,这一句在前面一愿后头,移在这个地方就很容易懂得,就加这一句,「国中声闻天人无数」。『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,悉成缘觉』,「缘觉」比阿罗汉高一层,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,没有断习气,缘觉断习气了,就是辟支佛,能力比阿罗汉强。我们看批注,「澄宪云:阿弥陀佛,弟子无量。三无量中,其一也」。这个三无量,「光明无量,寿命无量,眷属无量」,眷属是学生。十方世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,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所以阿弥陀佛的学生无量无边。我们知道十方诸佛剎土无量无边,每一个佛剎里面的众生听到本师讲经教诲,都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,都知道有阿弥陀佛,而且本师肯定劝导大家念佛往生,到极乐世界不退成佛。那我们就知道,极乐世界每一天去往生的人有多少?无法计数,没有法子说的,成年累月。世尊告诉我们,极乐世界开张到现在十劫了,这十劫有多少人去!极乐世界真不可思议;极乐世界以光明做佛事,以音声做佛事,光明跟音声都超越时空,都是不可思议。我们如果能稍稍体会这种盛况,参与的念头就会生起来,我也想去。

  「愿云声闻兼摄缘觉」。因为前面一句里头有声闻天人,这个地方有悉成缘觉,声闻里头有缘觉。「或疑《悲华经》谓彼佛国土,无有声闻,辟支佛乘。所有大众,纯是菩萨,无量无边。今经何云声闻无数耶」,这个经上怎么说有声闻无数?下面为我们解释。「盖此二者」,就是声闻跟缘觉。「文虽相左,而义实无违」,文字相左就是不一样、不同,但是意思是相同的。「今经三辈往生,俱云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这是「三辈往生」里头都说到的,上中下三辈都有,还包括一心三辈,不是专修净宗的,修其它法门的,也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「三辈生者,既已悉发菩提心,所行必是菩萨乘。故《悲华》云纯是菩萨」。讲得通,声闻缘觉都发菩提心才能往生,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。

  有人问,在眼前许许多多不认识字、没有念过书的,对于如来经教是一窍不通的,他只会念佛,最后他也往生了,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,那这种人怎么会往生?蕅益大师解释,把这个问题解答了。那些人真正相信、真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,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。你问他什么菩提心?他不知道,他只知道极乐世界比我们好,我一定要去,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。无上菩提心是正等正觉。《观经》上讲的菩提心的心体是至诚心,真诚到极处,这是菩提心的体;自受用,好善好德,叫深心;他受用,回向发愿心,念念没有忘掉许多苦难众生,我得好处,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分享,这是菩提心。乡下这些阿公阿婆,人都非常慈悲,有一点好吃的,都会拿去跟大家分享,一点私心都没有。这菩提心就现在外面了,真相信,真想去。所以蕅益大师说,他们已经圆满了菩提心,决定得生净土。我想得很久、想得很深,我知道这些人往生品位之高,超出我们想象。为什么?他们的功夫纯,他不杂,信心坚定,没有怀疑,没有夹杂,为我们做念佛示现,那真的纯是菩萨,不是凡人。

  「至于彼国声闻缘觉」,这是有其名而已,「只是就其断惑之情况而言」,是这么个意思。「虽断见思,未破尘沙与无明惑,是称声闻」,称他们作声闻,他不是真的声闻。「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。若只求自度,不愿度他,则是未发菩提心。不发菩提心,即不能往生」。只要是往生,即使往生到边地疑城,还是有菩提心,没有菩提心他去不了。「证诸《宋译》此意甚显」。《宋译》的《无量寿经》有这么一段经文,「我得菩提成正觉已,所有众生,令生我剎。虽住声闻缘觉之位,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剎之内,遍作佛事,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这一段经文讲得很好。念老给我们解释,「按声闻不闻他方佛名,但求小乘涅槃,不取佛果」。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小乘。所以南传小乘,确实他们只承认有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佛,他们不承认。他们承认佛之外有阿罗汉、有辟支佛,不承认有他方世界的佛。所以他那个圈子很小,只有娑婆世界,没有他方世界,心量的确不大。也难怪隋唐祖师大德们把小乘放弃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儒跟道的心量比小乘大,儒道在断证跟小乘相似,严格的说比不上小乘,但是心量之广大超越小乘。祖师大德用这个方法来取代,有道理,效果也非常殊胜,就是最近这一千三百年当中,只有最近两百年很少有成就的,三百年前,开悟的、得禅定的很多!我们从这些祖师大德留下来的注疏里面可以看到,真做学问,真正在弘法利生。影响社会的面很大,上从帝王大臣,下至贩夫走卒,没有人不尊敬,没有人不佩服,社会大众都跟着他们学习。所以社会赖以安宁,长治久安盛世是这样造成的。

  我们再往下看,「今极乐人民所谓为声闻者,能远至无数佛国,作无量佛事,度无边众生,悉令成佛」,这是极乐世界的人民,声闻。你看极乐世界的声闻干什么事情?菩萨的事情,极乐世界的人民也干菩萨的事情。人民、声闻都能远至无数佛国,上供诸佛修福,听闻经教修慧,福慧双修,这叫佛事。还帮助佛度众生,在众生面前示现,你看我是他方世界的众生到极乐世界去的,极乐世界好,我有能力常常来看你们的佛陀。你们要不到极乐世界去,算是你们的命好,你也只能亲近一尊佛,不能亲近无量无边诸佛。亲近无量无边诸佛,到极乐世界就做到了。极乐世界是华严世界,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有没有离开本尊?没有,本尊是阿弥陀佛。生到极乐世界,从来没有离开本尊过,但是同时又能用自己的化身,能够变化无量无边身,去亲近他方诸佛如来。这是我们做不到的,小乘、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统统做不到,十法界里的佛也做不到,极乐世界的天人都能做到。天人是说什么?见思烦恼没断的,他都能做到。他凭什么做到?他所凭借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。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