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五六集)  2012/1/24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5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,第四百六十页第一行,从第二句看起:

  「离分段、变易二生死,具无边之身智,是大乘涅槃」。这向下为我们说明大乘跟小乘涅槃不一样,先说大乘。分段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,譬如我们现在在人道,有分段生死,从出生那一天起,到这个身体死亡,这叫一段,这叫分段生死。变易生死跟这个不一样,变易并不是真的有生死,生死是代表苦,生死很苦,变易必定受一番苦头。譬如在学校念书,你上一年级,一年的辛苦,成绩及格,你第二年升二年级,第一年死了,二年级生了,这叫变易。从一年级变到二年级,二年级变到三年级,所以变易这个阶段就很多。修行,譬如菩萨,十信位,从初信位到二信位是变易生死,二信到三信位也是变易生死。我们要是用小乘来看就很清楚,小乘是断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里头先断见烦恼(见惑),见惑三界八十八品断尽了证初果,在大乘也是的,断尽了证初信位的菩萨。这在遇缘不同,遇到大乘就学大乘,遇到小乘就学小乘,遇缘不一样,断证功夫相同。从初果要升到二果必须要断思惑,思惑有八十一品,先断前面最强烈的这一种烦恼,六品,先断六品惑,从初果就升到二果。所以他必须要断烦恼才能向上提升,他不是分段生死,他是变易。我们在这个世间,变易的情形就非常之多,六道里头两种生死都要受。这两种生死统统都断了,离分段、变易二生死,烦恼断,智慧就现前。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,明暗的两面,一体的两面。所以烦恼轻,智慧就长,烦恼本身就变成智慧,迷的时候智慧就变成烦恼,其实是一桩事情。具无边之身智,因为你断的是身的生死,分段跟变易都是从身说的,身要受苦,要努力的学习,所以烦恼断了,智慧就长,具无边的身智,这是大乘涅槃,得智慧了。

  「至于二乘,则三德之中仅具解脱」。跟前面所说的三德,他只有一个,解脱,解脱还不完全,少分。我们讲少分、多分、满分,阿罗汉得的是少分,权教菩萨得的是多分,法身菩萨得的是满分。法身小乘没证得,般若小乘也没证得,小乘跟大乘差别很大。至于二乘,三德仅具解脱。这四义当中,常乐我净,这四净德,四种净德,只有常乐净,也是得少分。这个四净德前面跟诸位报告过,法身里面具足,法身里头有常乐我净,般若里头有常乐我净,解脱里头有常乐我净。因为小乘只离分段,只放下见思烦恼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讲他只放下执着。诸位要知道,执着就是见思烦恼,《华严》讲的分别就是尘沙烦恼,妄想就是无明烦恼,名词用的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。见思烦恼虽然断尽了,他有尘沙、有无明,解脱没有完全证得,法身、般若完全没有,解脱可以说有局部,有少分,因为他没有见思烦恼。四净德里头,这个解脱里头有常、有乐、有净,我没断。你看四净德,只有常乐净,我,主宰、自在他没有得到。

  「但离分段」,分段生死没有了,变易生死还有。「灰身灭智」,这是小乘涅槃,「是为小乘涅槃」。灰身灭智,这也是佛门的术语,就是佛门里头专有名词,说「二乘之人,断三界之烦恼后」,这个三界的烦恼就是见思烦恼。诸位一定要晓得,有见思烦恼就有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?是见思烦恼来的,见思烦恼断掉了,六道轮回就没有了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对于执着要看淡、要放下,这是烦恼里头最粗重的一环,对我们往生会造成严重的障碍。这种烦恼如果轻了,可以说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;这种烦恼重,念佛也不容易往生。我们必须要提高警觉,对什么事情要淡化,别认真,执着就是太认真了。世间人认为认真是好事,大乘佛法里也是,虽事上认真,他心上没有,这叫妙用。事上认真是管理行政,管理一个团体你不认真怎么行?寺庙是个团体,它有戒律、它有规矩,执法的人怎么可以不认真?执法的是菩萨,事上认真,理上没有,相上认真,心里清净平等,痕迹都不着,这叫菩萨。

  所以菩萨具足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具足圆满的常乐我净四德,不一样!凡夫执着,他生烦恼,他不生智慧,他心染着,他不清净。小乘人把这个放下,放下,什么都不干,他怎么样?灰身灭智。断三界烦恼之后,「入火光三昧」,他自己有能力,三昧是禅定,在定中生起火光把自己身体烧掉,死了火化。火化不要别人帮忙,自己有三昧火,能把这个身体烧成灰,这叫灰身灭智,身没有了,烧掉了,烧成灰了,智也没有了,所以他不生智慧。「归入空寂无为之涅槃界」,小乘涅槃叫偏真涅槃,真是讲空,就是偏空。实际上空有二边都不可得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凡夫着有,二乘着空,都是偏在一边。大乘有智慧,空有二边都不着。空从哪里来的?是对凡夫执着有,跟你说个空。对二乘执着空,给你说个有,点醒你。超越空有上面还讲染净,染净也是对立的,染要断掉,净也不能执着,执着有个净,这个净已经变成染污了。四圣法界是净土,六道凡夫是染土,染净是从这来的。所以四圣法界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净土,要用净土的术语来讲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,释迦牟尼佛有实报庄严土,他自己的报身住实报土。

  这是小乘,二乘,就是声闻跟缘觉,他们最终的目的。世尊为这个事情呵斥小乘,说他们是焦芽败种。为什么?只顾自利,不知道度众生,不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不度众生就是不度自己,把自己放在偏真涅槃里头,那个里头清净无为,不堕落也不能提升,错了!不堕落是好事,不能提升就不是好事。但是他们都有期限的,阿罗汉根性比较劣,什么时候回头?知道错了,回头是岸,这个回头就是回小向大,阿罗汉要两万劫,他在这个涅槃里头要住两万劫他会回头,辟支佛比他聪明,辟支佛只要一万劫,一万劫就回头了,阿罗汉要两万劫。不是不能回头,也就是说在菩提道上这个地方耽误了两万劫这么长的时间,他停在那里不动。

  这些都是遇缘不同,像在我们这个世间,南洋都是小乘,在那边遇到的一定是小乘教。他们修行也挺认真的,我也去访问过他们。问题发生在哪里?发生在不研究经教,只念经,不研究、不细讲,不能把经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、把经典里面的教训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,那不叫真学佛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十二年讲《阿含经》,要像他们现在这个样子谁肯跟释迦牟尼佛学?没人!佛当年住世,这个十二年天天讲经教学。那些比丘也很厉害,聪明的、智慧高的、慈悲心重的,学了就会跟别人分享,他去讲给别人听,他去做出来给别人看,所以这个影响面就很大,这真佛弟子。遇到困难问题,向佛请教,佛会教大家。他们的问题,以及佛所教诲的,全写在《四阿含》里头,我们读《四阿含》就知道了。今天我们学佛脱离了佛教的经典,所以学得不像,大乘、小乘都是这样的。这个我们不能怪人,我们一定要知道反省,一定知道自己勉励自己,我们重新来带头。

  在中国学佛接触的当然是大乘,中国没有小乘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没有小乘肯定没有大乘,小乘是大乘的基础。小乘经典,我们汉文翻译的《四阿含》,跟南传巴利文的《藏经》去比对,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巴利文经典比我们汉文大概多五十几部。总共三千多部,它只比我们多五十几部。由这个地方可以看见我们中国古人对小乘的重视,小乘经几乎全部翻译过来,现在没人学了。当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老师我估计应该选的有五、六十种小乘经,我听他讲的,就是我在台中那个时期他讲这些《阿含经》里选的小部经,我大概学二十几种。像我第一部学的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就是《阿含》里头选出来的。

  可是现在没有人学了,讲不行,念不行,要依教奉行。有讲、有听、有研究的,没有人真干的,这在佛法里头叫末法时期,没人真干;有讲经、有听经、有真干的,这是佛法像法时期;如果有证果的,有念佛往生的,真往生了,那叫正法时期。正法久住我们非常向往,今天正法久住只有一门,净土宗,往生就是证果。禅宗里头必须明心见性,那就是正法久住,教下里头一定是大开圆解,这是正法久住,不容易!所以现在就是黄念老讲的话,八万四千法门能成就的唯此一门。黄念老的禅是跟虚云老和尚学的,他的密好像是跟贡噶老人学的,他在密宗是金刚上师的身分,最后他念佛往生。往生前半年,每天,他是万缘放下,一天十四万声佛号,念佛走的。他用的是追顶念佛,一句接一句,拼命!示现给我们看,给我们做样子,得要这样干才能往生。这往生前半年。

  我们如果要把往生的日子定在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号之前,我们差不多现在可以开始了,要真干,要有充分的时间,准备到极乐世界去。这个话是真话,不是假话。我们想学这个法门、学那个法门,行,到极乐世界再学,现在不行,没有时间,也没有人教你。到极乐世界,老师是弥陀如来,学长是诸位补处菩萨,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、弥勒菩萨,到那里全见到了,不是在此地看到泥塑木雕的像,不是,到那真人看到了;还有这个经上讲的,居士当中跟文殊、普贤同样地位的法身菩萨,十六正士,我们天天念他的名字,跟他有缘,到那个地方,个个都见到了。那里有好老师,有好的同参道友,成就快速,没有障碍、没有灾难。

  小乘这个涅槃,佛并不赞成,「烧身灭心,归入空寂无为」,对自、对他都没有好处。对自己,如果是声闻,两万劫停在那里没进步;如果是辟支佛,一万劫,这么长的时间没进步,这对自己没有好处,不能发心教化众生,不能利益社会,于自于他都不利。小乘应该在证得初果之后就要回小向大,那个进步就快。要学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,念念不忘苦难众生,全心全力的去帮助他们,这个就对了。大乘里面证果,法身、般若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