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解脫圓滿證得,如果是修淨土,生到極樂世界就證得了,真的是最簡單、最容易的方法,獲得最圓滿、最快速的成就。
下面我們看第十叁願「光明無量願」,這一願也是善導大師所選中的四十八願裏頭最重要的五願,前面第十二願「必成正覺」,這一願也選中了,光明無量。我們看經文:
【我作佛時。光明無量。普照十方。絕勝諸佛。勝于日月之明。千萬億倍。】
這一章裏頭具足兩願。「千萬億倍以上」,就是我們念的這一段,這是第十叁願「光明無量願。若有衆生以下」,是下面第十四願「觸光安樂願」。「第十叁與第十五」,十叁是這一願,十五「壽命無量願,淨影稱爲攝法身願,以其攝法身成就也。《甄解》以此二願,爲真報身之德,又謂此光壽無量二願爲方便法身大悲之本。蓋無量壽則豎窮叁際,佛身常住,衆生有依;無量光則橫遍十方,德用遍周,攝化無盡;故爲大悲方便之本,報身之實德也」。這一段文。淨影是小慧遠,他的《無量壽經》批注稱爲義疏,《無量壽經義疏》是他作的,隋朝時候的人。他稱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這兩願是攝法身願,因爲這兩願講的就是法身成就。法身光明無量,法身壽命無量,真的無量,不是叁大阿僧祇劫。光明是講空間,壽命是講時間,無盡的時空交織在一起,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糾纏,這就是法身。日本《甄解》以此二願,爲真報身之德,也能講得通。又謂此光壽無量二願,光明無量跟第十五壽命無量這兩願,爲方便法身大悲之本。方便法身就是報身,現在哪裏?這個身現在實報莊嚴土。由此可知,實報土的菩薩有感,佛有應,這個佛是究竟圓滿佛,《華嚴經》稱爲妙覺。妙覺不住實報土,住常寂光,可是實報土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感,他就有應,他應現在實報莊嚴土,所以叫方便法身大悲之本。光明、壽量這兩個是法身德,法身起作用就是這二德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
這下面念老爲我們解釋的,無量壽則豎窮叁際,佛身常住,這是有相的,在實報莊嚴土。妙覺如來示現在實報莊嚴土是幫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些大菩薩個個都是明心見性,只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,留在實報土。佛在這個地方也是幫助他們斷無始無明習氣,爲他們示現度化衆生種種方便,這些種種方便都是性德。妙覺如來他證得圓滿,法身菩薩證的也圓滿,但是沒有妙覺如來那樣明顯、那樣清楚,因爲他們帶著無明,妙覺如來不帶無明,沒有無明,給他們做榜樣。這些現身,佛的現身,我們一定要知道,他們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當然不可能有分別執著,這是實報土的狀況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圓滿的實報土,它那個實報土延伸到方便也是實報土,同居也是實報土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!難信不是實報土,實報土容易相信,難信就是下面這兩土,同居跟方便兩土,這真難信。爲什麼?他們見思煩惱沒斷,塵沙煩惱沒斷,怎麼可能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法身大士平等?沒有人相信,所以叫難信之法。這是什麼?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他的,他們能接受得到。阿彌陀佛想把這個能力加持給我們,我們接受不了,不能接受,他們居然有能力接受。
佛慈悲,不是不加持,分分秒秒都在加持,我們抗拒的力量太大。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,這個力量是平等的,我們有抗拒,最嚴重的抗拒就是分別執著,不接受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同居土下下品到極樂世界,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?有,但是不起作用,對于彌陀本願加持完全接受,不抗拒了,妙就妙在此地,這是我們無法想象的。佛在經上說的,這樁事情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。即使是等覺菩薩,也不能完全搞清楚,爲什麼?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等覺菩薩沒有回歸自性,沒有入常寂光,他不知道。我們把這些原理原則搞清楚了,那重要要做的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,放下就對了,不要再執著了,不要再分別了。從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,太微細了,我們從粗的下手,從執著、從分別下手,盡量淡化第六意識的分別、第七識的執著。這與相宗修學的原理相應,這就是什麼?這就是相宗的轉識成智,我漸漸學著不用識,學習用智。智是什麼?你放下之後,智慧自然生起來。人頭腦冷靜就是智,心定下來就是智,心亂了就是識,心裏面有貪瞋癡慢疑、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是識、那是迷,那不是覺,這個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光跟壽都是自性裏頭本有的,本自具足,就是因爲有煩惱,光跟壽都不見了、都迷了。在極樂世界光壽無量是方便法身,實報土的法身就是方便法身,常寂光才是真正的法身,圓滿的法身。法身無相,實報土有相,所以叫方便法身。菩薩所流出來的,這是從自性所流出來的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這個最明顯的就是在實報土裏頭看,人人皆是,個個不無,殊勝莊嚴無與倫比。彌陀慈悲,個個都像彌陀一樣的慈悲。無量壽則豎窮叁際,這是真無量壽,這不是假的,不是有量的無量。佛身常住,衆生有依靠,佛不常住衆生沒有依靠。無量光則橫遍十方,光是智慧,智慧遍照十方,德用周遍。光中有無量德,德是講德能,以這種德能教化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,幫他破迷起信,幫他破迷開悟,幫他信願持名,得生淨土。「故爲大悲方便之本,報身之實德也」。這個德不是假的,是真實的,它真起作用,真能幫助無量無邊衆生。
「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,實爲一切衆生悉皆光壽無量」。自他不二,自他是一體,自己光壽無量是爲了成就一切衆生的光壽無量,這個意思很深!你要教別人,你自己不先成就,你就教不了別人,別人不會相信。阿彌陀佛要教所有衆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,都能證得究竟圓滿的性德,就是無量光壽,他自己先顯示出來給你看,他有,我也有,你也有,沒有一個人沒有。我們講教育最成功的,在遍法界虛空界教育最成功的是阿彌陀佛,一切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相比還差一籌。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,沒想到。阿彌陀佛在因地上,我們可以相信,思想精密,又精又細密,別人沒想到他先想到了。像這些地方在在處處都是教導我們,我們要能細心去體會,要能認真去學習,落實在自己生活,它就真管用,這是報身真實的德用。一切爲衆生,所想到的,所做到的,所興起的,所成就的,沒有一樣不是爲衆生,沒有一樣是爲自己,這一點要學,叫真學佛。
所以爲自己是學佛人最大的障礙,爲什麼?我執沒有破,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,阿彌陀佛這種最簡最易、至圓至頓的方法,對你都幫不上忙。必須要知道,身心世界全是假的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不是真的,從心想生哪裏會有真的?只有自性是真的,心現識變是真的。這個真的裏頭有兩個意思,一個叫真谛,一個叫俗谛,真谛是純真,俗谛是相似真,不是純真。可是二谛是一又不是二,二而不二,一而非一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分別執著不能解其一,放下分別執著,你稍稍明白了,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契入了,就證得了。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能理解,你不能證得;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就證得了。大乘唯證方知,一定要肯定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這是大乘。只要認爲衆生跟我不是一體,不但不能入大乘,連對于解大乘都成問題,你不解如來真實義。什麼時候自己承認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,你能夠懂得大乘,你聽大乘經慢慢會理解。一天到晚迷在你我他,這個事情麻煩,不但大乘你不會懂,小乘也不懂,因爲小乘都要破身見。佛法的難就難在這個地方,真難,不是假難。這個難關只有自己破,別人幫不上忙。佛幫忙的只是給我們講經教學,可是悟入靠自己,佛不能幫助我們悟入,佛能做到的就是開示,悟入是自己的事情。爲什麼不能悟入?有障礙,把障礙放下就能悟入。悟了之後,悟是明白了,明白之後真修,把錯誤放下叫修行。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
「又《往生論》雲:叁種莊嚴入一法句。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,即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。」叁種莊嚴是講極樂世界,正報,佛莊嚴、菩薩莊嚴,依報,國土莊嚴,這叁種莊嚴。莊嚴,我們世間人講真、善、美、慧,得加上智慧,這才稱得上莊嚴,依報、正報真善美慧這四個字都達到究竟圓滿。這叁種莊嚴入一法句。這一法句就是清淨句,我們說純淨純善,叁種莊嚴純淨純善。純淨純善怎麼講法?純善,真實智慧,純淨,無爲法身,他方世界沒得比!我們對這個至少得心向往之,能力達不到,心向往之。有這個求願,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做到純淨純善,純淨純善這兩樣決定現前,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,純善應對的是真實智慧,純淨應對的是無爲法身。
「叁種莊嚴,四十八願中極樂依正種種殊勝莊嚴也」。這是念老爲我們解釋的這叁種莊嚴,四十八願中所講的極樂世界。「入一法句,則全歸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」,這個入是全歸。極樂世界叁種莊嚴從哪來的?就是從真實智慧無爲法身裏頭來的,沒有真實智慧無爲法身,極樂世界莊嚴就不可得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是自己的性德,本有的。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五句話,你跟這叁種莊嚴去對比,你會發現。頭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清淨心生智慧,自性清淨心生的智慧不就真實智慧!第二句話說「本不生滅」,不生滅就是大般涅槃,自性是圓滿的大般涅槃,就是寂滅,苦集滅道裏頭的滅谛,究竟圓滿。第叁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世尊說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那我們就曉得,自性是什麼都沒有,自性就是常寂光,它本自具足,它這個裏面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本自具足,那就是無爲法身,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都在這一句裏頭。第四句說「本無動搖」,這句話什麼?這句話就是自性本定,沒動搖過。這就給我們說明真心是不動搖的,沒有動搖的。妄心它動,起心動念,動搖了,分別執著,那是大動,狂風巨浪,自性沒動搖過。末後一句,「能生萬法」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全從它這裏變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