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淨土,叁寶加持。
「四者,于忍辱中生決定心。」這個決定是什麼?忍到底,受不了的時候還得要受,不能放棄。能忍到底顯示出心平氣和,這個忍辱功德就現前了。心裏頭沒有貪瞋癡慢,清淨平等,生智慧不生煩惱。忍辱是叁昧的前方便,不能忍怎麼得叁昧?叁昧簡單的說就是製心一處。我們今天修忍辱波羅蜜一舉一得算是不錯,最好是一舉多得。我們把心就止在阿彌陀佛上,再不能忍的事情,合掌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事就沒有了,就能化解了,忍辱就圓滿了。樣樣放得下,忍辱才能成就,真正做到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,連壽命都不求,還有什麼不能忍的?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別的東西沒有得到,諸法實相看破了一些,真正明白了佛在經上常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包括自己的身體。
身體是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從哪裏來的?從念頭生的,念是心理,物質是假的,念頭也是假的,清淨心中一念不生,起這一念叫無始無明,也叫根本無明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真心現前,真心裏頭什麼都沒有,爲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統統是虛妄的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個道理深,很難懂,世尊講這些道理講了二十二年,二十二年講《般若》,有多少人開悟?肯定不是全體,釋迦如來當年法會當中真正開悟,我想應該有十分之一,那就相當不得了。于念佛法門當中得到開悟,念佛法門開悟是什麼?真相信了,一點懷疑都沒有,下定決心真想去,這就開悟了。而今而後雜心閑話統統放下,一句彌陀念念相繼,決定往生,這是淨宗裏頭大徹大悟,決定得生。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在這個世間就像再來人一樣。再來人,到極樂世界再回來的。回來幹什麼?回來幫助衆生的,幫助衆生覺悟,自己一點都不迷惑。自己要真正做出極樂世界人的樣子,就能夠接引很多有緣衆生,做給他看。忍辱當中生決定心。
第五「深心清淨,不染利養」。什麼叫清淨心?利養就是染汙,還有名聞利養,你不清淨,遠離名聞利養,清淨心就能現前。世尊當年在世爲我們做出示範,他全部的財産就是叁衣一缽,這是當時的印度,熱帶地區,叁衣一缽夠了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每天要去托缽,所以僧團棲息之處所不能離開都市太遠,太遠乞食不方便,一般都是叁裏路,乞食方便。雨季就結夏安居,印度每年都有雨季叁個月,這叁個月不出門,由這些在家弟子每天把吃的東西送來,這是應該接受的。今天的社會過分的重視利養,對于利養堅固的執著,貪而無厭,不能夠惠施,于是福報就享盡了。福報享盡了,阿賴耶裏頭還有不善的習氣種子,遇到緣它會起現行,那個現行就是災難。災難怎麼來的?不是無緣無故,有原因的。真正修行這句話就非常重要,深心清淨是菩提心的核心,菩提心的體是真誠,自受用就是這一句,經論都是這個說法。《觀經》裏面講菩提心,體是至誠心,自受用是深心,他受用是回向發願心;《起信論》裏面講,菩提心的心體是直心,自受用也是深心,他受用是大悲心,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了,真誠就是直心,直心就是真誠,直是沒有委曲,這就是真誠的意思,深心都相同,深心就是此地不染利養。深心,古來祖師大德很多人說,好善好德,這個心是深心。清淨,不染利養,是善德之上者,最殊勝的。
第六「發一切種智心,日日常念,無有廢忘。」一切種智是自性真實智慧,《無量壽經》叁種真實,真實之際,真實智慧就指的這個,後頭真實之利。叁個真實是一樁事情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,一個得到了,叁個全都得到了。真實之際是自性的本體,真實智慧是自性的德相,真實之利是自性的德用。什麼人能用這叁種真實?大乘經教裏面我們看到的法身菩薩,他們用上了,法身菩薩在禅宗裏面講是明心見性的,在教下是大開圓解,在淨土宗是理一心不亂,心裏面發出來的全是智慧。一切種智,如來所證得的。阿羅漢證得的是一切智,菩薩證得的是道種智,一切種智,如來證得的、法身菩薩證得的。日日常念,我們如何念這一切種智?給諸位說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種智。你們想想對不對,阿彌陀佛是不是真實之際、是不是真實智慧、是不是真實利益?統統具足了。
《往生論》上講叁種莊嚴,「入一法句」,念老在這個批注裏頭我看引用至少有十次,可能十次以上。他這麼喜歡引用這一句話,可見這句話重要!這個批注看完了別的都忘掉,不記得,這叁句重複十幾次,肯定記得。贊歎西方極樂世界叁種莊嚴,國土莊嚴、佛莊嚴、菩薩莊嚴,叁種莊嚴,入一法句。一法句者,清淨句。清淨句者,真實智慧,無爲法身。這句話他引用至少十幾遍,我們沒有去記它,遍數多了印象深了。最後歸結到哪裏?就是這個佛號,阿彌陀佛的名號,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真實智慧、就是無爲法身,入一法句,這就是一法句,不可思議!日日常念,無有廢忘,這一切種智。
經,這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現在我們可以確實將它指出來,就是這個會集本,中文《無量壽經》九種版本裏頭最好的本子,善本!在這個時代出現,大災難來臨之前夕出現,真正是救苦救難。從這部經典上我們肯定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又加上近代這麼多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,告訴我們,念力,尤其集體的念力,能量之大無法估計。現在在這個世間學習的人慢慢的多了,因爲它傳播得很快,傳播的面很廣,就是用網絡來傳播。知道這個方法,人不管他怎樣不善,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。現在這個世間幾乎讓我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受到威脅,所以身心沒有安全感,吃的東西不幹淨,全是染汙,喝的水不幹淨,呼吸的空氣不幹淨,穿的衣服全是化學的,對身體帶來的都是不好的東西,衣食住行,這哪裏是人過的日子!真正有識之士都在呼籲,叫我們回到原始,過從前農耕的那種生活。今天就是農耕都有問題。爲什麼?土地被染汙了,水資源被染汙了,你種植的東西,土不幹淨,有毒,水不幹淨,這莊稼能長得好嗎?
念力要是變成一種科學,影響就非常大。現在這個環境連科學都沒有辦法解決,它造成這種混亂,它沒有能力把它恢複正常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土地大面積的汙染,怎麼樣叫它恢複幹淨?水資源的汙染,江河的汙染、大海的汙染,怎麼辦?你看到魚、鳥,現在所看到的,大面積的死亡,牠們不適合生存了。我們在電視裏面看到的畫面,被海水毒死的這些魚群,幾十萬條的浮到海岸邊,從來沒見過的這個景觀。人口在增加,糧食資源在減少,那我們就想到,將來一個大災難來,餓死的人有多少!現在的人浪費成了一種習慣,不知道愛惜食物,在糧食危機裏頭要受這個災難。這都是我們眼前的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沒有警覺。
我們如何應對?淨宗法門可以解決,急難的時候,我們縱然還有壽命,不要了,不願意在這個娑婆世界受這些苦難,我們要學瑩珂,我往後的壽命不要了,請阿彌陀佛早一天來接引我,這個做得到。我們起心動念佛知道,我們所有一切造作他也曉得,《還源觀》上所講的叁種周遍,念頭才起,周遍法界,這心理現象;物理現象,我們每一個細胞都是波動造成的,每一個波動也是周遍法界,換句話說,他對我們生理健康狀況了如指掌,全都知道。我們求生淨土不是爲自己,這個地方教化的緣盡了就是我們往生的時候,衆生不願意接受、不想學了,這就是緣盡的樣子。他喜歡學、喜歡教,幫他,全心全力幫他;不喜歡,我們就可以走了,到極樂世界認真修學,提升自己,早日成佛。成佛之後,這個世間衆生緣成熟了,又想學了,佛就來了。衆生有感,菩薩有應,感應道交,法爾如是。所以在現前,日日常念阿彌陀佛,這是第一樁大事。知道這個世界整個宇宙都不是真實的,從自性裏頭幻化出來的。這個事實真相,非常難得現在科學家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些報告發表了,我們看到、我們聽到,跟叁千年前佛所講的完全相同,這就可以相信了。
「七者,于一切衆生,起尊重心,除我慢意,謙下言說。」這是我們要學的,要特別提醒,爲什麼?我慢很麻煩,我慢有時候自己不知道,自己以爲我很正常,我沒有傲慢。所以這個地方,前面這句話很好,「于一切衆生,起尊重心」,我們對一切衆生沒有生起尊重心,那就是我慢,真正能對一切衆生都尊重的話,我慢就沒有了,謙虛才能生得起來。所以如果真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以阿彌陀佛這個心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,皆是阿彌陀佛,尊重心生起來了。這不是我們理想,故意做這個幻相,不是的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前面學得不少,阿彌陀佛是性德,就是自性,萬事萬物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性相是一不是二,性是阿彌陀佛,相當然也是阿彌陀佛,隨拈一法,無有不是。阿彌陀佛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無有一法不是,尊重心真的生起來了,看一切人皆是佛。世尊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、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佛說的話是真話,他見到了,他明白了。我們在大衆當中還有自尊心、有傲慢心、別人不如我的心、我勝過一切人的心,這什麼?這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是六道凡夫,出不了六道輪回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
彌勒菩薩這十句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把我們的深重的習氣轉過來、改過來。美國布萊登所說的,「棄惡揚善」,什麼是惡、什麼是善要清楚,「改邪歸正」,哪些是正、哪些是邪也要搞清楚,才能真正「端正心念」。端正心念的人是一個真正知道自愛的人,自愛沒有不愛別人的,爲什麼?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我們愛別人的心意是圓滿的,就跟佛一樣,佛對遍法界虛空界那種慈悲是圓滿的,問題人願不願意接受?你願意接受你就充滿了慈愛,跟佛一樣,不願意接受,不是說佛的慈愛沒有加持你,加持到了,不願意接受是你沒有感觸到。所以這種慈愛,佛菩薩的慈愛對你不起作用,跟你起作用的是你的煩惱習氣,這個東西起作用。佛的這個慈愛比煩惱力量不曉得大多少倍,我們沒用上。這個怪自己,不能怪佛。大經上常說,「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」,這個力量是平等的。如果我們的心跟佛結合,問題就解決了;我們的心跟衆生接觸,問題就來了。爲什麼不跟佛結成一體?跟佛結成一體,跟衆生也結成一體,這一體是覺。所以這個排列順序不一樣,心是主,是自己的意念,這是主,我跟佛結合,我就能教化衆生,我跟衆生結合,我就遠離佛法,這個道理要搞清楚我們才能得真實的利益。
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