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六一集) 2012/1/2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6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七十一頁,倒數第叁行,從第二個字看起:
「八者,于世談話,不生味著心」。這是彌勒菩薩所問十念第八。與世間人交談,不生味著就是沒有執著,我們常常說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不起心不動念難,那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得到。要是真正不執著,這就是阿羅漢,不分別就是一般的菩薩,沒有出十法界的,十法界裏面的佛、菩薩,他們能夠不分別不執著。這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能做到當然好,做不到的,我們要知道,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留戀,有留戀肯定是往生的障礙,這個意思在此地。
第九,「近于覺意,生起種種善根因緣,遠離愦鬧散亂之心」。這個境界比前面更高。覺意,覺是覺悟。沒有開悟,但是接近了,古大德常說,他正處在開悟的邊緣,所以他能夠生起種種善根因緣。世法的善根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叫叁善根。如果有懷疑、有傲慢,那就造成很嚴重的障礙,這前面我們學過很多。慢跟疑不但障出世間法,同時也障世間法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他能夠生起種種善根的因緣,有善根的因、有善根的緣,肯定有善業現前。他能夠遠離熱鬧的場所,遠離散亂的心,換句話說,這是常住在叁昧之中。換句話說,已經得禅定的人,得定,沒開悟,距離開悟很近了,在這個狀況之下。
最後一條「正念觀佛,除去諸根」。正念觀佛容易懂,重要一句話就在後頭這句,除去諸根。諸根就是六根,這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都攝六根」,意思相同。六根裏面最重要的是識,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裏面告訴我們「舍識用根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舍識用根不是凡夫了,已經是法身菩薩,所以比前面第九高。第九接近開悟還沒開悟,這第十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了,他已經不用根。這是根中之識,眼根裏頭的眼識,耳根裏頭的耳識,意根裏面的意識,舍識用根,用根中之性。用性是見聞覺知,那是智慧,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正念觀佛,這真正叫正念,純正之念。觀佛也就是念佛,十六觀裏頭前面十五種都叫觀,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,最後持名念佛。前面這兩種,觀想難,爲什麼?我們心太粗,境界太微細,觀不成功。觀像,那要很大的福報,我們也沒有,都是難處。只有持名,這一句名號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沒有障礙。念出聲、念不出聲都不要緊,只要求淨念相繼,要求的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這是彌勒所說的十念。
「《宗要》曰:如是十念,既非凡夫(所能),當知初地以上菩薩」,這是講的別教,「乃能具足十念」。這個十念法普通人做不到,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以上,這個地位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他們能用得上。「以上諸說鹹以此願專爲上品,甚至地上菩薩乃能具足,則中下凡夫何由得生?」所以這個方法說得很高,中下凡夫就沒分了,真的,是菩薩才可以做到。「可見以上諸家之議」,這個議就是議論,他們的說法,「未契淨宗他力果教之真谛」。淨宗的殊勝,淨宗的微妙,淨宗的特色,是以果教爲因行。果是佛名,阿彌陀佛是果,以果教做爲我們的修因,所以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照上面這個說法,與淨宗的宗旨不相應。至于義寂法師,「以《觀經》下品下生之十念,注本經第十八願之十念,深有見地」。這個說法好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九品往生,下品下生的十念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願的十念,這就是相同的。
「望西雲:宗家不爾」,宗家指善導大師,「今之十念,但是口稱,上盡一形,下至一念,通于叁輩,攝于九品,莫不皆往」。這個意思好。下面是念老的解釋,這個意思是說「今願文中之十念」,今之十念,是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本子第十八願裏面所說的十念,這個十念就是口念。上盡一形,一形是我們一生,專修念佛法門,一生都念佛。下至一念,這個一念是什麼時候?臨命終時,最後的這一念。也就是說,一生都沒有緣分遇到佛法,根本就不知道,臨命終時才遇到善友勸導他念佛。在這個關頭,他聽到了他就能相信,這個很重要,他就願意求生。所以,信願行在一念當中完成。行不行?行,完全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。我們要知道,這個事情很難,第一個,臨命終時頭腦要清楚,如果迷惑了,連自己家親眷屬都不認識,這個沒有辦法。現在人講得老人癡呆症,這就不行,他胡塗了不清楚,遇到善知識也沒用處。所以第一個臨走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福報,這是修得的。臨走的時候走得好,絕對不會墮叁惡道,哪一個頭腦清楚的人,會到叁惡道去投胎?不可能。叁惡道是怎麼去的?是迷惑顛倒,胡裏胡塗去了,去的時候不知道,一入進去之後才曉得,後悔來不及了,出不去了,是這麼個情形。
第二,臨終要遇到善友,遇不到一個念佛的人,對念佛道理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他勸你念佛講不清楚,你有疑惑,不能夠接受,這都是困難地方。所以這樣往生,實在說經上講得很好,多半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善根底子厚。這一生來到人間,沒有緣分,遇不到佛法,在最後緊要關頭的時候,朋友當中有學佛的人來告訴他、提醒他。這個時候一提醒,他阿賴耶裏面的種子就起現行、就起作用,這個作用是真相信,真願意往生,你勸他念他真念,哪怕念一聲都能往生。他具足信願行,信願持名,符合第十八願的精神,符合第十八願的原則。所以,十八願稱爲阿彌陀佛真實的本願。臨終這一念往生的人,他的品位有多高?不一定,與他過去生中修的因有關系,與現前遇到的緣有關系。如果這個善友是他一生當中最仰慕、最尊敬的,那個力量就大了,那什麼?他信得過他。所以一點懷疑都沒有,這個加持的力量大了。如果是個陌生的人,平常沒有接觸,臨時勸他念佛,他也能信、也願、也念佛往生,這個品位就不高。所以這個人的關系非常之大。
臨終,家親眷屬要合作,如果有不同信仰的人,他會攪亂,這是很大的障礙。還有兒孫親情不舍得他往生,表現出大哭、悲痛,這個也會影響他。這裏起一念跟家親難分難舍,又去不了。所以,臨終很難,非常困難。古德送終,像《饬終須知》裏面所說的,這個人臨終的時候,最好跟家親眷屬隔離,請家親眷屬合作,不要讓家親眷屬看到。不要讓這個念佛人看到家親眷屬悲痛、流淚,不要看到這個,讓他看到的都是同參道友、都是念佛的人。這都挺難的事情,世間人講不近人情,近人情就出不了六道,不近人情才能超越六道輪回。這些事情都要預先想到,要真正相信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。
斷氣之後,至少八個小時不要去碰他,不要去摸摸哪個地方熱,從哪裏走了,與你不相幹。是有這麼一說,印光大師不贊成,不是不贊成這個說法,不贊成你動手去觸摸他。爲什麼?怕他的功夫不到家,你觸摸他的時候他有痛苦,他生煩惱。如果一生瞋恚,他就墮地獄去了,你要不要背因果責任?因爲一般的說法,八小時神識沒離開。八小時之後神識離開了,那個沒有問題,你可以去動他。最安全的十二個小時,十四個小時最安全,他走了。他去的是好地方就有瑞相,身體柔軟,這個人來生又到人間來,大富大貴,身體柔軟,生天也是身體柔軟。所以身體柔軟不一定是往生,你可以斷定他決定不墮叁惡道,這是真的。真正往生,是他自己告訴大家,就是告訴送終的這些家親眷屬,說阿彌陀佛來了,我看到了,我跟佛走了。這一點都不假。
所以臨終開示,念佛開示沒有話說的。只是聽他說是他看到什麼人,或者看到什麼菩薩,這個時候你要告訴他,不是阿彌陀佛,不是觀音、勢至,決定不能跟他走。就提醒他這句話,爲什麼?他不是本尊,西方叁聖是本尊。叁位統統見到好,這品位就很高。叁位當中只有一位,有人見到佛,有人見到觀音、勢至,見兩位菩薩,有人見到一位菩薩,都屬于本尊,都好,都不會錯的。如果看到是別的菩薩來接引,那決定不能相信,決定不能跟他走。還有什麼?家親眷屬來接你,更不能跟他走。《地藏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臨命終時見到家親眷屬,多半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是他的冤親債主變化成他家親眷屬的相貌,來引他走。把他帶走了,那就要算帳,要報複,這個一定要提醒。
臨終是最重要的關頭,能不能往生,就在那一念之間做最後的決定。平常我們要認真念佛,求佛菩薩加持,自己一定要知道,走的時候未必會有人助念,所以心理上要做准備。特別是遇到災難措手不及,這個時候怎麼辦?所以念佛要念得熟,平常就要能放得下,走的時候不驚不怖、平平安安,這才有把握。念老這個地方有批注,「僅念一聲者,指臨終一念,或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于彼佛,亦皆得往生」。這都是指臨終一念。或者獲得一念淨心,一念清淨心,這一念當中沒有雜念夾進來,沒有懷疑、沒有雜念,一心專注,這叫一念淨心。發這一念心念阿彌陀佛,都能往生,佛號功德不可思議!
再看底下這一段,「本願文曰至心信樂」,這四個字非常重要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也有這個意思,《觀經》上說,「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」。「如何名爲至心,又如何名爲具足十念?此乃本願之關要」,最重要的大問題。「羅什大師于此,有最極精要之論」,鸠摩羅什大師,姚秦時候在中國弘法。他老人家說「譬如有人,于曠野中,值遇惡賊,揮戈拔劍,直來欲殺」,這是講遇到強盜。曠野當中,沒有村莊,沒有人見到,遇到強盜,這個強盜要搶你的財物,還要把你殺掉。「其人勤走」,當然趕快逃,逃避,遇到前面有個河,如果不渡河,一定會被他追趕上來,被他殺掉。「爾時但念渡河方便」,這時候只有一個念頭,沒有雜念,怎麼過河?用什麼方法趕快過去?「我至江岸」,到了河邊、岸邊,「爲著衣渡?爲脫衣渡?若著衣衲,恐不得過;若脫衣衲」,恐怕來不及,時間太迫切。「但有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