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的不能給我;因爲是一個清淨圓明體,所以他修的可以給我,我能得到實際上的用處,真實利益。這個道理要參透,我們的信心就具足,不再有絲毫懷疑。末後這一句,「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,因念念暗合實相故」,實相就是自性,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念念自然跟實相相應。

  末後這一句,『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』,這是個嚴肅的問題,是不是真的?古大德說得很多。「五逆者,罪惡極逆于理」,違背自性,違背了性德,性德我們一般人稱它作真理,「故謂之逆。是爲感無間地獄苦果之惡業,故又名無間業」。「《阿阇世王問五逆經》曰:有五逆罪,若族姓子、族姓女,爲此五不救罪者,必入地獄不疑」。造這五種罪業必定墮地獄,沒有懷疑的,無論是男女,只要你做這五種罪業,必定墮地獄。「雲何爲五?」哪五種罪?第一個「殺父」,第二個「殺母」,第叁個「害阿羅漢」,第四個「鬥亂衆僧」,第五個「起惡意于如來所」,《阿阇世王問五逆經》。又《華嚴孔目章》第叁卷說,「五逆,謂害父,害母,害阿羅漢,破僧,出佛身血」。「初二背恩養」,你能夠活這麼多年、長這麼大,從哪來的?父母養育而來,沒有父母養育哪有你?養育之恩,你不知道報恩,還要殺父、殺母,這個罪是無間地獄罪。另外叁種就是破壞福田,這個福田是一切衆生種福之處,你把它破壞掉,讓一切衆生都沒福了,這個罪多重!這是經論裏頭的。

  「至于常言之五逆,則爲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」,意思都相同,這是我們平常佛門裏常講的五逆罪。爲什麼會有這種罪?這麼重的罪?我們曉得,殺害父母,違背養育之恩,這大不孝,這個罪重。下面叁個,阿羅漢是人間的福田,阿羅漢在哪裏?你找也找不到,你不可能殺他,但是什麼?有跟他同等的罪。阿羅漢住在世間教化衆生,跟菩薩一樣,你怎麼可以害他?中國從前的老師,不是現在的,從前的老師你要殺害他,那個罪跟殺阿羅漢一樣。爲什麼?他有道德、他有學問,他教化一方,幫助這一方人斷疑生信,破迷開悟,福田!父母給我的是身命,老師給我的是慧命,我因老師教誨才有智慧,才知道怎麼做人,才知道怎樣修福、修慧。所以,殺這種老師跟殺阿羅漢叫等流罪,就是罪是平等的。

  下面,鬥亂衆僧,這就是破和合僧。僧團是世間典型的修學道場,他起的作用很大,他在那裏教大家修六和敬。僧團一定是修六和敬的,不修六和敬不叫做僧團。修六和敬是四個人以上,最低、最少的四個人,最多沒有限量。這些人住在一起,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給世人做示範。讓世間人在這個地方看到和諧社會,大同之治,你在這裏看到了,要向他學習。這些人是善人,對社會大衆有影響,有好的影響,你害了他們,把他們驅散了,把他們破壞了,讓社會大衆沒有好樣子看,這個罪多重,壞一切衆生的福田。

  最後,害佛,起惡意于如來所,這是出佛身血,用提婆達多的故事來做比喻。佛的福報大,想殺佛是不可能,提婆達多想殺佛,用種種方法都沒有能夠讓佛受到傷害。最後的一次,是在一個峭壁上面放了一塊大石頭,他知道釋迦牟尼佛托缽都要走這條路,准備好了,把石頭推下去,想把釋迦牟尼佛打死。佛有護法神,在空中把這個石頭攔住了,韋馱菩薩用金剛杵攔住石頭。這個石頭有一點碎片,碎片掉下去,砸著釋迦牟尼佛的腳背,流了一點血,出佛身血。由于這樁事情,提婆達多活著墮地獄,地裂開他陷下去,活生生的墮地獄。佛是世間大福田,他教化衆生影響多大,影響的面積是全世界,影響的時間是一萬二千年,你怎麼能害他!害他,無間地獄罪;如果你贊歎他,你宣揚他,那個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。稱贊、宣揚,讓大家都知道佛陀,都向他學習,功德就大了,對我們自己來講消災滅罪。「犯此逆者,身壞命終,必墮無間地獄,一大劫中,受無間苦」。在地獄住多久?住一個大劫,一個大劫就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,這個時間多長。

  「誹謗者」,誹的意思同謗。「謗者,毀也,言人之惡而過其實曰謗」。說別人的過失,縱然那個人有過失,有小過失,他把它渲染成大過失,過分了,這叫做謗。「誹謗正法,即誹謗佛法。此十念必生之大願,普被一切,但除既犯五逆又謗正法之人」,這個不在其內,這個人不能往生。「《觀經》曰: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,亦得往生。今經所除,蓋既犯五逆重罪,複誹謗正法,罪上加罪;且謗法罪最重,謗法之人稱爲謗法闡提」,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,「故不能往生矣」。這是解釋經文最後這段的意思。

  「或問,若人犯五逆罪,而不誹謗正法,《觀經》謂可往生。若有一人,但誹謗正法」,他沒有犯五逆罪,可不可以往生?《往生論注》上卷有答複:「但令誹謗正法,雖更無余罪,必不得生。何以言之?經雲: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,具受一切重罪(但劫盡得出)。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,此劫若盡,複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,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,佛不記得出時節。以誹謗正法,罪極重故。」這些都是經論上說的,《往生論》批注是引經,換句話,這都是佛說的。「又曰:汝但知五逆罪爲重,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,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」。說得很有道理,這些話是佛在經上說的。爲什麼?你把人家對佛法的信心毀掉,讓這個衆生永遠不能聞正法,特別是這個法門,把他這一生往生的機會把他斷掉了,這個罪比五逆罪重。所以,五逆罪墮地獄,這一大劫盡的時候,他的時間是一大劫,一大劫到了等于刑期滿了,他可以出來。毀謗正法的人,這個大劫滿了,地獄沒有了,大劫也空了,轉到有地獄的地方去,輾轉不斷的去受罪,沒有出來的時候,這叫真重。佛所說的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相信。我們沒有學佛之前曾經毀謗過佛法,學佛之後這才忏悔,知道錯了。尤其是淨宗,真的是難信之法!

  我對于這個法門,李老師當年苦口婆心勸我,我都沒有接受。忏雲法師勸我,讓我看四本書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、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。我很仔細的讀了一遍,不毀謗了,態度改變過來,但是不想學,對修學這個法門沒興趣,心裏想的是學教。教裏頭念念不忘的,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》,清涼《疏鈔》,老師介紹的。在臺中那些年,跟李老師學《楞嚴》,看了一些《楞嚴》的古注,對于這些大經大論非常愛好,喜歡。到民國六十年,民國六十年是公元哪一年?一九七一年,我開始講《華嚴經》。那時候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我是一起講,一個星期講叁次,一次一個半小時,《八十》講兩次,《四十》講一次。一個星期,一天講《四十》,兩天講《八十》,都講到一半。突然想到文殊、普賢學什麼法門成就的?善財童子他主修的是哪個法門?細細的往下面去看,看到《四十華嚴》第叁十九卷,看到了,文殊、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,我很訝異!

  再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原來他專修念佛法門。中國跟印度都知道有先入爲主這個觀念,善財參訪第一個是關系重要。《四十華嚴》裏頭,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,這個人專修念佛叁昧,求生西方淨土。沒錯,爲什麼?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老師發願求生淨土,他是文殊菩薩得意門生,總不能跟老師學兩個法門,肯定承傳老師的。老師發願求生淨土,他當然是的,果然沒錯,看到了。吉祥雲修的是般舟叁昧,一期九十天,叫佛立叁昧,九十天可以站著、可以走動,不能躺著,不能坐下,很辛苦,九十天。不能睡覺,睡覺只好站著睡,不能躺下來,這個要不是年輕很有體力的人做不到。專修念佛法門,真精進!五十叁參最後,看個頭,看個尾,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文殊、普賢率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到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,向阿彌陀佛學習。看到這個場面非常震撼,對淨土才有了信仰,修淨土這個念頭才生起來。要不是這些大經大論,我對淨土,尊重它,我不學習;那要不學習,學這些大經大論也只學個皮毛,不得利益。這些經論,教下的修止觀,止觀是禅;宗門所修的是祖師禅,不立文字,更難,非常不容易。《華嚴》要修五止六觀,《法華》要修摩诃止觀,從小止觀入門,最後修摩诃止觀,不是容易事情。所以看到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臨終念佛往生極樂世界。天臺宗的祖師世世代代,到最後都是念佛往生,這應該是智者大師開頭的,他帶起來的。所以才知道淨宗殊勝。

  早年,我跟李老師學了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康僧铠的本子,就是此地講的《淨影疏》,我聽李老師講了一遍。以後這個本子,夏蓮老的會集本,老師在臺中也講了一遍,那時候我還沒學佛,這很早。這個本子老師給我了,我能夠看得懂,看到這個本子如獲至寶,無量歡喜。早年講這個本子講過十遍,前面的六、七遍都是依照李老師眉注講的,後面大概有叁、四次,參考黃念老這個批注的本子講的。這個本子念老在晚年修訂過,現在我們這個本子跟我以前用的本子裏面有些不同。非常難得,這個批注是集注,讓你看到真生歡喜心。

  這一段裏面特別告訴我們,不能謗法。可是現在謗法事情好像是常見,古時候很少,大家都懂規矩,現在人不懂,隨便開口。我在臺中住了十年,知道李老師一些規矩,凡是從臺中經過的這些高僧大德,老師一定邀情他們吃飯、供養,不請他們講經,連開示都不請。我跟他老人家那麼久,我問過他,這些人爲什麼不請他給我們講講,結結法緣?他才告訴我,過去曾經請過,他講什麼?講的時候批評念佛法門,讓我們蓮友産生懷疑,對念佛的信心動搖了。老師要用半年的時間才能把他再領回頭來,他說太辛苦了。佛門有個規矩,若要佛法興,只有僧贊僧,如果大家互相贊歎,佛法會興。要批評,這個麻煩就大了,現在人喜歡批評,不喜歡贊歎。我們從這裏學到了這一招。

  所以,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離開臺灣,到香港來講經。聖一法師他是禅宗道場,邀請我訪問寶林寺,供齋請我吃飯,請我在禅堂講開示。我懂規矩,贊歎禅宗,贊歎聖一法師,贊歎每個修禅的人。他有四十多個,每天都坐香,這個道場很難得,真幹。我離開的時候,陪著我有十多個人,多半是青年協會的,在路上就問我:法師,既然禅這麼好,你爲什麼不修?來問我,你這麼贊歎,爲什麼不修?我告訴他,禅不容易修,那是上上根人修的,我不是那個根機,我只有贊歎的分,我不敢修。我念我的阿彌陀佛,我往生有點把握;禅宗得禅定,大徹大悟,我沒把握。贊歎容易,禅宗的《六祖壇經》我講過,《永嘉禅宗集》我講過,《證道歌》我講過,我還有點口頭禅,皆大歡喜。所以這個要懂。古人常說,「甯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」,決定不能把人的正念破壞了。人家辛辛苦苦建立一個道場,在那裏參禅已經十幾二十年,你怎麼可以說那個不能成功,淨宗好。不可以這樣說法,那個說法是外行,內行的人不會。所以,無論到哪個道場,學會贊歎。現在我們尤其聯合各個不同的宗教,對任何一個宗教都贊歎它,絕不拉它的信徒,絕不叫它的信徒改變信仰。宗教才能和睦相處,才可以團結一致,共同來創造世界和諧。如果互相毀謗,那天下大亂,那個罪就太重了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