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他的不能给我;因为是一个清净圆明体,所以他修的可以给我,我能得到实际上的用处,真实利益。这个道理要参透,我们的信心就具足,不再有丝毫怀疑。末后这一句,「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,因念念暗合实相故」,实相就是自性,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,念念自然跟实相相应。
末后这一句,『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』,这是个严肃的问题,是不是真的?古大德说得很多。「五逆者,罪恶极逆于理」,违背自性,违背了性德,性德我们一般人称它作真理,「故谓之逆。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,故又名无间业」。「《阿阇世王问五逆经》曰:有五逆罪,若族姓子、族姓女,为此五不救罪者,必入地狱不疑」。造这五种罪业必定堕地狱,没有怀疑的,无论是男女,只要你做这五种罪业,必定堕地狱。「云何为五?」哪五种罪?第一个「杀父」,第二个「杀母」,第三个「害阿罗汉」,第四个「斗乱众僧」,第五个「起恶意于如来所」,《阿阇世王问五逆经》。又《华严孔目章》第三卷说,「五逆,谓害父,害母,害阿罗汉,破僧,出佛身血」。「初二背恩养」,你能够活这么多年、长这么大,从哪来的?父母养育而来,没有父母养育哪有你?养育之恩,你不知道报恩,还要杀父、杀母,这个罪是无间地狱罪。另外三种就是破坏福田,这个福田是一切众生种福之处,你把它破坏掉,让一切众生都没福了,这个罪多重!这是经论里头的。
「至于常言之五逆,则为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」,意思都相同,这是我们平常佛门里常讲的五逆罪。为什么会有这种罪?这么重的罪?我们晓得,杀害父母,违背养育之恩,这大不孝,这个罪重。下面三个,阿罗汉是人间的福田,阿罗汉在哪里?你找也找不到,你不可能杀他,但是什么?有跟他同等的罪。阿罗汉住在世间教化众生,跟菩萨一样,你怎么可以害他?中国从前的老师,不是现在的,从前的老师你要杀害他,那个罪跟杀阿罗汉一样。为什么?他有道德、他有学问,他教化一方,帮助这一方人断疑生信,破迷开悟,福田!父母给我的是身命,老师给我的是慧命,我因老师教诲才有智慧,才知道怎么做人,才知道怎样修福、修慧。所以,杀这种老师跟杀阿罗汉叫等流罪,就是罪是平等的。
下面,斗乱众僧,这就是破和合僧。僧团是世间典型的修学道场,他起的作用很大,他在那里教大家修六和敬。僧团一定是修六和敬的,不修六和敬不叫做僧团。修六和敬是四个人以上,最低、最少的四个人,最多没有限量。这些人住在一起,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,给世人做示范。让世间人在这个地方看到和谐社会,大同之治,你在这里看到了,要向他学习。这些人是善人,对社会大众有影响,有好的影响,你害了他们,把他们驱散了,把他们破坏了,让社会大众没有好样子看,这个罪多重,坏一切众生的福田。
最后,害佛,起恶意于如来所,这是出佛身血,用提婆达多的故事来做比喻。佛的福报大,想杀佛是不可能,提婆达多想杀佛,用种种方法都没有能够让佛受到伤害。最后的一次,是在一个峭壁上面放了一块大石头,他知道释迦牟尼佛托钵都要走这条路,准备好了,把石头推下去,想把释迦牟尼佛打死。佛有护法神,在空中把这个石头拦住了,韦驮菩萨用金刚杵拦住石头。这个石头有一点碎片,碎片掉下去,砸着释迦牟尼佛的脚背,流了一点血,出佛身血。由于这桩事情,提婆达多活着堕地狱,地裂开他陷下去,活生生的堕地狱。佛是世间大福田,他教化众生影响多大,影响的面积是全世界,影响的时间是一万二千年,你怎么能害他!害他,无间地狱罪;如果你赞叹他,你宣扬他,那个功德不可思议,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。称赞、宣扬,让大家都知道佛陀,都向他学习,功德就大了,对我们自己来讲消灾灭罪。「犯此逆者,身坏命终,必堕无间地狱,一大劫中,受无间苦」。在地狱住多久?住一个大劫,一个大劫就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,这个时间多长。
「诽谤者」,诽的意思同谤。「谤者,毁也,言人之恶而过其实曰谤」。说别人的过失,纵然那个人有过失,有小过失,他把它渲染成大过失,过分了,这叫做谤。「诽谤正法,即诽谤佛法。此十念必生之大愿,普被一切,但除既犯五逆又谤正法之人」,这个不在其内,这个人不能往生。「《观经》曰:五逆十恶,临终十念,亦得往生。今经所除,盖既犯五逆重罪,复诽谤正法,罪上加罪;且谤法罪最重,谤法之人称为谤法阐提」,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,「故不能往生矣」。这是解释经文最后这段的意思。
「或问,若人犯五逆罪,而不诽谤正法,《观经》谓可往生。若有一人,但诽谤正法」,他没有犯五逆罪,可不可以往生?《往生论注》上卷有答复:「但令诽谤正法,虽更无余罪,必不得生。何以言之?经云: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,具受一切重罪(但劫尽得出)。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,此劫若尽,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,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,佛不记得出时节。以诽谤正法,罪极重故。」这些都是经论上说的,《往生论》批注是引经,换句话,这都是佛说的。「又曰:汝但知五逆罪为重,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,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」。说得很有道理,这些话是佛在经上说的。为什么?你把人家对佛法的信心毁掉,让这个众生永远不能闻正法,特别是这个法门,把他这一生往生的机会把他断掉了,这个罪比五逆罪重。所以,五逆罪堕地狱,这一大劫尽的时候,他的时间是一大劫,一大劫到了等于刑期满了,他可以出来。毁谤正法的人,这个大劫满了,地狱没有了,大劫也空了,转到有地狱的地方去,辗转不断的去受罪,没有出来的时候,这叫真重。佛所说的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相信。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曾经毁谤过佛法,学佛之后这才忏悔,知道错了。尤其是净宗,真的是难信之法!
我对于这个法门,李老师当年苦口婆心劝我,我都没有接受。忏云法师劝我,让我看四本书,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、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。我很仔细的读了一遍,不毁谤了,态度改变过来,但是不想学,对修学这个法门没兴趣,心里想的是学教。教里头念念不忘的,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》,清凉《疏钞》,老师介绍的。在台中那些年,跟李老师学《楞严》,看了一些《楞严》的古注,对于这些大经大论非常爱好,喜欢。到民国六十年,民国六十年是公元哪一年?一九七一年,我开始讲《华严经》。那时候《八十华严》、《四十华严》我是一起讲,一个星期讲三次,一次一个半小时,《八十》讲两次,《四十》讲一次。一个星期,一天讲《四十》,两天讲《八十》,都讲到一半。突然想到文殊、普贤学什么法门成就的?善财童子他主修的是哪个法门?细细的往下面去看,看到《四十华严》第三十九卷,看到了,文殊、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,我很讶异!
再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原来他专修念佛法门。中国跟印度都知道有先入为主这个观念,善财参访第一个是关系重要。《四十华严》里头,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,这个人专修念佛三昧,求生西方净土。没错,为什么?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老师发愿求生净土,他是文殊菩萨得意门生,总不能跟老师学两个法门,肯定承传老师的。老师发愿求生净土,他当然是的,果然没错,看到了。吉祥云修的是般舟三昧,一期九十天,叫佛立三昧,九十天可以站着、可以走动,不能躺着,不能坐下,很辛苦,九十天。不能睡觉,睡觉只好站着睡,不能躺下来,这个要不是年轻很有体力的人做不到。专修念佛法门,真精进!五十三参最后,看个头,看个尾,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文殊、普贤率领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,向阿弥陀佛学习。看到这个场面非常震撼,对净土才有了信仰,修净土这个念头才生起来。要不是这些大经大论,我对净土,尊重它,我不学习;那要不学习,学这些大经大论也只学个皮毛,不得利益。这些经论,教下的修止观,止观是禅;宗门所修的是祖师禅,不立文字,更难,非常不容易。《华严》要修五止六观,《法华》要修摩诃止观,从小止观入门,最后修摩诃止观,不是容易事情。所以看到智者大师,智者大师临终念佛往生极乐世界。天台宗的祖师世世代代,到最后都是念佛往生,这应该是智者大师开头的,他带起来的。所以才知道净宗殊胜。
早年,我跟李老师学了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康僧铠的本子,就是此地讲的《净影疏》,我听李老师讲了一遍。以后这个本子,夏莲老的会集本,老师在台中也讲了一遍,那时候我还没学佛,这很早。这个本子老师给我了,我能够看得懂,看到这个本子如获至宝,无量欢喜。早年讲这个本子讲过十遍,前面的六、七遍都是依照李老师眉注讲的,后面大概有三、四次,参考黄念老这个批注的本子讲的。这个本子念老在晚年修订过,现在我们这个本子跟我以前用的本子里面有些不同。非常难得,这个批注是集注,让你看到真生欢喜心。
这一段里面特别告诉我们,不能谤法。可是现在谤法事情好像是常见,古时候很少,大家都懂规矩,现在人不懂,随便开口。我在台中住了十年,知道李老师一些规矩,凡是从台中经过的这些高僧大德,老师一定邀情他们吃饭、供养,不请他们讲经,连开示都不请。我跟他老人家那么久,我问过他,这些人为什么不请他给我们讲讲,结结法缘?他才告诉我,过去曾经请过,他讲什么?讲的时候批评念佛法门,让我们莲友产生怀疑,对念佛的信心动摇了。老师要用半年的时间才能把他再领回头来,他说太辛苦了。佛门有个规矩,若要佛法兴,只有僧赞僧,如果大家互相赞叹,佛法会兴。要批评,这个麻烦就大了,现在人喜欢批评,不喜欢赞叹。我们从这里学到了这一招。
所以,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离开台湾,到香港来讲经。圣一法师他是禅宗道场,邀请我访问宝林寺,供斋请我吃饭,请我在禅堂讲开示。我懂规矩,赞叹禅宗,赞叹圣一法师,赞叹每个修禅的人。他有四十多个,每天都坐香,这个道场很难得,真干。我离开的时候,陪着我有十多个人,多半是青年协会的,在路上就问我:法师,既然禅这么好,你为什么不修?来问我,你这么赞叹,为什么不修?我告诉他,禅不容易修,那是上上根人修的,我不是那个根机,我只有赞叹的分,我不敢修。我念我的阿弥陀佛,我往生有点把握;禅宗得禅定,大彻大悟,我没把握。赞叹容易,禅宗的《六祖坛经》我讲过,《永嘉禅宗集》我讲过,《证道歌》我讲过,我还有点口头禅,皆大欢喜。所以这个要懂。古人常说,「宁动千江水,不动道人心」,决定不能把人的正念破坏了。人家辛辛苦苦建立一个道场,在那里参禅已经十几二十年,你怎么可以说那个不能成功,净宗好。不可以这样说法,那个说法是外行,内行的人不会。所以,无论到哪个道场,学会赞叹。现在我们尤其联合各个不同的宗教,对任何一个宗教都赞叹它,绝不拉它的信徒,绝不叫它的信徒改变信仰。宗教才能和睦相处,才可以团结一致,共同来创造世界和谐。如果互相毁谤,那天下大乱,那个罪就太重了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一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