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一六一集) 2012/1/26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16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四百七十一页,倒数第三行,从第二个字看起:
「八者,于世谈话,不生味着心」。这是弥勒菩萨所问十念第八。与世间人交谈,不生味着就是没有执着,我们常常说不分别、不执着。不起心不动念难,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做得到。要是真正不执着,这就是阿罗汉,不分别就是一般的菩萨,没有出十法界的,十法界里面的佛、菩萨,他们能够不分别不执着。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能做到当然好,做不到的,我们要知道,对这个世间不能有留恋,有留恋肯定是往生的障碍,这个意思在此地。
第九,「近于觉意,生起种种善根因缘,远离愦闹散乱之心」。这个境界比前面更高。觉意,觉是觉悟。没有开悟,但是接近了,古大德常说,他正处在开悟的边缘,所以他能够生起种种善根因缘。世法的善根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叫三善根。如果有怀疑、有傲慢,那就造成很严重的障碍,这前面我们学过很多。慢跟疑不但障出世间法,同时也障世间法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他能够生起种种善根的因缘,有善根的因、有善根的缘,肯定有善业现前。他能够远离热闹的场所,远离散乱的心,换句话说,这是常住在三昧之中。换句话说,已经得禅定的人,得定,没开悟,距离开悟很近了,在这个状况之下。
最后一条「正念观佛,除去诸根」。正念观佛容易懂,重要一句话就在后头这句,除去诸根。诸根就是六根,这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「都摄六根」,意思相同。六根里面最重要的是识,交光大师在《楞严正脉》里面告诉我们「舍识用根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舍识用根不是凡夫了,已经是法身菩萨,所以比前面第九高。第九接近开悟还没开悟,这第十,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了,他已经不用根。这是根中之识,眼根里头的眼识,耳根里头的耳识,意根里面的意识,舍识用根,用根中之性。用性是见闻觉知,那是智慧,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。正念观佛,这真正叫正念,纯正之念。观佛也就是念佛,十六观里头前面十五种都叫观,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,最后持名念佛。前面这两种,观想难,为什么?我们心太粗,境界太微细,观不成功。观像,那要很大的福报,我们也没有,都是难处。只有持名,这一句名号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没有障碍。念出声、念不出声都不要紧,只要求净念相继,要求的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这是弥勒所说的十念。
「《宗要》曰:如是十念,既非凡夫(所能),当知初地以上菩萨」,这是讲的别教,「乃能具足十念」。这个十念法普通人做不到,圆教初住、别教初地以上,这个地位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他们能用得上。「以上诸说咸以此愿专为上品,甚至地上菩萨乃能具足,则中下凡夫何由得生?」所以这个方法说得很高,中下凡夫就没分了,真的,是菩萨才可以做到。「可见以上诸家之议」,这个议就是议论,他们的说法,「未契净宗他力果教之真谛」。净宗的殊胜,净宗的微妙,净宗的特色,是以果教为因行。果是佛名,阿弥陀佛是果,以果教做为我们的修因,所以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照上面这个说法,与净宗的宗旨不相应。至于义寂法师,「以《观经》下品下生之十念,注本经第十八愿之十念,深有见地」。这个说法好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九品往生,下品下生的十念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第十八愿的十念,这就是相同的。
「望西云:宗家不尔」,宗家指善导大师,「今之十念,但是口称,上尽一形,下至一念,通于三辈,摄于九品,莫不皆往」。这个意思好。下面是念老的解释,这个意思是说「今愿文中之十念」,今之十念,是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本子第十八愿里面所说的十念,这个十念就是口念。上尽一形,一形是我们一生,专修念佛法门,一生都念佛。下至一念,这个一念是什么时候?临命终时,最后的这一念。也就是说,一生都没有缘分遇到佛法,根本就不知道,临命终时才遇到善友劝导他念佛。在这个关头,他听到了他就能相信,这个很重要,他就愿意求生。所以,信愿行在一念当中完成。行不行?行,完全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。我们要知道,这个事情很难,第一个,临命终时头脑要清楚,如果迷惑了,连自己家亲眷属都不认识,这个没有办法。现在人讲得老人痴呆症,这就不行,他胡涂了不清楚,遇到善知识也没用处。所以第一个临走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福报,这是修得的。临走的时候走得好,绝对不会堕三恶道,哪一个头脑清楚的人,会到三恶道去投胎?不可能。三恶道是怎么去的?是迷惑颠倒,胡里胡涂去了,去的时候不知道,一入进去之后才晓得,后悔来不及了,出不去了,是这么个情形。
第二,临终要遇到善友,遇不到一个念佛的人,对念佛道理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他劝你念佛讲不清楚,你有疑惑,不能够接受,这都是困难地方。所以这样往生,实在说经上讲得很好,多半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,善根底子厚。这一生来到人间,没有缘分,遇不到佛法,在最后紧要关头的时候,朋友当中有学佛的人来告诉他、提醒他。这个时候一提醒,他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就起现行、就起作用,这个作用是真相信,真愿意往生,你劝他念他真念,哪怕念一声都能往生。他具足信愿行,信愿持名,符合第十八愿的精神,符合第十八愿的原则。所以,十八愿称为阿弥陀佛真实的本愿。临终这一念往生的人,他的品位有多高?不一定,与他过去生中修的因有关系,与现前遇到的缘有关系。如果这个善友是他一生当中最仰慕、最尊敬的,那个力量就大了,那什么?他信得过他。所以一点怀疑都没有,这个加持的力量大了。如果是个陌生的人,平常没有接触,临时劝他念佛,他也能信、也愿、也念佛往生,这个品位就不高。所以这个人的关系非常之大。
临终,家亲眷属要合作,如果有不同信仰的人,他会搅乱,这是很大的障碍。还有儿孙亲情不舍得他往生,表现出大哭、悲痛,这个也会影响他。这里起一念跟家亲难分难舍,又去不了。所以,临终很难,非常困难。古德送终,像《饬终须知》里面所说的,这个人临终的时候,最好跟家亲眷属隔离,请家亲眷属合作,不要让家亲眷属看到。不要让这个念佛人看到家亲眷属悲痛、流泪,不要看到这个,让他看到的都是同参道友、都是念佛的人。这都挺难的事情,世间人讲不近人情,近人情就出不了六道,不近人情才能超越六道轮回。这些事情都要预先想到,要真正相信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得生。
断气之后,至少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,不要去摸摸哪个地方热,从哪里走了,与你不相干。是有这么一说,印光大师不赞成,不是不赞成这个说法,不赞成你动手去触摸他。为什么?怕他的功夫不到家,你触摸他的时候他有痛苦,他生烦恼。如果一生瞋恚,他就堕地狱去了,你要不要背因果责任?因为一般的说法,八小时神识没离开。八小时之后神识离开了,那个没有问题,你可以去动他。最安全的十二个小时,十四个小时最安全,他走了。他去的是好地方就有瑞相,身体柔软,这个人来生又到人间来,大富大贵,身体柔软,生天也是身体柔软。所以身体柔软不一定是往生,你可以断定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这是真的。真正往生,是他自己告诉大家,就是告诉送终的这些家亲眷属,说阿弥陀佛来了,我看到了,我跟佛走了。这一点都不假。
所以临终开示,念佛开示没有话说的。只是听他说是他看到什么人,或者看到什么菩萨,这个时候你要告诉他,不是阿弥陀佛,不是观音、势至,决定不能跟他走。就提醒他这句话,为什么?他不是本尊,西方三圣是本尊。三位统统见到好,这品位就很高。三位当中只有一位,有人见到佛,有人见到观音、势至,见两位菩萨,有人见到一位菩萨,都属于本尊,都好,都不会错的。如果看到是别的菩萨来接引,那决定不能相信,决定不能跟他走。还有什么?家亲眷属来接你,更不能跟他走。《地藏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临命终时见到家亲眷属,多半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是他的冤亲债主变化成他家亲眷属的相貌,来引他走。把他带走了,那就要算帐,要报复,这个一定要提醒。
临终是最重要的关头,能不能往生,就在那一念之间做最后的决定。平常我们要认真念佛,求佛菩萨加持,自己一定要知道,走的时候未必会有人助念,所以心理上要做准备。特别是遇到灾难措手不及,这个时候怎么办?所以念佛要念得熟,平常就要能放得下,走的时候不惊不怖、平平安安,这才有把握。念老这个地方有批注,「仅念一声者,指临终一念,或获得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于彼佛,亦皆得往生」。这都是指临终一念。或者获得一念净心,一念清净心,这一念当中没有杂念夹进来,没有怀疑、没有杂念,一心专注,这叫一念净心。发这一念心念阿弥陀佛,都能往生,佛号功德不可思议!
再看底下这一段,「本愿文曰至心信乐」,这四个字非常重要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也有这个意思,《观经》上说,「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」。「如何名为至心,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?此乃本愿之关要」,最重要的大问题。「罗什大师于此,有最极精要之论」,鸠摩罗什大师,姚秦时候在中国弘法。他老人家说「譬如有人,于旷野中,值遇恶贼,挥戈拔剑,直来欲杀」,这是讲遇到强盗。旷野当中,没有村庄,没有人见到,遇到强盗,这个强盗要抢你的财物,还要把你杀掉。「其人勤走」,当然赶快逃,逃避,遇到前面有个河,如果不渡河,一定会被他追赶上来,被他杀掉。「尔时但念渡河方便」,这时候只有一个念头,没有杂念,怎么过河?用什么方法赶快过去?「我至江岸」,到了河边、岸边,「为着衣渡?为脱衣渡?若着衣衲,恐不得过;若脱衣衲」,恐怕来不及,时间太迫切。「但有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