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高下是平等,沒有染汙是清淨,六波羅蜜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他全用上了。用不上不行,用不上是假的,用不上這就是佛學,不是學佛,學佛是全用上了。

  佛學是知道佛怎麼怎麼說的,與我不相幹,我行我素,我的思想行爲跟它決定不相應,這叫佛學。學佛之可貴處就是全部都落實了,沒有一樣不落實。布施裏面有叁類,有財布施,財物,有法布施、有無畏布施。無畏布施裏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、憐憫心,看到衆生有苦難會全心全力去幫助他。持戒是守規矩,這個戒有佛製定的,那是出世間的標准;有世間禮儀、法令規章,這是世間法,統統要遵守。遵守佛的教誨,能超越世間,遵守世間的戒律,世間人生歡喜心,是度衆生最好的緣分,我們講法緣。他的規矩、法令規章你要不遵守,人家可能不容許你在這個地區講經教學,這個緣就斷掉了。所以遵守世法契機,遵守佛法契理,理機雙契這是大乘。

  第叁個「忍辱」。辱是特別爲中國人說的,中國古人,現在無所謂了。中國古人對于恥辱看得非常重,古書裏面我們看到,「士可殺不可辱」。士是什麼?用現在的話說,知識分子、讀書人。讀書人殺頭他不怕,你置他于死命他不在乎,你要是侮辱他,那個可嚴重了,他受不了。當年翻經這些法師看中國讀書人把辱看得這麼重,所以這個忍下面就加個辱,忍辱。這意思是說辱可以忍,還有什麼不能忍,沒有一樣不能忍。所以這個忍是樣樣都要忍,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要謙卑,這個要忍。你的知識、智能比人高,你的德行、才藝比人高,你在人之下,你服不服氣?很多人不能忍受,他不如我,他爲什麼在我上面?這個道理世間人不了解,他能在你上面是他有福報,你雖然有智慧、有能力,你沒有福報。這個因果是前世修的,你前世修慧不修福,所以你的智慧德行高過別人;那個人前世修福不修慧,結果他福報很大。看中國曆史,曆代的帝王福報大。劉備還不錯,劉備的兒子就很差勁,阿鬥,諸葛亮屈居在他之下,那要不能忍,諸葛亮就可以告老還鄉不幹了。他真有這個意思,劉備死的時候把兒子付托給他,而且話講得很清楚,他真的不行你就取而代之。這個話說出來之後,諸葛亮就死心塌地去輔助阿鬥。爲什麼?不能做出不仁不義的事情來。阿鬥雖然不行,他的地位是帝王,諸葛亮是臣子,這個要忍,不忍怎麼行?你在中國曆史上看到許許多多一些名人,哪一個不修忍辱!《金剛經》上佛說,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成就,第一個因素是什麼?能忍。也就告訴你,你不能忍你會徹底失敗,一無所成,你能忍就有大成就。忍辱的力愈大成就也愈大,不能不知道。

  這個六條,條條境界都是深廣無際,而且它是重複的,今天科學家的術語,它糾纏在一起,有慧眼的人會看得清清楚楚。什麼都要忍,我們日常生活要忍,不要去跟人比賽,別人有我也要有,我要追上他,趕不上他好像沒面子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人生在世什麼是真正的幸福,這一點要懂,真正的幸福是身心健康、清淨自在。無論是生活、是工作、是進修,沒有一樣不是自己喜歡的,這就是最幸福的。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幹自己喜歡幹的事,這不容易,不受外頭境界幹擾,不受外面的影響,這個人是真正幸福。

  在中國曆史每一個朝代你去看,傳記裏頭有一篇叫《隱逸傳》。我在年輕的時候對于這一部分看不懂,這些人有德行、有學問,爲什麼不出來替國家社會做一點好事,他去隱居,過他那種清淨悠閑的生活,不出來幹事,對于名聞利養沒興趣。這些人曆史上還要給他立傳,憑什麼?想不通。以後年歲漸大了,閱曆比較深了,才恍然大悟。這些人真有能力、真有學問,他們一生過安分守己,一生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,他提升他靈性的境界,不問世間事,過的是高度精神生活,帶給社會安定和諧,他有功。在一般人沒有這種修養,有能力,他到社會上拼命去爭,他不服氣,社會會動亂。他們有能力、有知識、有方法、有手段,不用,這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。佛法裏頭說的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天下太平。每個人都爭,每個人都求,社會就動亂了。他們不是沒有能力的人,不是沒有智慧的人,不是沒有方法的人,他什麼都有,樣樣具足。所以曆史上要給他們作傳。他們的心行是社會一般真正有學問人的典範,不會出來做事,你要邀他出來做事,你去求他,像諸葛亮,劉備叁顧茅廬,才好不容易把他求出來,不願意!現在的社會不一樣,有才華、有能力全部出來都爭,社會就亂了,誰都不服誰,個個要做頭,個個當老大,天下焉能不亂!

  《隱逸傳》裏頭這些人他們什麼都不做,他們所表的這個功德非常之大,就是不爭不求。不是沒有能力,有能力爭而不爭,有智慧去求不求,這才了不起,他是社會上一個定心丸。一生喜歡過田園生活,自己耕一點地,有一點點收成,夠自己一家生活,古人講五畝之地,種一點糧食、種一點蔬菜,一家就可以飽暖,他就很快樂。這些人多半讀書,而且有著作流傳後世,他們的著作大概都收在《四庫全書》裏頭。這個人沒做過官,自己的生活也相當貧苦,不富有,生活勉強可以過去,很多。這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,方東美先生所謂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不是做大官、發大財,不是的。

  這些隱居的人,包括出家的、學佛的、修道的,還有一些大儒,他們一生不出來做官,教學,在從前教私塾。私塾多半是私人家庭的子弟學校,他教得好,接受這個家族的禮遇,他負責教底下這一代。非常清高的事業,爲家庭培養人才,爲國家社會培養人才,自己不做官,學生做官。這個都是屬于忍辱,不能忍做不到。有機會也不出去,六祖惠能大師,武則天召見他,武則天是皇帝,唐朝中宗皇帝召見他,他都不應召,說身體不好,不能遠行。一般人覺得這很榮譽,他不接受。像這些事情,哪些應該要接受,哪些可以不接受,這是智慧去抉擇,要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于正法有大利益的,非去不可,于社會、于人民有大利益的也要去,如果與這些不相幹,搞個人的名聞利養,可以不必去。不去你已經得到了,無需要這種形式。

  能忍才能精進,精進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決定不能學多、不能學雜、不能學亂。佛在經上講得很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不但是佛法,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論,平等的,爲什麼?每一個法門都通大般涅槃,都可以達到,這就平等。引申這個意思,還能包括這個世間所有的學術,今天講的科學與哲學,他們講的知識,這些知識要是專攻,也能夠達到阿賴耶,八地菩薩的知識他能達到,要專攻,不專攻不行。量子力學專攻一門功課,就是小而無內,他就專門搞這個。搞到最後,這就把物質分,愈分愈細,愈細還要分,分到最後,物質分到最後,最後沒有了,那不就是佛法講的鄰虛塵嗎?鄰虛塵再分就沒有了,物質現象沒有了,科學家發現了。沒有了,變成一個什麼?波動現象,物質沒有了。波動是能量的波動,這個能量是什麼?是意念,念頭。所以就發現原來念頭是物質的基礎,物質是從意念變現出來的,意念這個波動糾纏在一起産生了物質現象,這麼來的,物質是假的。

  念頭從哪裏來的?無中生有,突然冒出來,立刻就沒有了。這是佛法裏面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這個現象佛說了,念頭也不是真的,它是個生滅法,真的不生不滅,那是真的,波動是生滅法。但是這個發現糾正現在一個觀念,那就是心理跟物理現在是分開的,心理學、物理學,科學這個發現,心理、物理分開是錯誤的,它不能分開,它是一不是二,把它分開,造成很多錯誤的概念,最近科學家提出來,不能分開,提出來「以心控物」,這是一個新的觀念。說明什麼?我們的念頭可以改變物理的現象。頭一個,我們身體是物理,這是物質。如果以心控物是真的,人可以不老,人可以不生病。能不能做到?能做到,有例子。什麼例子?佛講的實報莊嚴土就是以心控物。實報莊嚴土裏面的人有物質現象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他不老、他不衰、他不變。什麼原因?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他完全是真心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妄心,妄心就是波動現象,到實報莊嚴土,波動現象沒有了,真心是平等的,就是清淨平等是真心,這個心現前,所以人不老、不病、不死。到無始無明最後那個習氣,那一點習氣斷盡了,他就進入常寂光。進入常寂光,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,連實報莊嚴土都不是真的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。只有常寂光是真的,常寂光沒有任何現象,所以它是真的。有相全是虛妄,沒有相能現一切相,這是什麼?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。

  所以要精進,一門就是精進,精就是精一,進就是前進。精的反面就是散亂,散亂的心不會有成就,你學的東西很多,廣學多聞,一樣都不精。科學家精進,他就研究那一點。德國的普朗克一生就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,他把它搞清楚了。世出世法要成就都是精。早年我在臺灣,我住在韓館長家裏,住了十七年。韓館長家大概隔兩家,第叁家是天主教堂,神父方豪,方豪神父。年齡跟我差不多,大概大我二、叁歲的樣子。這個人初中畢業,一生專攻宋史,宋朝這一代的,宋史,在臺灣是宋史專家。初中畢業,專搞這門東西。他沒有學位,但是學校請他做教授,不但請他做教授,政治大學請他去做文學院院長,中央研究院的院士,一門!宋朝的典章製度他完全清楚,說得頭頭是道,如數家珍,你不能不佩服他。他要是搞二十五史,那就不行了,他的精力、時間全分散了,只搞這裏頭的一樣。中國老祖宗、釋迦牟尼佛都教我們要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很有道理。佛說,你這一門通了,門門都通。這一部宋史通了,一部通了,治國平天下的那些道理他都懂,換句話說,他可以做帝王師。

  天主教的神父,因爲跟我做鄰居,我們常常往來,他看到我有收藏《大藏經》,很有興趣,借去看,看了之後回來告訴我,他說你們佛教所講的,好像是曾經到過天堂,親眼看過。我說是,沒錯,他們經典講天堂沒有佛講得那麼清楚,我說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佛是怎麼去的?禅定當中去的,禅定當中空間維次沒有了,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,現在科學證明全是假的。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,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,過去你能看到,未來也能看到。

  所以這些預言裏頭所說的,我曾經向李老師請教過,預言可不可以相信?老師告訴我,預言在中國古代是分成兩大類,第一大類是一般離不開數學,中國古時候都離不開《易經》,從《易經》卦象裏面推演出來的,這是有根據的。但是那個推演是精密的數學,一點都不能差錯,錯一點點,跟事實就不相應,真叫是「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」,非常精密,完全看推算的這個人。像袁了凡遇到的孔先生,那是相當高明,對于一個人個人命運、你家的命運、國家的命運都能推算出來,但是准確性確實有質疑。第二類型就是禅定當中見到,那是真的。老師舉了一個黃檗禅師的預言詩,那是他從禅定當中見到的,那就很可以相信。但是這裏頭有沒有變化?有變化。爲什麼?特別是六道裏頭的事情,六道裏面的事情剎那剎那都在變化。他那一天所看到的是那一天當天的境界,他也能看到好像一千年、一百年將來的事情,他也看到。看到是他那一天所看到的,再過一百年是不是那個樣子,那就很難講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世間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,我們個人命運也如是,你行善就加分,行大善就乘,有惡念就減分,大惡就除,天天加減乘除。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,大致上說得差不多,可以相信;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很大,那起的變化就大了。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對這些預言的看法就不會迷惑,就能看得很清楚。

  總的一句話,那就是六道苦。佛說的苦集滅道,世間是真苦,這個世間包括十法界。十法界裏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他們雖然是淨土,無明沒有破,法身沒有證得,還是離不開苦。最苦的,六道輪回,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壽命到了還會墮落,爬到最高的頂樓,最後還會摔下來,這個太苦了。佛菩薩勸我們,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下定決心早一天離開輪回,這就對了。離開輪回最有效果的方法,最有把握的方法,我們肯定能成就的,無過于念佛法門,換句話,就是無過于這部經。所以這部經在娑婆世界、在六道裏頭,可以稱爲度衆生的第一經,信願持名是度一切衆生的第一方法。我們能掌握到這一點,問題就不難解決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下定決心,決定不變更、不動搖,這一句佛號念下去,沒有一個不往生,這叫一了百了。不能再搞別的方法,搞別的方法時間太長,要受很多的辛苦,就這一個方法,妙絕了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