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高下是平等,没有染污是清净,六波罗蜜都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他全用上了。用不上不行,用不上是假的,用不上这就是佛学,不是学佛,学佛是全用上了。

  佛学是知道佛怎么怎么说的,与我不相干,我行我素,我的思想行为跟它决定不相应,这叫佛学。学佛之可贵处就是全部都落实了,没有一样不落实。布施里面有三类,有财布施,财物,有法布施、有无畏布施。无畏布施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、怜悯心,看到众生有苦难会全心全力去帮助他。持戒是守规矩,这个戒有佛制定的,那是出世间的标准;有世间礼仪、法令规章,这是世间法,统统要遵守。遵守佛的教诲,能超越世间,遵守世间的戒律,世间人生欢喜心,是度众生最好的缘分,我们讲法缘。他的规矩、法令规章你要不遵守,人家可能不容许你在这个地区讲经教学,这个缘就断掉了。所以遵守世法契机,遵守佛法契理,理机双契这是大乘。

  第三个「忍辱」。辱是特别为中国人说的,中国古人,现在无所谓了。中国古人对于耻辱看得非常重,古书里面我们看到,「士可杀不可辱」。士是什么?用现在的话说,知识分子、读书人。读书人杀头他不怕,你置他于死命他不在乎,你要是侮辱他,那个可严重了,他受不了。当年翻经这些法师看中国读书人把辱看得这么重,所以这个忍下面就加个辱,忍辱。这意思是说辱可以忍,还有什么不能忍,没有一样不能忍。所以这个忍是样样都要忍,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要谦卑,这个要忍。你的知识、智能比人高,你的德行、才艺比人高,你在人之下,你服不服气?很多人不能忍受,他不如我,他为什么在我上面?这个道理世间人不了解,他能在你上面是他有福报,你虽然有智慧、有能力,你没有福报。这个因果是前世修的,你前世修慧不修福,所以你的智慧德行高过别人;那个人前世修福不修慧,结果他福报很大。看中国历史,历代的帝王福报大。刘备还不错,刘备的儿子就很差劲,阿斗,诸葛亮屈居在他之下,那要不能忍,诸葛亮就可以告老还乡不干了。他真有这个意思,刘备死的时候把儿子付托给他,而且话讲得很清楚,他真的不行你就取而代之。这个话说出来之后,诸葛亮就死心塌地去辅助阿斗。为什么?不能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情来。阿斗虽然不行,他的地位是帝王,诸葛亮是臣子,这个要忍,不忍怎么行?你在中国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一些名人,哪一个不修忍辱!《金刚经》上佛说,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成就,第一个因素是什么?能忍。也就告诉你,你不能忍你会彻底失败,一无所成,你能忍就有大成就。忍辱的力愈大成就也愈大,不能不知道。

  这个六条,条条境界都是深广无际,而且它是重复的,今天科学家的术语,它纠缠在一起,有慧眼的人会看得清清楚楚。什么都要忍,我们日常生活要忍,不要去跟人比赛,别人有我也要有,我要追上他,赶不上他好像没面子,这个观念是错误的。人生在世什么是真正的幸福,这一点要懂,真正的幸福是身心健康、清净自在。无论是生活、是工作、是进修,没有一样不是自己喜欢的,这就是最幸福的。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,干自己喜欢干的事,这不容易,不受外头境界干扰,不受外面的影响,这个人是真正幸福。

  在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你去看,传记里头有一篇叫《隐逸传》。我在年轻的时候对于这一部分看不懂,这些人有德行、有学问,为什么不出来替国家社会做一点好事,他去隐居,过他那种清净悠闲的生活,不出来干事,对于名闻利养没兴趣。这些人历史上还要给他立传,凭什么?想不通。以后年岁渐大了,阅历比较深了,才恍然大悟。这些人真有能力、真有学问,他们一生过安分守己,一生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,他提升他灵性的境界,不问世间事,过的是高度精神生活,带给社会安定和谐,他有功。在一般人没有这种修养,有能力,他到社会上拼命去争,他不服气,社会会动乱。他们有能力、有知识、有方法、有手段,不用,这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。佛法里头说的「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」,天下太平。每个人都争,每个人都求,社会就动乱了。他们不是没有能力的人,不是没有智慧的人,不是没有方法的人,他什么都有,样样具足。所以历史上要给他们作传。他们的心行是社会一般真正有学问人的典范,不会出来做事,你要邀他出来做事,你去求他,像诸葛亮,刘备三顾茅庐,才好不容易把他求出来,不愿意!现在的社会不一样,有才华、有能力全部出来都争,社会就乱了,谁都不服谁,个个要做头,个个当老大,天下焉能不乱!

  《隐逸传》里头这些人他们什么都不做,他们所表的这个功德非常之大,就是不争不求。不是没有能力,有能力争而不争,有智慧去求不求,这才了不起,他是社会上一个定心丸。一生喜欢过田园生活,自己耕一点地,有一点点收成,够自己一家生活,古人讲五亩之地,种一点粮食、种一点蔬菜,一家就可以饱暖,他就很快乐。这些人多半读书,而且有著作流传后世,他们的著作大概都收在《四库全书》里头。这个人没做过官,自己的生活也相当贫苦,不富有,生活勉强可以过去,很多。这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,方东美先生所谓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不是做大官、发大财,不是的。

  这些隐居的人,包括出家的、学佛的、修道的,还有一些大儒,他们一生不出来做官,教学,在从前教私塾。私塾多半是私人家庭的子弟学校,他教得好,接受这个家族的礼遇,他负责教底下这一代。非常清高的事业,为家庭培养人才,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,自己不做官,学生做官。这个都是属于忍辱,不能忍做不到。有机会也不出去,六祖惠能大师,武则天召见他,武则天是皇帝,唐朝中宗皇帝召见他,他都不应召,说身体不好,不能远行。一般人觉得这很荣誉,他不接受。像这些事情,哪些应该要接受,哪些可以不接受,这是智慧去抉择,要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于正法有大利益的,非去不可,于社会、于人民有大利益的也要去,如果与这些不相干,搞个人的名闻利养,可以不必去。不去你已经得到了,无需要这种形式。

  能忍才能精进,精进是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决定不能学多、不能学杂、不能学乱。佛在经上讲得很好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不但是佛法,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论,平等的,为什么?每一个法门都通大般涅槃,都可以达到,这就平等。引申这个意思,还能包括这个世间所有的学术,今天讲的科学与哲学,他们讲的知识,这些知识要是专攻,也能够达到阿赖耶,八地菩萨的知识他能达到,要专攻,不专攻不行。量子力学专攻一门功课,就是小而无内,他就专门搞这个。搞到最后,这就把物质分,愈分愈细,愈细还要分,分到最后,物质分到最后,最后没有了,那不就是佛法讲的邻虚尘吗?邻虚尘再分就没有了,物质现象没有了,科学家发现了。没有了,变成一个什么?波动现象,物质没有了。波动是能量的波动,这个能量是什么?是意念,念头。所以就发现原来念头是物质的基础,物质是从意念变现出来的,意念这个波动纠缠在一起产生了物质现象,这么来的,物质是假的。

  念头从哪里来的?无中生有,突然冒出来,立刻就没有了。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这个现象佛说了,念头也不是真的,它是个生灭法,真的不生不灭,那是真的,波动是生灭法。但是这个发现纠正现在一个观念,那就是心理跟物理现在是分开的,心理学、物理学,科学这个发现,心理、物理分开是错误的,它不能分开,它是一不是二,把它分开,造成很多错误的概念,最近科学家提出来,不能分开,提出来「以心控物」,这是一个新的观念。说明什么?我们的念头可以改变物理的现象。头一个,我们身体是物理,这是物质。如果以心控物是真的,人可以不老,人可以不生病。能不能做到?能做到,有例子。什么例子?佛讲的实报庄严土就是以心控物。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有物质现象,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他不老、他不衰、他不变。什么原因?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、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他完全是真心。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是妄心,妄心就是波动现象,到实报庄严土,波动现象没有了,真心是平等的,就是清净平等是真心,这个心现前,所以人不老、不病、不死。到无始无明最后那个习气,那一点习气断尽了,他就进入常寂光。进入常寂光,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了,连实报庄严土都不是真的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说实报庄严土例外。只有常寂光是真的,常寂光没有任何现象,所以它是真的。有相全是虚妄,没有相能现一切相,这是什么?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。

  所以要精进,一门就是精进,精就是精一,进就是前进。精的反面就是散乱,散乱的心不会有成就,你学的东西很多,广学多闻,一样都不精。科学家精进,他就研究那一点。德国的普朗克一生就研究物质,物质到底是什么,他把它搞清楚了。世出世法要成就都是精。早年我在台湾,我住在韩馆长家里,住了十七年。韩馆长家大概隔两家,第三家是天主教堂,神父方豪,方豪神父。年龄跟我差不多,大概大我二、三岁的样子。这个人初中毕业,一生专攻宋史,宋朝这一代的,宋史,在台湾是宋史专家。初中毕业,专搞这门东西。他没有学位,但是学校请他做教授,不但请他做教授,政治大学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,中央研究院的院士,一门!宋朝的典章制度他完全清楚,说得头头是道,如数家珍,你不能不佩服他。他要是搞二十五史,那就不行了,他的精力、时间全分散了,只搞这里头的一样。中国老祖宗、释迦牟尼佛都教我们要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很有道理。佛说,你这一门通了,门门都通。这一部宋史通了,一部通了,治国平天下的那些道理他都懂,换句话说,他可以做帝王师。

  天主教的神父,因为跟我做邻居,我们常常往来,他看到我有收藏《大藏经》,很有兴趣,借去看,看了之后回来告诉我,他说你们佛教所讲的,好像是曾经到过天堂,亲眼看过。我说是,没错,他们经典讲天堂没有佛讲得那么清楚,我说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佛是怎么去的?禅定当中去的,禅定当中空间维次没有了,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,现在科学证明全是假的。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,过去你能看到,未来也能看到。

  所以这些预言里头所说的,我曾经向李老师请教过,预言可不可以相信?老师告诉我,预言在中国古代是分成两大类,第一大类是一般离不开数学,中国古时候都离不开《易经》,从《易经》卦象里面推演出来的,这是有根据的。但是那个推演是精密的数学,一点都不能差错,错一点点,跟事实就不相应,真叫是「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」,非常精密,完全看推算的这个人。像袁了凡遇到的孔先生,那是相当高明,对于一个人个人命运、你家的命运、国家的命运都能推算出来,但是准确性确实有质疑。第二类型就是禅定当中见到,那是真的。老师举了一个黄檗禅师的预言诗,那是他从禅定当中见到的,那就很可以相信。但是这里头有没有变化?有变化。为什么?特别是六道里头的事情,六道里面的事情剎那剎那都在变化。他那一天所看到的是那一天当天的境界,他也能看到好像一千年、一百年将来的事情,他也看到。看到是他那一天所看到的,再过一百年是不是那个样子,那就很难讲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世间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,我们个人命运也如是,你行善就加分,行大善就乘,有恶念就减分,大恶就除,天天加减乘除。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,大致上说得差不多,可以相信;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,那起的变化就大了。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对这些预言的看法就不会迷惑,就能看得很清楚。

  总的一句话,那就是六道苦。佛说的苦集灭道,世间是真苦,这个世间包括十法界。十法界里面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他们虽然是净土,无明没有破,法身没有证得,还是离不开苦。最苦的,六道轮回,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寿命到了还会堕落,爬到最高的顶楼,最后还会摔下来,这个太苦了。佛菩萨劝我们,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下定决心早一天离开轮回,这就对了。离开轮回最有效果的方法,最有把握的方法,我们肯定能成就的,无过于念佛法门,换句话,就是无过于这部经。所以这部经在娑婆世界、在六道里头,可以称为度众生的第一经,信愿持名是度一切众生的第一方法。我们能掌握到这一点,问题就不难解决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下定决心,决定不变更、不动摇,这一句佛号念下去,没有一个不往生,这叫一了百了。不能再搞别的方法,搞别的方法时间太长,要受很多的辛苦,就这一个方法,妙绝了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