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里头是垃圾桶,什么东西都有,特别是些坏东西、垃圾,全都在里头,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统统清出去。所以发菩提心,诸善中王,王是说最高的、最上的。菩提心比什么都可贵。
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是彭际清居士的著作,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,一生修学佛法,通宗通教、显密圆融,佛门里面的大德居士。他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,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,所以他也算是高干子弟。家里面很富有,自己可以不必做事情。人非常聪明,应该是在二十岁就考取进士,是国家最高的学位,不做官。一般考取进士的,做官大概可以做知府这个地位,不做官,学佛,在佛法里头有非常殊胜的成就,佛门大德。这个《起信论》就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批注。「是知菩提心者」,也是解释四十八愿第十九愿发菩提心,「诸佛之本源,众生之慧命」,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根本。换句话说,他修的是什么?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离菩提心,决定与菩提心相应。起心动念一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言语也是与这个相应,造作,身体的造作跟这个也相应,这就是佛。佛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菩提心的起用,起作用;起心动念真不真诚,说话真不真诚,干事真不真诚、清不清净、平不平等、觉不觉悟,是不是慈悲,于一切众生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,统统相应。菩提心不是口里头发的,口里头发了,没有做到,这个没有用处。发了,他做到了,确确实实与自己身口意三业相应,你看这个心才发,不就成佛了!真的不是假的。菩提心一发,这个人是什么地位?圆教初住,初住叫发心住。菩提心发心了,他就住在菩提心上。我们一般人菩提心发了,没住,没有住在菩提心上,他发心了他就住在这上面,就表现在身口意上。这个重要,这个一发就是圆教初住,别教就是初地。
已成佛道,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就脱离了六道轮回,就脱离了十法界。这里头关键的一个字,要住,一定要住在菩提心上,不住在菩提心上等于没发。已成佛道,佛的五种智慧他也具足,不必要学,为什么?真心里头本有的。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,从它的作用来说分为五种,第一个佛智,佛智是总说。第二不思议智,这个智慧不可思议,你无法想象的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。不可称智,称是称赞,称赞不出来,它太大了,它太深了,所以你无法称它。大乘广智,这第四个,广智,无所不知。最后一个,无等,没有跟它平等的,无伦,没有跟它相同的,最上殊胜的智能相应故。相应这两个字,从佛智,不思议智,不可称智,大乘广智,无等无伦最上胜智,统统相应,菩提心一发,肯定相应。
我们今天修学净宗,这是无比殊胜的方便法门。一切诸佛度众生第一方便道就是深信,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点都不怀疑,深信真愿,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,我真想见阿弥陀佛,亲近阿弥陀佛。你要真想,这个世间东西就要放下。这个放下不是叫你远离,远离,心里还牵挂着,一点用都没有。放下是心放下,东西再多,心里头干干净净,没有放在心上,这叫放下。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,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这就是真正发菩提心。为什么?菩提心一发你就成佛了,你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你成佛了。不但成佛,你成的佛是阿弥陀佛,这还得了!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,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心,我心就是阿弥陀佛名号,好!要是安住在阿弥陀佛形相上,那就是观想念佛,那个难。实在讲相太微细了,不要说身有八万四千相,相有八万四千好,这简直我们做不到,就说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我们都观不出来,你说我们的心多粗,你都没有办法想得那么清楚。所以还是一句名号,阿弥陀佛四个字,这个容易,这个放在心上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点都不会错。观佛的名号,忆念名号,口称名号,真正念佛人,三业都相应。你看心里想阿弥陀佛这名号,口里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身体礼拜阿弥陀佛,这个念佛就如法,佛果地上这五种智自然相应。什么时候相应?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其它的杂念全没有了,智能现前了。如果还有杂念,智慧不能现前,你的功夫不到家。你要问什么时候这五种智慧会现前?当你心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的时候它就现前,有一个妄念都是障碍,障碍自性般若不能现前。
我们再看下面文,「又经中三辈往生,皆因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八个字重要。「可见发菩提心,实为首要」。日本本愿念佛这一派,这个宗派他们两次找过我,早年在台湾,大概也有十几年前,我在香港讲经,他们来找过我,他们就四十八愿只取一愿,第十八愿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,能不能往生?没有发菩提心怎么行!他的本愿就是十八愿,就是一愿,这个不行。所以我告诉他们,四十八愿是一体的,不能分的,任何一愿都圆圆满满含摄其它的四十七愿,这才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,你不能把它分割。四十八愿当然有它最重要的一愿,古来祖师大德都承认,最重要的一愿就是第十八十念必生,这太不可思议了,但是十九愿也重要,十九愿发菩提心。「三辈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这两品都讲到发菩提心、一向专念,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,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,这怎么能疏忽!
「今此第十九愿为闻名发心」,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发菩提心,「证诸第廿六愿闻名得福,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,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,蒙佛加被,发菩提心」,应该这样解释。闻名利益太多太多了,问题是你要能够体会得到。「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愿王宏誓」,愿王就是阿弥陀佛,称他为大愿王,愿王宏誓「愿力不可思议」。愿力不可思议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这是不能分开的。这一愿确实非常重要。下面经文:
【修诸功德。奉行六波罗蜜。坚固不退。复以善根回向。愿生我国。】
所以此地引的,『修诸功德』,「昼夜不断,表发大心后之大行」。你看愿后头有行,愿后头没有行,这个愿是空的、是假的。「因闻名而发心,修诸大行是为第十九愿之全文」。其中『六波罗蜜』,亦称六度。「度者,度生死海,到涅槃之岸也」。这六桩事情我们是不是天天在做?没有间断的在做?第一个是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我们烦恼里面最严重的,悭贪。我们自己拥有的舍不得给别人,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,那是贪,自己拥有的舍不得给别人,这叫悭吝,布施就是破这个烦恼,这个烦恼要是断了,你的布施度就圆满了。六度怎么圆满,不是在事上,是在心上,悭贪的心没有了,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。布施念念不舍,从早晨醒过来起床,不再贪睡,贪睡是贪心,这都是属于布施波罗蜜,都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,不是对外头,首先对自己;把自私自利放下,起心动念都想别人,不想自己,把贪恋自己的身体放下,贪恋自己的享受放下,要从这里做起。菩萨念念想到别人,利他,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基本的就在此地,菩萨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。凡夫开始学,有自利、有利他,自利的比例多,利他的比例少,慢慢进步,到利他的念头多、自利少,到最后完全没有自利,布施波罗蜜圆满了,圆满之后是菩萨心。
这六个科目都叫度,度生死海,就是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是个生死海,帮助你脱离,更进一步,帮助你脱离十法界。十法界也不是好地方,要到大般涅槃,大般涅槃是佛所证得的,偏真涅槃是阿罗汉证得的,那个不行,不能住,一定要学大乘、要学菩萨。小乘时间很长,他要是真的入偏真涅槃,这经上告诉我们,他在那里要住两万大劫,他才能回心向大,回小向大;辟支佛要住一万大劫,你看这不是麻烦事吗?这么长的时间不能进步,停在那里。大乘的确勇猛精进,他不停止。
这六波罗蜜都是在我们每天生活里头去做,不是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去修,那错了。第一个「布施」,要晓得广义的布施,换句话说,把自私自利的这个心布施掉,培养自己大心大量。《还源观》上教给我们,那就是你自己本心的心量,含容空有。含是包含,包含虚空,心比虚空大,包含虚空,容是容纳,能够包容,有是万有,宇宙里头的一切你都能够包容。中国大乘常说的两句话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要学!用什么方法学?就是用布施。布施圆满了,确实私心没有了,回到真心,真心跟自性一样大。大而无外,小而无内,这是自己本有的心量。所以你本来是佛,现在变成这么个小的心量,你说多可怜。学佛头一个就是把心量拓开,能包容。第二个「持戒」,持戒就是守法。佛教给我们的根本法是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十戒,十戒就是《沙弥律仪》,根本戒!自动自发养成习惯。戒律是什么?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,日常生活把这个根本法完全做出来,就是我们的生活规范。这个规范不是规范自己,给别人做规范,叫自行化他。自己真正都做到了,这就不是凡人,是圣人,小圣,具足大圣的基础。
这个六度是有顺序的,为什么?后后胜于前前。没有布施决定不能持戒,没有持戒决定不能忍辱,没有忍辱决定不能精进。这好比六层楼一样,第一层是布施,第二层是持戒,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,后面全落空了。布施,彻底放下,你才得清净心,清净心才能持净戒,净戒里面得平等心,后面是觉而不迷。我们为什么放不下?放不下的原因,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你放不下,你把这都当真的,不知道宇宙之间所有现象是假的。佛的比喻说得好,梦幻泡影,是一场梦,梦里好像是有,醒过来什么都没有,没有一样是真的,何必要起心动念去控制它、去占有它?错了!诸佛菩萨从来没有支配的念头、占有的念头、控制的念头,没有,根本没有这个念头,佛菩萨是随缘妙用。妙用是什么?妙用就是心地清净平等觉,就是妙用,能随一切缘,心里头没有改变,没动心,清净平等觉,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妙!高!所以他永远不染污,永远不动摇。没有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