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裏頭是垃圾桶,什麼東西都有,特別是些壞東西、垃圾,全都在裏頭,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統統清出去。所以發菩提心,諸善中王,王是說最高的、最上的。菩提心比什麼都可貴。
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是彭際清居士的著作,這個人也是了不起的人,一生修學佛法,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佛門裏面的大德居士。他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,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,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,所以他也算是高幹子弟。家裏面很富有,自己可以不必做事情。人非常聰明,應該是在二十歲就考取進士,是國家最高的學位,不做官。一般考取進士的,做官大概可以做知府這個地位,不做官,學佛,在佛法裏頭有非常殊勝的成就,佛門大德。這個《起信論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批注。「是知菩提心者」,也是解釋四十八願第十九願發菩提心,「諸佛之本源,衆生之慧命」,菩提心是一切諸佛修行證果的根本。換句話說,他修的是什麼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離菩提心,決定與菩提心相應。起心動念一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言語也是與這個相應,造作,身體的造作跟這個也相應,這就是佛。佛的身口意叁業就是菩提心的起用,起作用;起心動念真不真誠,說話真不真誠,幹事真不真誠、清不清淨、平不平等、覺不覺悟,是不是慈悲,于一切衆生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統統相應。菩提心不是口裏頭發的,口裏頭發了,沒有做到,這個沒有用處。發了,他做到了,確確實實與自己身口意叁業相應,你看這個心才發,不就成佛了!真的不是假的。菩提心一發,這個人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,初住叫發心住。菩提心發心了,他就住在菩提心上。我們一般人菩提心發了,沒住,沒有住在菩提心上,他發心了他就住在這上面,就表現在身口意上。這個重要,這個一發就是圓教初住,別教就是初地。
已成佛道,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就脫離了六道輪回,就脫離了十法界。這裏頭關鍵的一個字,要住,一定要住在菩提心上,不住在菩提心上等于沒發。已成佛道,佛的五種智慧他也具足,不必要學,爲什麼?真心裏頭本有的。自性裏頭本有的般若智慧,從它的作用來說分爲五種,第一個佛智,佛智是總說。第二不思議智,這個智慧不可思議,你無法想象的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。不可稱智,稱是稱贊,稱贊不出來,它太大了,它太深了,所以你無法稱它。大乘廣智,這第四個,廣智,無所不知。最後一個,無等,沒有跟它平等的,無倫,沒有跟它相同的,最上殊勝的智能相應故。相應這兩個字,從佛智,不思議智,不可稱智,大乘廣智,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統統相應,菩提心一發,肯定相應。
我們今天修學淨宗,這是無比殊勝的方便法門。一切諸佛度衆生第一方便道就是深信,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點都不懷疑,深信真願,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,我真想見阿彌陀佛,親近阿彌陀佛。你要真想,這個世間東西就要放下。這個放下不是叫你遠離,遠離,心裏還牽挂著,一點用都沒有。放下是心放下,東西再多,心裏頭幹幹淨淨,沒有放在心上,這叫放下。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,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。爲什麼?菩提心一發你就成佛了,你的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你成佛了。不但成佛,你成的佛是阿彌陀佛,這還得了!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,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我心,我心就是阿彌陀佛名號,好!要是安住在阿彌陀佛形相上,那就是觀想念佛,那個難。實在講相太微細了,不要說身有八萬四千相,相有八萬四千好,這簡直我們做不到,就說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我們都觀不出來,你說我們的心多粗,你都沒有辦法想得那麼清楚。所以還是一句名號,阿彌陀佛四個字,這個容易,這個放在心上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點都不會錯。觀佛的名號,憶念名號,口稱名號,真正念佛人,叁業都相應。你看心裏想阿彌陀佛這名號,口裏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身體禮拜阿彌陀佛,這個念佛就如法,佛果地上這五種智自然相應。什麼時候相應?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其它的雜念全沒有了,智能現前了。如果還有雜念,智慧不能現前,你的功夫不到家。你要問什麼時候這五種智慧會現前?當你心裏頭一個妄念都沒有的時候它就現前,有一個妄念都是障礙,障礙自性般若不能現前。
我們再看下面文,「又經中叁輩往生,皆因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八個字重要。「可見發菩提心,實爲首要」。日本本願念佛這一派,這個宗派他們兩次找過我,早年在臺灣,大概也有十幾年前,我在香港講經,他們來找過我,他們就四十八願只取一願,第十八願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能不能往生?沒有發菩提心怎麼行!他的本願就是十八願,就是一願,這個不行。所以我告訴他們,四十八願是一體的,不能分的,任何一願都圓圓滿滿含攝其它的四十七願,這才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,你不能把它分割。四十八願當然有它最重要的一願,古來祖師大德都承認,最重要的一願就是第十八十念必生,這太不可思議了,但是十九願也重要,十九願發菩提心。「叁輩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這兩品都講到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可見發菩提心實爲首要,這怎麼能疏忽!
「今此第十九願爲聞名發心」,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發菩提心,「證諸第廿六願聞名得福,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,故此願理應釋爲因聞佛名號,蒙佛加被,發菩提心」,應該這樣解釋。聞名利益太多太多了,問題是你要能夠體會得到。「彌顯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願王宏誓」,願王就是阿彌陀佛,稱他爲大願王,願王宏誓「願力不可思議」。願力不可思議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是不能分開的。這一願確實非常重要。下面經文:
【修諸功德。奉行六波羅蜜。堅固不退。複以善根回向。願生我國。】
所以此地引的,『修諸功德』,「晝夜不斷,表發大心後之大行」。你看願後頭有行,願後頭沒有行,這個願是空的、是假的。「因聞名而發心,修諸大行是爲第十九願之全文」。其中『六波羅蜜』,亦稱六度。「度者,度生死海,到涅槃之岸也」。這六樁事情我們是不是天天在做?沒有間斷的在做?第一個是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我們煩惱裏面最嚴重的,悭貪。我們自己擁有的舍不得給別人,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,那是貪,自己擁有的舍不得給別人,這叫悭吝,布施就是破這個煩惱,這個煩惱要是斷了,你的布施度就圓滿了。六度怎麼圓滿,不是在事上,是在心上,悭貪的心沒有了,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。布施念念不舍,從早晨醒過來起床,不再貪睡,貪睡是貪心,這都是屬于布施波羅蜜,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不是對外頭,首先對自己;把自私自利放下,起心動念都想別人,不想自己,把貪戀自己的身體放下,貪戀自己的享受放下,要從這裏做起。菩薩念念想到別人,利他,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基本的就在此地,菩薩沒有一個念頭是爲自己。凡夫開始學,有自利、有利他,自利的比例多,利他的比例少,慢慢進步,到利他的念頭多、自利少,到最後完全沒有自利,布施波羅蜜圓滿了,圓滿之後是菩薩心。
這六個科目都叫度,度生死海,就是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個生死海,幫助你脫離,更進一步,幫助你脫離十法界。十法界也不是好地方,要到大般涅槃,大般涅槃是佛所證得的,偏真涅槃是阿羅漢證得的,那個不行,不能住,一定要學大乘、要學菩薩。小乘時間很長,他要是真的入偏真涅槃,這經上告訴我們,他在那裏要住兩萬大劫,他才能回心向大,回小向大;辟支佛要住一萬大劫,你看這不是麻煩事嗎?這麼長的時間不能進步,停在那裏。大乘的確勇猛精進,他不停止。
這六波羅蜜都是在我們每天生活裏頭去做,不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去修,那錯了。第一個「布施」,要曉得廣義的布施,換句話說,把自私自利的這個心布施掉,培養自己大心大量。《還源觀》上教給我們,那就是你自己本心的心量,含容空有。含是包含,包含虛空,心比虛空大,包含虛空,容是容納,能夠包容,有是萬有,宇宙裏頭的一切你都能夠包容。中國大乘常說的兩句話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要學!用什麼方法學?就是用布施。布施圓滿了,確實私心沒有了,回到真心,真心跟自性一樣大。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這是自己本有的心量。所以你本來是佛,現在變成這麼個小的心量,你說多可憐。學佛頭一個就是把心量拓開,能包容。第二個「持戒」,持戒就是守法。佛教給我們的根本法是十善、叁皈、五戒、十戒,十戒就是《沙彌律儀》,根本戒!自動自發養成習慣。戒律是什麼?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,日常生活把這個根本法完全做出來,就是我們的生活規範。這個規範不是規範自己,給別人做規範,叫自行化他。自己真正都做到了,這就不是凡人,是聖人,小聖,具足大聖的基礎。
這個六度是有順序的,爲什麼?後後勝于前前。沒有布施決定不能持戒,沒有持戒決定不能忍辱,沒有忍辱決定不能精進。這好比六層樓一樣,第一層是布施,第二層是持戒,前面的基礎沒有打好,後面全落空了。布施,徹底放下,你才得清淨心,清淨心才能持淨戒,淨戒裏面得平等心,後面是覺而不迷。我們爲什麼放不下?放不下的原因,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你放不下,你把這都當真的,不知道宇宙之間所有現象是假的。佛的比喻說得好,夢幻泡影,是一場夢,夢裏好像是有,醒過來什麼都沒有,沒有一樣是真的,何必要起心動念去控製它、去占有它?錯了!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支配的念頭、占有的念頭、控製的念頭,沒有,根本沒有這個念頭,佛菩薩是隨緣妙用。妙用是什麼?妙用就是心地清淨平等覺,就是妙用,能隨一切緣,心裏頭沒有改變,沒動心,清淨平等覺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妙!高!所以他永遠不染汙,永遠不動搖。沒有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