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六五集) 2012/1/2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6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,第四百七十九頁第四行,我們還是從前面讀起,從第二行讀起:
「修諸功德到晝夜不斷,表發大心後之大行。因聞名而發心」。發心後一定要修行,如果不修行,這個發心就落空了,發心就落空。所以,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就是真正的行菩薩道。修諸大行是第十九願的全文,其中六波羅蜜,也叫做六度。度是度生死海,到涅槃岸。生死是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確實是苦。在六道裏面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決定是在叁惡道的時間長,在叁善道的時間短,這是肯定的。從我們自性裏面,本具的煩惱就比善心所要多,我們看八識五十一心所,佛告訴我們,我們的善心所只有十一個,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,超過一半還多。這就是爲什麼學好很難,學壞很容易,道理在此地。再加上無始以來的習氣,也是不善的習氣多過善的習氣。現前六根所接觸的境界,善的太少,惡的幾乎充滿了,六根所接觸的全都是不善,這種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。所以在現前的環境當中,善心所非常不容易生起,這是我們現實所看到的、所體會到的。
因果的定律是真的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果報,現前的果報,佛說這是花報,像植物它先開花,果報在後面,來世這叫果報。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擺在我們面前確確實實只有兩條路,一個是念佛往生淨土,一個是叁惡道。能生淨土,善果,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。我們應該要知道把握這次的機會,決定求生淨土,因爲我們的緣太殊勝了。善導大師他說過,「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個話說得好,我們今天遇的緣是無比的殊勝。這一次,夏蓮居老居士爲我們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,遠遠的超過前面兩次的會集,宋朝王龍舒居士,清朝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。前面兩次的會集,古大德有批評,確實有遺憾。這次的會集圓滿,就像梅光羲大師所贊歎的,確實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善本。我們前一代的人沒遇到過,前一代這個書是出來了,流通量太少,中國幅員這麼大,所以能夠看到的人確實很少。到最近這些年來才廣爲流通,我們這一代人見到了,這個緣殊勝。又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他搜集了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注疏,用這麼多的材料來批注這部經的經文,這前所未有,這是個創舉。將西方極樂世界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讀了之後,斷疑生信,堅定信心,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,這個緣分稀有難逢。
今天我們學習到此地,這是第十九願,第十九願「聞名發心」。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發心求生淨土,這一念心,蕅益大師說這是無上菩提心,這是真的。印光大師對蕅益大師這句話的贊歎,是「即使諸佛再來,爲《彌陀經》做一部批注,也不能超過其上」。他講得好,完全把阿彌陀佛度衆生的本懷爲我們揭露出來。聞名而發心,發心而修行,行是行爲,身口意叁業,身是造作,口是言語,意是念頭,這叁業不善就是造業。修行,把這叁種造作不善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;修正錯誤的行爲,修正不善的行爲,這叫修行。修行兩個字不能誤會,有許多人看到這兩個字,認爲吃素是修行,念經是修行,念佛是修行,這是狹義的說法,這不是佛的意思。佛給我們講修行,是修正我們錯誤的念頭、不善的念頭,修正我們不善的言語,修正我們不善的行爲,這叫修行,這個修行才管用。
特別講到菩薩的六波羅蜜,《佛學大辭典》有一段參考數據。六度是佛教的名詞術語,「六波羅蜜也,舊稱波羅蜜」,翻譯成中國的意思是度。「新稱波羅蜜多」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省掉,叫波羅蜜,具足應該是波羅蜜多。翻成中國的意思是「到彼岸」。我們中國人習慣,稱贊一樁事情做得很圓滿,就叫到家了,實際上印度的波羅蜜多,就是中國人講到家的意思。我們做事情,做得很好、很完美就叫到家,這個人會烹調,燒一手好菜,這個人燒菜到家了。像這種情形我們常常遇到,無論是哪個行業,做到最圓滿的時候,這個人功夫到家了,波羅蜜多就是到家的意思。下面給我們列了有六種。度爲度生死海,到彼岸爲到涅槃岸的意思。度也就是脫離六道輪回,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輪回,我們能夠脫離,修這六種方法,這是菩薩修的。能到涅槃彼岸,涅槃是成佛,涅槃的彼岸就是成佛。所以這兩種意思都講得通,一個是脫離六道輪回,一個是達到涅槃彼岸,兩個意思是一個意思。
波羅蜜的行法有六種,第一個是布施,第二持戒,第叁忍辱,第四精進,第五禅定,第六智慧,也叫般若。《仁王經》上卷說,「六度四攝一切行」,菩薩六波羅蜜跟四攝法包括了圓滿的行門,菩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離開這個標准。六度前面五度是修福,福行,後面一個是智行,是智慧,「以福行助成智行,依智行而斷惑證理」。惑是煩惱,迷惑顛倒,智慧能斷。煩惱斷了,真理就現前,這叫做渡生死海,不但你超越六道輪回,而且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才真正叫成佛。菩薩所修的就是這六個科目,菩薩所修的。我們現在不是菩薩,想學學得不像,那怎麼辦?我們要知道,菩薩之前是什麼?是小乘,菩薩是大乘。小乘之前是什麼?是天人。于是我們就明白,修行不能躐等,要循序而進,也就是說,先把人做好。人都做不好,怎麼能修菩薩行?依照這個方法去修,怎麼苦修也是假菩薩,不是真菩薩,不像真菩薩。所以一定要從根紮起,根是什麼?十善業道。
《觀無量壽經》淨業叁福不僅僅是淨宗修行的指導原則,它確確實實是一切佛法,無論是宗門教下、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,都要依這個爲指導原則,我們才能成就。念佛不例外,這個原則是釋迦牟尼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所說的,《觀經》是淨土叁經之一;換句話說,修淨土的人決定不能夠疏忽,要依靠這個指導原則修,這就對了。叁福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是叁福第一福,第一福是人天福,我們有沒有把它學好?孝養父母有沒有做到?奉事師長有沒有做到?佛法是師道,佛是我們的老師。世世代代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是尊敬的意思、是皈依的意思,本師,根本的老師,佛陀教育根本的老師。我們自稱爲弟子,所以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系要搞清楚,什麼關系?師生關系,佛是老師,我們是學生。菩薩、阿羅漢都是佛的學生,是前期的學生,我們是後期的學生,所以菩薩跟阿羅漢是我們的學長,首先把關系搞清楚。對老師要尊敬,對學長也要尊敬,學長修得不錯,很有成就,有時候他要指導我們,我們跟他學習。
佛教裏頭像世間學校一樣,有小學、有中學、有大學、有研究所。世尊當年在世教學四十九年,最初十二年教阿含,小乘教,人天、小乘在這個階段;之後八年教方等,好比是中學;往後二十二年教般若,好比是大學;最後的八年講《法華經》,好比是研究所。它有次第的,我們學習不能躐等。可是淨宗是個特別法門,可以說它不在這個系列,它也不出這個系列,這個系列是個特別法門。基礎的教育要不要學?應當要學。要沒有學?沒有學也能往生,這就妙了。我們前面讀過,五逆十惡、毀謗佛法的人都可以往生,這法門廣大,不能不令人感動。爲什麼?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爲什麼做壞事?是沒人教他,他一時迷惑做錯事情,甚至于造五逆十惡、毀謗佛法,這個罪比什麼都重!這是迷惑顛倒造的。只要能夠忏悔,只要能夠回頭,求生西方淨土,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對你過去這些錯誤不計較。你到極樂世界好好學習,佛還是接受你,不排斥你。諸位要曉得,只有這一門,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一門,其它的法門難,很不容易成就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我們的修學,決定不能疏忽人天小法,在這方面,在中國有傳統的儒釋道叁家的教學,特別是儒家的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從這個地方紮根。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提倡《弟子規》,用意就在此地,把做人的教育彌補過來,我們學佛就順理成章了。所以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不能不重視。我們自己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可以,忏悔業障就行了。可是如果要發心講經教學,度化衆生,這個紮根的教育就非常重要。你將來教學能不能成功,決定在基礎,這根厚不厚。沒有儒釋道的叁個根,你將來教學的成就一定是很有限的,這非常重要。所以,淨業叁福這第一條就是紮根教育,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慈心不殺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後面修十善業,這是儒釋道的叁個根。
有這個根了我們才學佛,才入佛門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。衆戒,衆是衆多,叁藏經典裏面的律部是很大的分量。律藏的根是《沙彌律儀》,十條戒、二十四門威儀,這是佛法裏頭的根本戒。在家學佛根本戒是五戒,五戒十善,出家的根本戒是《沙彌律儀》。不做到,就等于這棵樹沒有根,怎麼樣去培植它,它都沒有辦法開花結果,沒根,不能夠建立,所以這個重要。這些根本具足、堅固,六波羅蜜就起用。但是六波羅蜜之前,這淨業叁福第叁條,第叁條是大乘,第一句「發菩提心」,這個地方聞名發心。發心之後真正修行,用什麼心?用菩提心。所以,這六條就是菩薩道。我們今天不是菩提心,修這六種,是六種福報,人天福報,這個要知道。用菩提心它就是菩薩道,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,六條在事相上講沒有兩樣,用心不一樣。
前面叁條我們學過,現在我們重複再講一遍,今天有許多新的同學在此地,你們沒有聽到。第一,布施。布施有叁種,有財施、有法施、有無畏施。修布施的目的何在?「度悭貪」,煩惱裏頭最重的一種。悭是吝啬,自己所擁有的,不肯施舍給別人,這叫悭吝。貪,自己沒有得到的希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