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五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六五集)  2012/1/28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65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,第四百七十九页第四行,我们还是从前面读起,从第二行读起:

  「修诸功德到昼夜不断,表发大心后之大行。因闻名而发心」。发心后一定要修行,如果不修行,这个发心就落空了,发心就落空。所以,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这就是真正的行菩萨道。修诸大行是第十九愿的全文,其中六波罗蜜,也叫做六度。度是度生死海,到涅槃岸。生死是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确实是苦。在六道里面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短,这是肯定的。从我们自性里面,本具的烦恼就比善心所要多,我们看八识五十一心所,佛告诉我们,我们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,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,超过一半还多。这就是为什么学好很难,学坏很容易,道理在此地。再加上无始以来的习气,也是不善的习气多过善的习气。现前六根所接触的境界,善的太少,恶的几乎充满了,六根所接触的全都是不善,这种诱惑的力量非常强大。所以在现前的环境当中,善心所非常不容易生起,这是我们现实所看到的、所体会到的。

  因果的定律是真的,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。果报,现前的果报,佛说这是花报,像植物它先开花,果报在后面,来世这叫果报。我们生在这个时代,摆在我们面前确确实实只有两条路,一个是念佛往生净土,一个是三恶道。能生净土,善果,善中之善,没有比这个更善。我们应该要知道把握这次的机会,决定求生净土,因为我们的缘太殊胜了。善导大师他说过,「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,总在遇缘不同」,这个话说得好,我们今天遇的缘是无比的殊胜。这一次,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的《无量寿经》,远远的超过前面两次的会集,宋朝王龙舒居士,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。前面两次的会集,古大德有批评,确实有遗憾。这次的会集圆满,就像梅光羲大师所赞叹的,确实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善本。我们前一代的人没遇到过,前一代这个书是出来了,流通量太少,中国幅员这么大,所以能够看到的人确实很少。到最近这些年来才广为流通,我们这一代人见到了,这个缘殊胜。又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他搜集了八十三种经论,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,用这么多的材料来批注这部经的经文,这前所未有,这是个创举。将西方极乐世界说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们读了之后,断疑生信,坚定信心,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,这个缘分稀有难逢。

  今天我们学习到此地,这是第十九愿,第十九愿「闻名发心」。我们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发心求生净土,这一念心,蕅益大师说这是无上菩提心,这是真的。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这句话的赞叹,是「即使诸佛再来,为《弥陀经》做一部批注,也不能超过其上」。他讲得好,完全把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本怀为我们揭露出来。闻名而发心,发心而修行,行是行为,身口意三业,身是造作,口是言语,意是念头,这三业不善就是造业。修行,把这三种造作不善修正过来,叫做修行;修正错误的行为,修正不善的行为,这叫修行。修行两个字不能误会,有许多人看到这两个字,认为吃素是修行,念经是修行,念佛是修行,这是狭义的说法,这不是佛的意思。佛给我们讲修行,是修正我们错误的念头、不善的念头,修正我们不善的言语,修正我们不善的行为,这叫修行,这个修行才管用。

  特别讲到菩萨的六波罗蜜,《佛学大辞典》有一段参考数据。六度是佛教的名词术语,「六波罗蜜也,旧称波罗蜜」,翻译成中国的意思是度。「新称波罗蜜多」,中国人喜欢简单,把尾音省掉,叫波罗蜜,具足应该是波罗蜜多。翻成中国的意思是「到彼岸」。我们中国人习惯,称赞一桩事情做得很圆满,就叫到家了,实际上印度的波罗蜜多,就是中国人讲到家的意思。我们做事情,做得很好、很完美就叫到家,这个人会烹调,烧一手好菜,这个人烧菜到家了。像这种情形我们常常遇到,无论是哪个行业,做到最圆满的时候,这个人功夫到家了,波罗蜜多就是到家的意思。下面给我们列了有六种。度为度生死海,到彼岸为到涅槃岸的意思。度也就是脱离六道轮回,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,我们能够脱离,修这六种方法,这是菩萨修的。能到涅槃彼岸,涅槃是成佛,涅槃的彼岸就是成佛。所以这两种意思都讲得通,一个是脱离六道轮回,一个是达到涅槃彼岸,两个意思是一个意思。

  波罗蜜的行法有六种,第一个是布施,第二持戒,第三忍辱,第四精进,第五禅定,第六智慧,也叫般若。《仁王经》上卷说,「六度四摄一切行」,菩萨六波罗蜜跟四摄法包括了圆满的行门,菩萨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离开这个标准。六度前面五度是修福,福行,后面一个是智行,是智慧,「以福行助成智行,依智行而断惑证理」。惑是烦恼,迷惑颠倒,智慧能断。烦恼断了,真理就现前,这叫做渡生死海,不但你超越六道轮回,而且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才真正叫成佛。菩萨所修的就是这六个科目,菩萨所修的。我们现在不是菩萨,想学学得不像,那怎么办?我们要知道,菩萨之前是什么?是小乘,菩萨是大乘。小乘之前是什么?是天人。于是我们就明白,修行不能躐等,要循序而进,也就是说,先把人做好。人都做不好,怎么能修菩萨行?依照这个方法去修,怎么苦修也是假菩萨,不是真菩萨,不像真菩萨。所以一定要从根扎起,根是什么?十善业道。

  《观无量寿经》净业三福不仅仅是净宗修行的指导原则,它确确实实是一切佛法,无论是宗门教下、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,都要依这个为指导原则,我们才能成就。念佛不例外,这个原则是释迦牟尼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所说的,《观经》是净土三经之一;换句话说,修净土的人决定不能够疏忽,要依靠这个指导原则修,这就对了。三福第一福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这是三福第一福,第一福是人天福,我们有没有把它学好?孝养父母有没有做到?奉事师长有没有做到?佛法是师道,佛是我们的老师。世世代代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南无是尊敬的意思、是皈依的意思,本师,根本的老师,佛陀教育根本的老师。我们自称为弟子,所以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要搞清楚,什么关系?师生关系,佛是老师,我们是学生。菩萨、阿罗汉都是佛的学生,是前期的学生,我们是后期的学生,所以菩萨跟阿罗汉是我们的学长,首先把关系搞清楚。对老师要尊敬,对学长也要尊敬,学长修得不错,很有成就,有时候他要指导我们,我们跟他学习。

  佛教里头像世间学校一样,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、有研究所。世尊当年在世教学四十九年,最初十二年教阿含,小乘教,人天、小乘在这个阶段;之后八年教方等,好比是中学;往后二十二年教般若,好比是大学;最后的八年讲《法华经》,好比是研究所。它有次第的,我们学习不能躐等。可是净宗是个特别法门,可以说它不在这个系列,它也不出这个系列,这个系列是个特别法门。基础的教育要不要学?应当要学。要没有学?没有学也能往生,这就妙了。我们前面读过,五逆十恶、毁谤佛法的人都可以往生,这法门广大,不能不令人感动。为什么?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为什么做坏事?是没人教他,他一时迷惑做错事情,甚至于造五逆十恶、毁谤佛法,这个罪比什么都重!这是迷惑颠倒造的。只要能够忏悔,只要能够回头,求生西方净土,阿弥陀佛大慈大悲,对你过去这些错误不计较。你到极乐世界好好学习,佛还是接受你,不排斥你。诸位要晓得,只有这一门,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一门,其它的法门难,很不容易成就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我们的修学,决定不能疏忽人天小法,在这方面,在中国有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教学,特别是儒家的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从这个地方扎根。最近这十几年来我们提倡《弟子规》,用意就在此地,把做人的教育弥补过来,我们学佛就顺理成章了。所以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不能不重视。我们自己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可以,忏悔业障就行了。可是如果要发心讲经教学,度化众生,这个扎根的教育就非常重要。你将来教学能不能成功,决定在基础,这根厚不厚。没有儒释道的三个根,你将来教学的成就一定是很有限的,这非常重要。所以,净业三福这第一条就是扎根教育,孝亲尊师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后面修十善业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。

  有这个根了我们才学佛,才入佛门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众戒,众是众多,三藏经典里面的律部是很大的分量。律藏的根是《沙弥律仪》,十条戒、二十四门威仪,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戒。在家学佛根本戒是五戒,五戒十善,出家的根本戒是《沙弥律仪》。不做到,就等于这棵树没有根,怎么样去培植它,它都没有办法开花结果,没根,不能够建立,所以这个重要。这些根本具足、坚固,六波罗蜜就起用。但是六波罗蜜之前,这净业三福第三条,第三条是大乘,第一句「发菩提心」,这个地方闻名发心。发心之后真正修行,用什么心?用菩提心。所以,这六条就是菩萨道。我们今天不是菩提心,修这六种,是六种福报,人天福报,这个要知道。用菩提心它就是菩萨道,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,六条在事相上讲没有两样,用心不一样。

  前面三条我们学过,现在我们重复再讲一遍,今天有许多新的同学在此地,你们没有听到。第一,布施。布施有三种,有财施、有法施、有无畏施。修布施的目的何在?「度悭贪」,烦恼里头最重的一种。悭是吝啬,自己所拥有的,不肯施舍给别人,这叫悭吝。贪,自己没有得到的希望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